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堇葉延胡索(東北植物檢索表)圖版115:1-10CorydalisfumariifoliaMaxim.Prim.Fl.Amur.37.1859.——C.ambiguavar.amurensisMaxim.etvar.amurensislususlinearilobaMaxim.&lususrotundilobaMaxim.Prim.Fl.Amur.37.1859.C.ambiguaf.fumariifolia(Maxim.)Kitag.inRep.Inst.Sci.Res.Manchoukuo3:232.1939.C.ambiguaf.dentataY.H.Chou&f.multifidaY.H.Chou,Fl.Herb.Chin.bor.-or.4:229.1980.——C.remotavar.fumariifolia(Maxim.)Kom.&var.pectinataKom.inActaHortiPetrop.22:351.1903.C.linearilobavar.fumariifolia(Maxim.)Kitag.&C.linearilobaf.pectinata(Kom.)Kitag.Neolineam.Fl.Mansh.321.1979.——C.turtschaninoviif.fumariifolia(Maxim.)Y.H.Chou,Fl.Pl.Herb.Chin.bor.-or.4:229.1980.
生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8-20(-28)厘米。塊莖圓球形,直徑約1厘米。莖直立或上升,基部以上具1鱗片,不分枝或鱗片腋內具1分枝,有時具乳突狀毛,上部具2(-3)葉。葉2-3回三出,綠色無毛,有時葉脈和葉緣呈乳突狀粗糙,小葉多變,全緣至深裂,末回裂片線形,披針形,橢圓形或卵圓形,全緣,有時具鋸齒或圓齒。總狀花序具5-12(-15)花。苞片寬披針形,卵圓形或倒卵形,全緣,有時蓖齒狀或扇形分裂。花梗纖細,直立伸展,長5-14毫米(栽培條件下可長達25毫米),果期不下彎或稍弧形彎曲。萼片小,不明顯。花淡藍色或藍紫色,稀紫色或白色;內花瓣色淡或近白色。外花瓣較寬展,全緣,稀具齒,頂端下凹。上花瓣長1.8-2.5厘米,瓣片多少上彎,兩側常反折;距直或末端稍下彎,長7-12毫米,常呈三角形;蜜腺體約貫穿距長的1/3,末端具折曲狀短尖。下花瓣直或淺囊狀,但常具明顯變狹的基部,瓣片基部較寬(約6-10毫米),向上漸變狹。內花瓣長8-11(-13)毫米。柱頭近四方形,頂端具4短柱狀乳突,基部具2下延的緊鄰花柱的尾狀突起。蒴果線形,常呈紅棕色,長(15-)20-25(-30)毫米,寬2.5-3毫米,背腹扁平,側面常具龍骨狀突起,具1列種子。種子直徑約2毫米,平滑,具倒卵形的種阜。分布習性
產黑龍江(伊春)、吉林(柳河、臨江、通化)、遼寧(鴨綠江、鳳城、雞冠山、興城至綏中),生於海拔600米左右的林緣或灌木叢中。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模式標本采自黑龍江下游的Khurti。相關研究
本種是一個多型的複合種。小葉和苞片的分裂程度,葉裂片的寬度,莖和葉上有毛的程度和花的大小均有很大的變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我國東北這些變異已達到高度化,如葉有全緣的,有具齒的,有篦齒狀分裂的,葉裂片有線形的,有絲裂的,而且這些形態不同的居群常混生在一些。過去這些變異曾被人劃分為若干變型或變種,但這對於認識本種是幫助不大的,因為這些變異是劃不斷的,也是分不盡的。本種是自花受精不育的(據M.Liden),形態各異的居群(或種間?)間的雜交所帶來的基因的流動和排列的改變不僅影響到種子,也影響到塊莖遺傳性的穩定性,自然會導致某些器官上的變異。另一多型種C.turtschaninovii與本種不僅有相同的分布區,相同的變異,而且常混生在一起。早年俄國學者Komarov已討論到這些種的多型現象,認為這些聚生在一起的不同形態的個體無疑是來自同一親本的種子,影響到葉型的變異,花序的密集與否,花的大小等與種子萌發的時間有關。近來瑞典學者M.Liden在引種C.turtschaninovii的栽培觀察中已注意到葉形和色澤上驚人的變異,認為“這些變異只有在園藝學家眼裡才會成為新的分類群,然而只有分類學家對它的認識才會更清楚的”。C.ambiguavar.amurensisMaxim.是M.Liden根據模式標本合併的。它的模式和C.fumariaefolia的模式標本采自同一地方(Khurti),采自同一天和同一人(Maximovicz)。本種下凹的外花瓣、短而漸尖的蜜腺體、線形的蒴果是其穩定的特徵而有別於鄰近的種。
紫堇屬植物
紫堇屬,廣義罌粟科的最大屬,隸屬於荷包牡丹亞科。也有資料把紫堇屬歸為荷包牡丹科(紫堇科)的一個屬。約428種,除北極地區外,廣布於北溫帶地區,南至北非一印度沙漠區的邊緣,個別種分布到東非的草原地區。中國有298種,歸入39組,另二組中國不產,合計41組,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但以西南部最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