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拼音:fán chái
注音:ㄈㄢˊ ㄔㄞˊ
釋義
1. 古代祭天儀式。將玉帛、犧牲等置於積柴上而焚之。《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地,瘞。”《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後漢書·禮儀志上》:“進熟獻,太祝送,鏇,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也。” 清 陶澄 《登恆山》詩:“燔柴有制存周典,持節無人出漢宮。”
2. 燒火用的柴。 郭沫若 《騎士·雙簧》:“燔柴正要著火的時候,我卻得了一番天來的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