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寧夏固原博物館成立於1983年12月30日,隸屬自治區文化廳,位於寧夏南部山區固原市,是一座歷史文物徵集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宣傳、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全國重點館,國家一級風險單位,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多平方米,由陳列區、辦公區和生活服務區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古樸典雅、色澤莊重、風格鮮明,已成為固原市的一個“亮點”,也是展示固原古代文明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本館以《固原古代文明》、《絲綢之路在固原》、《古墓館》、《石刻館》和鍾亭等專題陳列對外開放,供觀眾觀賞。
建館二十二年來,幾代文博工作者長期堅守在這塊文化基地,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對外文物交流與合作,積極組織參與國家文物局組織赴美國、日本、克羅埃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文物展出10餘次,還先後在福建、江蘇、深圳、中國歷史博物館等20多個省兄弟館舉辦《絲綢瑰寶》專題巡迴展和參展。二十多年來有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寧夏電視台、《中國文物報》、《寧夏日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和報刊先後對固博進行了宣傳報導;專業技術人員先後在《考古》、《文物》、《考古學報》等10多家報刊雜誌發表論文120餘篇,編輯出版專著5部;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培訓30多人次;配合當地宣傳等有關部門舉辦各種臨時性宣傳教育展覽80餘期,拓寬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域,宣傳了文明成果,實現了面向社會的目的。
文化特色
固原,古有安定、原州之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孔道重鎮。境內文物考古發現豐富多彩、璀璨瑰麗,又證明其悠久歷史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物,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發達的春秋戰國青銅文化、兩漢高平墓葬、馳名中外的絲綢文物和令人矚目的中亞栗特人史氏墓地等富有特色。寧夏固原博物館位於固原市西北角,始建於1983年,1985年正式開館,是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設的以歷史文物收藏為主,又兼地方史和民俗文物及自然科學陳列的綜合性省級中型博物館。現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3件(組),其中北魏漆棺畫、北周鎏金銀壺和凸釘裝飾玻璃碗3件為國寶級文物。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物、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青銅器、北朝文物、隋唐墓葬壁畫最為突出。
“固原古代文明”“絲綢之路在固原”“古墓棺”“石刻棺”等文物展覽,展示深邃的固原文明,訴說久遠的歷史,以示來者,奮發圖強,振興今日之固原。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物、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青銅器、北朝文物、隋唐墓葬壁畫最為突出。收藏有全國乃至世界現存的波斯薩珊文物中的珍品——北周李賢墓出土的波斯薩珊王朝的“鎏金銀壺”、“突釘裝飾玻璃碗”,這兩件“國寶”級文物充分證明了固原在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要性,也證明了固原與各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商貿交流。春秋、戰國時期以動物紋飾為主的北方系青銅文化和北魏精美的漆棺畫(國寶級)、石雕等,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在國內占有重要位置。博物館分為“固原歷史文物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古墓復原館”、“石刻藝術館”四部分。“固原歷史文物陳列”展示了固原自新石器時代起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夏、金、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民俗文物和歷史文物、對外文化、商貿交流與社會發展演變狀況;“絲綢之路在固原”展示了固原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所起的重要作用、絲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歷史文物、墓葬壁畫與出土實物;“古墓復原館”按照1:1的比例複製了固原中河鄉發掘的西周墓、彭堡鄉發掘的春秋戰國墓、南郊鄉發掘的北周李賢墓、隋代史射勿墓、唐代梁元珍墓和西郊鄉發掘的元代墓和彭陽縣新集鄉發掘的北魏墓,讓人們通過各個時期的、各個階層的埋葬形式了解固原的發展與進步;“石刻藝術館”收藏陳列了北周至明清時期的墓碑、墓誌、石碑100餘件,展示了各個時代的石刻書法藝術。
寧夏固原博物館是進行科研、教學和了解社會發展史的視窗。她會把您帶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讓您認識數千年以前聚居生活在這片荒原沃土上的戎、羌、匈奴、敕勒、柔然、韃靼等少數民族,給您奏響絲路古道上的駝鈴、羌笛,祝您一睹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功德,幫您打開了解固原地區幾千年文明史、進化史的大門,給您情感上的激盪和心靈上的陶冶。
館內布局
陳列展覽由陳列大樓、鍾亭、古墓復原館、石刻四部分組成。陳列大樓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固原歷史文物展》和專題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兩部分。共陳列展品1000餘件,整個展覽凝聚了同原六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展覽時間跨度大,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展覽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為依據,再現了固原早期先民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歷史沿革
《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展。“絲綢之路”是連線東西方的一座橋樑,號稱是世界東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它東起中國的長安,即今天陝西的西安,西到地中海沿岸橫跨東亞、中亞、西亞和部分歐洲地區。古絲綢之路經固原有四處入口,兩處出口,漢、唐、五代、宋、西夏等歷史時期長安至涼州的北道,經固原的道路分別為:第一條道是由甘肅平涼安國鎮入境,經聯財、將台、張易、樹峽關、固原(原州)、頭營、三營;第二條道同樣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聯財、六盤山、隆德縣城、然後入境甘肅靜寧縣;第三條道也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三關口(彈箏峽)、瓦亭(也可到隆德)、固原、頭營、三營;第四條道是由甘肅鎮原入境,經彭陽的紅河鄉、彭陽縣城(百全)、古城、固原、頭營、三營。三營北上有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由三營經七營至蕭關出同原;第二條道路是由三營經黑城(通峽)、撒台(盪羌寨)、莧麻河高台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定絨寨)出界,進甘肅靜遠縣;第三條道是三營、黃鐸堡、李俊(九羊寨)、紅羊、樹台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出界,進入甘肅靜遠縣。展品以中西文化交流的遺物為主,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傳入固原,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固原境內出現了大量的石窟及石、銅佛造像,如鎏金銅佛、玉菩薩等造像的出現,標誌著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繁榮與發達。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用土夯築後剔刻出瓦壟、窗棱的實心房屋,在中國同期考古中屬於首例發現。屋下方十餘米處有一墓室,從中出土彩繪陶俑、陶牛車等共150餘件,陶俑大多為胡人形象。“北魏漆棺畫”的發現是美術考古方面的重大事件,它為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繪畫史料,也進一步提供了了解北朝繪畫藝術的重要實物。漆棺彩畫展示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的結合,儒家題材與佛教題材交融的新面貌。圖中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畫與漆棺上主人的生活縮影,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凸釘玻璃碗”是西方之國的瑰寶,具有波斯薩珊王朝傳統的玻璃工藝特點,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堪的磨琢工藝,為中國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金戒指”的樣式和石面上雕刻的文飾具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裝飾所鑲嵌的青金石多產於阿富汗,可見這枚戒指來自蔥嶺以西。“環首鐵刀”出土於李賢墓木槨右側,是李賢生前佩刀,也是所發掘的北朝墓中出土的唯一完整的鐵刀,對中國古代兵器的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傳入中國的手工藝製品,生產於巴克特里亞地區,屬於薩珊金屬器系統。壺身上的人物故事表現了中世紀時期西方古典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滲透傳播,其故事內容取材於古希臘神話,藝術風格也具有希臘、羅馬的特點,以製作精良、質地貴重和傳世稀少而彌足珍貴,這種珍貴的金銀器在西方傳入中國的奢侈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國際學術界懸而未定的薩珊金銀器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品中的200餘件文物先後數次應邀出國展出,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