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種中文名:察隅紫堇
種拉丁名:CorydalistsayulensisC.Y.WuetH.Chuang
科中文名:罌粟科
科拉丁名:Papaveraceae
屬中文名:紫堇屬
屬拉丁名:Corydalis
命名來源:[ActaBot.Yunnan.5(3):253.f.6:1-6.1983]
用途
【藥名】:察隅紫堇【拼音】:CHAYUZIJIN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罌粟科紫堇屬植物察隅紫堇的全草。
【功效】:消腫鎮痛、清熱解毒。
【主治】:治外科跌打損傷後傷處紅腫、疼痛、瘡癰疔腫、齒齦紅腫、咽喉腫痛。
【性味歸經】:苦,涼。肝、脾、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一15克。外用:煎水洗傷疼處。
【別名】:札桑(西藏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西藏地區。
【拉丁名】:察隅紫堇CorydalisthyrsifloraPrain.
【考證】:始載於《西藏植物名錄》。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40-50厘米。根未見。莖粗壯,具棱,上部具分枝,下部裸露,基部漸狹。基生葉具柄,柄長約20厘米,上部粗壯,基部漸狹,葉片輪廓卵形,長約8厘米,三回羽狀全裂,第一回裂片3對,對生,具柄,第二回裂片2對,近對生,具短柄,第三回裂片近無柄,不規則的深裂或淺裂,末回裂片狹橢圓形或狹倒卵形,先端鈍,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密被近透明的乳突;莖生葉3-4枚,生於莖上部,具短柄或近無柄,其他與基生葉相同,但較小。總狀花序生於莖和分枝頂端,長約8厘米,有約20花,側生花序較少花,先密後疏;苞片羽狀分裂,稀最上部者近全緣;花梗稍粗壯,短於苞片。萼片小,上部撕裂狀;花瓣淡藍色.上花瓣長1.8-2.2厘米,花瓣片舟狀卵形,邊緣具1半圓形的突起,背部雞冠狀突起高約1毫米,微缺刻,距圓筒形,長為花瓣片的2倍,略漸狹,末端圓,下花瓣舟狀長圓形,長0.8-0.9厘米,邊緣除先端外具缺刻狀齒,雞冠狀突起同上瓣,中部稍縊縮,基部略呈囊狀,內花瓣長0.7-0.8厘米,花瓣片長圓形,具1側生囊,雞冠狀突起高,爪近線形,長為花瓣片的一半;雄蕊束長5-6毫米,花葯小,花絲狹披針形,蜜腺體貫穿距的2/5;子房狹橢圓形,長約0.3厘米,胚珠少數,花柱細,與子房近等長,柱頭雙卵形。蒴果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粗3-4毫米,具6-8枚種子,排成2列。種子近圓形,黑色,具光澤。花果期6-8月。產地
產西藏東部(江達、八宿、芒康、察隅),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3700-4100米的草叢中或林緣。模式標本采自察隅。紫堇屬植物
紫堇屬,廣義罌粟科的最大屬,隸屬於荷包牡丹亞科。也有資料把紫堇屬歸為荷包牡丹科(紫堇科)的一個屬。約428種,除北極地區外,廣布於北溫帶地區,南至北非一印度沙漠區的邊緣,個別種分布到東非的草原地區。中國有298種,歸入39組,另二組中國不產,合計41組,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但以西南部最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