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中國惟一的以錫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錫伯自治縣,是錫伯族的熱土。 西部天山支脈烏孫山北麓、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猶如摺扇,由南向北,展開察布查爾縣4485平方公里的平坦土地。這裡居住著錫伯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16萬各族人民。其中,錫伯族人口2.5萬。
歷史上,匈奴、烏孫、柔然、突厥、蒙古等部族和民族,曾先後生活在這片土地。在23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4000多名錫伯軍民肩負著屯墾戍邊的使命,遠離東北家鄉,西遷伊犁,在這裡建起了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伊犁錫伯營,墾荒、守邊、平亂,在我國的西北邊陲,譜寫出維護祖國統一的不朽詩篇。1938年,察布查爾廢除錫伯營制,置河南設治局,不久,改為河南縣,意指“伊犁河之南”的土地,1944年,改稱寧西縣。1954年3月,在寧西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取錫伯語意為“糧倉”的“察布查爾”,正式成立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帶著屯墾戍邊的使命,錫伯軍民給這裡帶來了完備的灌溉渠系和先進的農耕技術。
清代,察布查爾大渠通渠後,耕地由原先的不足1333公頃,發展到約5333公頃,到民國初年,已有近萬公頃,是最初的7.5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1998年,耕地面積已達6,4萬公頃。以種為主,種養結合。目前,察布查爾縣已經建成香料煙、天山馬鹿、水稻、良種牛、蔬菜、林果六大基地,為大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0年,香料煙種植面積達573公頃以上,產菸葉14620擔,創產值731萬元,被確定為國家級香料煙示範基地。
以山銀哈達鹿茸切片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天山馬鹿業的快速發展,使全縣馬鹿數量增至3700頭,“九五”期間,鹿產品精深加工業創產值1880萬元。
在水稻種植方面,重點推廣優質新品種,並帶動精米加工企業的發展,已成為伊犁地區哈薩克自治州的水稻主產區。
目前,以中洲高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加大了對黃牛的改良、牧民定居和草場建設進程,良種牛基地正在向高科技、規模化方向發展。
蔬菜基地發展迅速,近五年來,新建高效節能溫室678座,大田蔬菜種植面積達919公頃,形成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對集中的蔬菜種植區。
更新改造254公頃低產劣質果園,建成150公頃生產苗圃,種植了1093公頃以上的經濟林。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突出水稻、蔬菜、紅花、香料煙、果晶和速生工業用材林六大種植業,發展良種牛、馬鹿、細毛羊、家畜家禽四大養殖業。該縣以這樣的大農業格局為基礎,加快水土開發和林紙一體化基地建設。
歷史沿革
西漢之前,公元前2世紀,察布查爾僻處要荒,未隸版圖,先後為寨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為西突厥屬地。至唐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宗屬西遼轄,元初為察合台封地,至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末為翰亦刺地,明屬也先瓦刺之後,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興,準噶爾建庭於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台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後,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共約3000餘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200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後稱錫伯營,隸屬於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俄七河省管轄。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臨時政府被撤銷後,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至1915年新疆省都督楊增新將伊犁鎮邊使署改為伊犁鎮守使署後,錫伯營改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台,自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轄(今伊寧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墾使邱宗浚宣布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並宣告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並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疆域演變
清代以前,察布查爾屬古民族遊牧區,其境範圍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錫伯營進駐察布查爾後,其境域範圍有了比較明顯的界線。清乾隆三十二年至嘉慶十三年(公元1767--1808年),錫伯營駐守疆域範圍西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境內察林河,東至今縣境加尕斯台鄉,東西長約120千米;南自厄魯特牧地(即今烏孫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寬約40千米,總面積約4800平方千米。錫伯營實際巡查境域範圍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清嘉慶十三年至光緒七年(公元1808--1882年),錫伯營察布查爾大渠挖成後,經伊犁將軍批准,將錫伯營界東移至積水潭(今闊洪奇),其疆域東西延長為約130千米,總面積約5200平方千米。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約《伊犁界約》後,與霍爾果斯河口對直頭胡、特奇勒乾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劃入俄境。錫伯營界疆域東西長縮短為約75千米,總面積約3400平方千米。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廢錫伯營八旗制,成立河南設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同時將加尕斯台和海努克由鞏留縣劃入河南縣轄。河南縣轄境:北自伊犁河,南至烏孫山分水嶺,西自中俄《伊犁界約》國界線,東至闊洪齊,總面積約為3638平方千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後,始成現在的疆域面積4430.24平方千米。
2000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2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183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察布查爾鎮 20990 愛新舍里鎮 8000 堆齊牛錄鄉 6415 孫扎齊牛錄鄉 8666 綽霍爾鄉 7170 納達齊牛錄鄉 5387 扎庫齊牛錄鄉 11987 米糧泉回族民族鄉 4218 坎鄉 10672 闊洪齊鄉 7107 海努克鄉 10953 扎格斯台鄉 11873 瓊博拉鄉 8055 種羊場虛擬鄉 5124 良種繁育場虛擬鄉 1897 察布查爾奶牛場虛擬鄉 9831 兵團六十七團場虛擬鄉 7304 兵團六十八團場虛擬鄉 8967 兵團六十九圓場虛擬鄉 7218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2個鎮(察布查爾鎮、愛新舍里鎮)、11個鄉(堆齊牛錄鄉、孫扎齊牛錄鄉、納達齊牛錄鄉、綽霍爾鄉、扎庫齊牛錄鄉、闊洪奇鄉、坎鄉、海努克鄉、加尕斯台鄉、瓊博樂鄉、米糧泉回族鄉),4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另有安班巴格良繁場、察布查爾托博種羊場等2個地方國營農牧場。
旅遊資源
察布查爾素有“射箭之鄉”美譽,1996年被國家命名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射箭和摔跤是錫伯族人民傳統的體育項目,幾十年來向國家和自治區輸送了大批的射箭運動員和其他體育人材。縣上設有專業射箭隊,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外朋友到此參觀射箭、摔跤表演。
縣城距伊寧市17公里,交通便利,境內名勝古蹟有圖伯特紀念館、靖遠寺、海努克古城、銀頂寺遺址等。烏孫山雄奇壯麗,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縣城40餘公里的瓊博拉森林公園。
古城牆
居住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水電局家屬院的人真幸運,他們每天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牆。如果留心,或許還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腳步在這裡停留。但是,他們又有一些擔憂:這些慢慢變薄、變矮、變成腳下塵土的古城牆還能存在多久?
有人說,一段城牆就是一段歷史;也有人說,城牆是歷史的紀念碑。而位於察布查爾縣殷登街水電局家屬樓後的這段古城牆現僅存60多米,最寬處2米多,最窄處不足30厘米,它的未來令人擔憂。據考證,這段古城牆是1765年錫伯族官兵西遷至伊犁後修建的,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古城牆附近的居民永明告訴記者,1957年他搬到這裡時古城牆一眼望不到頭,足有幾公里長,穿過整個縣城。古城牆牆基有3米寬、4米高,十分高大結實。當時牆體上的垛口很清楚,人站在牆上能找回古代戰場上守城的感覺。上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縣城人口的急劇增多,古城牆一點點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房。古城牆被分割開後,消失的速度更快了,僅僅幾十年時間,經歷了百年滄桑的古城牆只剩下幾塊殘牆。
看到記者拍照,很多老人都圍在古城牆邊不停地撫摸著牆體,他們希望飛速發展的城市能夠給人們留下追憶歷史的東西。圖為位於殷登街的古城牆。
錫伯族民俗風情園位於伊犁河谷中部的察布查爾縣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錫伯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在這裡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旅遊特色。項目總投資達8049萬元的錫伯族民俗風情園以靖遠寺古文化遺址和錫伯族民俗風情等人文景觀為主,靖遠寺位於縣城西部6公里處孫扎齊牛錄內,建於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廟中較有影響寺院之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占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院對稱成比例布局的殿閣、樓台錯落有致,古樸自然、各盡其妙,整個寺院組成了一組雄偉壯觀、和諧統一的古建築群。它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於祖國西北邊疆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人民的建築藝術,而且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
景區大門面配有錫伯族獵手射箭和舞蹈的浮雕圖案。 民俗文化參觀遊覽區則以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遠寺為主。1888年建成的靖遠寺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族歷史文化宗教建築,也是清代伊犁將軍府九大名寺之一。 在靖遠寺以西,你將會看到展示錫伯族西遷後的歷史、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建築工藝、民俗民情的博物館和極具紀念和教育意義的西遷紀念碑。
察布查爾縣更是期待著遊人們能一同前來歡度西遷節。西遷節是錫伯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4月18日舉行。 200多年來,每逢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民眾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庭院,準備豐盛的食品,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奏起穆爾娜琴,跳起歡快的舞蹈,唱起古老的征途歌。
11年軍餉建成的寺——靖遠寺
靖遠寺位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西6公里的孫扎齊牛錄鄉,建於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廟對稱成比例布局的樓台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築藝術,也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 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清朝政府以為在伊犁駐守的錫伯族軍民也隨土地一起歸順了沙俄,於是就停發了錫伯族官兵的軍餉。但此時,錫伯族軍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沒有動搖,他們沒有一個人歸順沙俄。而且在沙俄統治新疆伊犁期間,沒有向沙俄上繳一粒糧食。在沒有軍餉的情況下,他們依然通過不同途徑向朝廷傳送邊疆情報,盼望朝廷收復伊犁。1881年,左宗棠收復伊犁後,清政府知道了錫伯族軍民堅韌的愛國情懷後,非常感動,分期補發了欠他們11年的軍餉。錫伯族軍民用補發的軍餉修建了靖遠寺。
圖公祠坐落於該縣察布查爾山北麓,伊犁河谷南岸,察布查爾大渠渠道處。清嘉慶十三年(1808)察布查爾大渠竣工後,為紀念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的修渠之功,在渠首擇地建立祠堂以示紀念。該祠建築面積30平方米,祠堂正壁上繪有圖伯特彩色畫像,祠內設有木匾,用錫伯文書寫其功德。每年春秋整修渠道時,這裡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錫伯族軍民西遷伊犁後,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率錫伯族軍民,經過7年奮鬥修成了一條長近200公里的大渠——察布查爾大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