簡介
屈原誕生在秭歸。秭歸是楚國最初建國的地方,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的先公先王,熊姓王族及其氏族分支的祖籍都是秭歸。只要研究一下秭歸的歷史,便不會感到意外。 秭歸是一片開化較早的土地。據考古新發現,早在1萬年以前,人類便逐步脫離原始群,在秭歸香溪河東岸的玉虛洞里穴居,相當於長陽人生活的更新世晚期。另據長江Sanxia考古發掘資料,在秭歸茅坪鎮徐家沖村境內的朝天嘴,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東距茅坪鎮1.5公里,臨江一段階地上斷面與沙灘相接。遺址長100米,寬20米,文化層厚5米。屈原出生地
原始文化
1985年10月,由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牽頭,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俞偉超主持,率領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長江流域部分省、市的考古工作者10多人,對朝天嘴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確認朝天嘴遺址為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在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生產工具以打制石器為主,陶器製作原始,器類簡單,以釜、罐、支座等為代表。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南方最早的彩陶藝術,如泥質紅陶片,夾砂粗紅陶片,多為繩紋。製造陶器的泥片貼築方法,在中國制陶史上還是首次發現。這些發現對探索大溪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說明至少在7000年以前,人類已在秭歸境內開始了定居生活。證明長江流域跟黃河流域一樣,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秭歸歷史
秭歸又是一片古老文明的土地。殷商時代,秭歸為歸(葵)國所在地。《漢書·地理志》載:“秭歸,歸鄉,故歸國。”《後漢書·郡國志》也載:“秭歸,本歸國。”劉昭《注》引杜預說:“夔國”。《水經注》引宋忠說:“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新中國建立後,從古代的。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南地出土的“自發(du 堆)組卜甲”中,發現了商王要南下征伐歸國,祈求上天保佑的內容。“歸”約在公元前13世紀末至前12世紀初的商王武丁時代和約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的商王武乙、文丁時代的卜辭中都有了記載。另據金文《歸伯篡(鬼,古代食器)》,說明歸國是個伯國,屬公侯之下的三等爵位。關於歸國的地理位置,《史記集解》引服虔說:“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是也。”《爾雅·釋言》說:“山南曰陽。”《玉篇·阜部》解釋:“陽,山南水北也。”說明歸國在巫山東南方向的長江北岸。郭沫若認為歸國“當即蜀鄂交界處之難國”,“其故地即今湖北的秭歸縣”。約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繹以子男之 田,居丹陽,秭歸為古丹陽遺址之一說。約公元前9世紀中葉的西周晚期,楚子熊渠的長子熊摯是一個殘疾人不能繼位,熊渠封他別居於夔,作為楚國的附庸國,治所先在巫山,後在秭歸。這便是歷史上的夔子國,今秭歸縣香溪鎮古名夔城,即夔子從巫山遷到秭歸的駐地。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熊惲以夔子不祀楚國始祖祝融、鬻( 遇)熊為藉口,派令尹子玉(成得巨)、司馬子西(斗宜申)率師滅掉夔國,把夔子俘回郢都,將夔子國的封地併入 楚國。戰國時期稱歸鄉,《史記索隱》引譙周說:“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秦屬南郡。漢置秭歸縣,秭歸之名從此見諸史冊。置縣的具體時間不說,以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行政區劃“南郡領縣十八,一曰秭歸”為據,秭歸置縣至少有與公元紀年同樣悠久的歷史。文化歷史
浦江清先生的“屈原故里郢都說”提出後,學術界依然像一 池秋水那樣平靜,是什麼原因呢?是黨中央還沒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嗎?是學者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爭論的必要嗎?已無從知道。人們也許這樣認為:浦先生是做學問的人,他的“新說”只是一種見解,只是認為屈原不生在郢都“難以想像”,只是“用情理來推測”,並沒有把話說死,多種見解並存是學術領域裡的常事。此後40多年來,每隔若干年,都會有人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說一說,也就說說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有人創立“新論”,換個說法說“屈原生於江陵,秭歸併非故里”。這是一個三人小組經過4年考證獲得的“研究成果”,揭開了屈原生地的“千古之謎”。“這一結論已經寫進新編《江陵縣誌·屈原傳》”,使該志成為“我國惟一詳細記載屈原出生地的史志書籍”。還出版了一本《屈原生地論集》的小冊子。關於屈原誕生地問題的討論,在20世紀90年代終於有了結果。 遺憾的是,人們並不因為有了這項“結論”而改變觀念。1999年6月17日,由中國屈原學會、湖北省屈原學會等單位發起,邀請國內外100多名專家學者,在屈原故里秭歸舉行20世紀最後一次“屈原文化研究會”,也是在秭歸舉行的第二次全國性“屈原學術討論會”。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與會祝辭,依然認為屈原故里在秭歸。褚斌傑先生說:“1999年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學術研討會,即將在秭歸召開。這是在世紀之交我們舉辦的最後一次盛會,並且能夠十分榮幸地在詩人的故里舉行,這就分外地使我們感到親切、振奮和意義重大。”“新論”創立者們開始懷疑他們那項“結論”的科學性了。他們匆匆忙忙於 2000年端午節又將 10年前的“研究成果”原封不動地搬出來,做了個二次“結論”。這就有點令人費解。歷史研究貴在用科學態度探索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宜過早地“結論”。
端午節
端午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了,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要到了,端午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不論端午的起源是否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這一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也正漸漸的淡出人們的生活,在筆者的感覺中,端午成了個不溫不火的節日。只要一提醒,大家都知道,再聊兩句,不是吃粽子就是賽龍舟。相比韓國“端午祭”的成功申遺和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普及,我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