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清朝名將]

阿桂[清朝名將]
阿桂[清朝名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字廣廷,章佳氏,清滿洲正白旗人。乾隆舉人,歷任伊犁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為清高宗所倚重。曾三於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後屢任統帥,用兵大小金川,平定西北回民起義,參加征緬。並多次視察黃河決口、江浙海塘工程。歷任伊犁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1797年於北京病逝。

基本信息

朝廷評價

阿桂紫光閣功臣阿桂像

《清史稿》評論阿桂說:“乾隆間,(他)開誠布公,謀定而後動,負士民司命之重;固無如阿桂者。還領樞密,決疑定—計,瞻言百里,非同時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清高宗將有軍功臣子的圖像掛在紫光閣,前後總共四次,其中功勞最大的人排名列前,高宗親自為他們寫評語。功勞稍次者列於後,由朝中文采出眾的大臣撰寫評語,只有阿桂和海蘭察四次皆前列。阿桂定金川時是最高軍事指揮官,定台灣時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功勞都是第一;定廓爾喀以爵復第一,但是阿桂把首功讓給了福康安道光三年二月,宣宗下令阿桂配饗太廟

功績

征討金川

乾隆十四年(1749)清軍平定金川後,該地區仍歸土司管理,各土司之間時起爭端,十餘年後又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叛亂。乾隆中期以後,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已老,由其侄郎卡主持土司事務。他不斷侵掠鄰近土司,乾隆二十二年攻掠小金川和革布希扎土司。四川總督開泰下令勸阻,但郎卡根本不理,仍“侵鄰境不已”。乾隆三十六年(1771),莎羅奔之孫索諾木誘殺革布希扎土司,小金川僧格桑也攻打鄂克什和明正土司,並公然與清朝援軍開戰。乾隆帝命大學士溫福自雲南赴四川,進兵征討。溫福以阿桂熟悉四川情況,就帶他同赴金川戰場。同年十二月,抵金川後,朝廷以四川提督董天弼作戰不利,免其職,以阿桂代理。清軍分兩路進攻小金川,阿桂隨溫福自汶川出西路,新任四川總督桂林由打箭爐出南路。戰事伊始,阿桂領軍一路衝殺,連殺下巴郎拉、達木和巴宗各寨,乾隆三十七年二月,又攻占資哩山和阿喀木雅等地,以功授參贊大臣。五月,桂林在墨壟溝失利,被劾罷職,朝廷命阿桂赴南路代桂林指揮。自此,阿桂又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六月,阿桂抵軍營後,即籌划進軍方略。他得知小金川叛軍首領僧格桑盤踞於小金川河北的美諾。而欲攻取美諾,必先占據其門戶僧格宗,而清軍必經之地的甲爾木山就成為首先爭奪的戰略要地。八月的一天晚上,阿桂悄悄地將部隊集結於墨壟溝,然後乘半夜起大霧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了甲爾木山。乾隆帝聞報,特頒旨嘉獎,授阿桂為內大臣。十一月,阿桂軍攻取僧格宗,十二月得授副將軍職,奉命與大學士、定邊將軍溫福和副將軍豐昇額分道直取美諾。阿桂遂驅軍攻克美都喇嘛寺。僧格桑被迫棄美諾,逃入大金川,與索諾木匯合。

阿桂征討大小金川戰圖

阿桂與溫福、豐昇額會師美諾後,檄令索諾木交出僧格桑,索諾木不理。於是阿桂和溫福在乾隆三十八年奏準三路進攻大金川。這時,阿桂又被授以禮部尚書之職。阿桂與溫福、豐昇額分道進軍後,連奪叛軍幾個碉卡,進展頗為順利。然而由於統帥溫福指揮失宜並敗死,戰局發生逆轉。索諾木擊敗溫福軍後,乘勝占據小金川。阿桂聞變,毫不慌亂,親自斷後,將所部安全地撤至達河。
乾隆帝在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市)行宮得到兵敗的訊息,十分震驚,特地召大學士劉統勛商議對策。劉統勛原不主張對金川用兵,至此卻力主征伐。於是,乾隆帝授阿桂為定西將軍,豐昇額、明亮為副將軍,並調遣健銳、火器營二千名士兵和吉林索倫兵二千名一起進剿金川。阿桂很快就收復了小金川全境。
捷報傳來,乾隆帝甚為高興,賜詩褒獎阿桂,並命他迅速移師進剿大金川。然而,奪取大金川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金川之地自乾隆十二三年以來全力抗守,增壘設險,嚴密十倍小金川。”阿桂深知此情,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於乾隆三十九年兵分三路向大金川進攻,經過兩年的鏖戰和圍攻,在海蘭察等將領和廣大士卒的奮勇衝殺下,終於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逼令索諾木偕其祖莎羅奔及部眾二千餘降,阿桂安置大小金川“歸順”的藏族頭領和一般人員,設副將、同知分駐其地,不久設懋功廳,廢除了原來的土司制度
阿桂征伐大小金川的勝利,也使他的地位大大提高。乾隆帝封其為一等誠謀英勇公,並進為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和軍機大臣。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清軍班師回朝。乾隆帝親自到北京城南良鄉“行郊迎禮”,進城後,“御紫光閣,行飲至禮”。

伊犁屯墾

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桂38歲,正當盛年之際,以—參贊大臣的身分參加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的戰爭。在戰爭中,阿桂十分注意新疆各地的生產情況。因此,戰爭剛一結束(1759年),阿桂在阿克蘇辦理善後事宜的同時,向清政府提出從南疆各地抽調維吾爾族農民和部分土兵到伊犁恢復農業生產的建議,並立即進行這方面的準備工作。

在清政府批准他的建議後,阿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帶領各族軍民,頂風冒雪,翻越天山的穆素爾冰達坂,從阿克蘇趕赴伊犁,爭取在春暖解凍時播下第一批種子。

伊犁,是我國西北邊疆一塊美麗富饒的寶地。天山分支哈爾克他烏山婆羅科努山,象南北兩大屏障高聳屹立,既減弱了西伯利亞寒潮的侵襲,又阻止了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乾熱風的危害。境內伊犁河及其上游的喀什河,鞏乃斯河,特克斯河日夜奔流。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理想場所。但是,清朝統治新疆初期的伊犁,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卻變成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一片荒野,一切生產都處於停頓狀態。清政府為了鞏固在新疆的統治和保衛西北邊疆的安全,決定在這裡建城駐兵,守邊衛內。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解決軍民的吃糧問題。伊犁距內地遙遠,高山戈壁阻隔,靠內地運糧當然無望,只有在當地屯田開荒、種地產糧,才是唯一出路。阿桂就是肩負著這一重大使命從事這項工作的。

阿桂帶領各族軍民到伊犁後,抓住春播季節,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等地一面開荒下種,一面建房築壘,很快取得成效;接著,組織軍民開挖渠道,整修道路,為進一步恢復生產作準備。在阿桂的組織和各族軍民努力下,伊犁的屯田當年即獲得成效,僅300戶維吾爾族農民屯田“所收谷石,接濟前後駐紮官兵,及厄魯特(蒙古族),回人(維吾爾族)二千餘口,可至來年五月”,一下子解決了當地軍民的吃飯問題。

清政府接到阿桂的以上報告後,大受鼓舞,決定擴大伊犁的屯田面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從烏魯木齊抽調的500名綠營兵,從南疆招集的800戶維吾爾族農民,先後到達伊犁。阿桂把這些軍民安置在伊犁河兩岸,立即開始墾荒播種。這年秋收時,800戶維吾爾族農民“合算每人收谷四十石”,綠營兵“屯田八千畝,收穫大小麥、黍、粟、青稞等谷,共二萬七千一百石有奇”,又是一個大豐收。

和睦邊疆

以後,阿桂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兩次任伊犁將軍,在總統全強軍政事務的同時,更積極地籌辦伊犁的屯田事業。在這期間,伊犁屯田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首先,繼續從南疆各城遷移大批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屯田。據《新疆識略》記載:“自二十七年(1762年)至三十二年(1767年),陸續由烏什、葉爾羌、和闐、哈密、吐魯番等處調撥回子(維吾爾族)共六千戶墾種地畝”。大批維吾爾族農民在伊犁河兩岸的霍吉集爾(霍集根),海努克、奇特木、固爾扎(伊寧市)、察罕烏蘇、霍爾果斯等地墾荒種地,定居了下來。他們生產的糧食,除自己食用外,每年以糧賦的名義向當局交糧10萬石左右,成為伊犁軍民糧食供應的主要來源。

其次,繼續擴大土兵屯田的面積。清政府從內地抽調到伊犁屯田的綠營兵很快達到2500名。阿桂把屯兵分為25屯,每屯100名,分別安置在綏定、清水河、蘆草溝一帶(皆今霍爾果斯縣境),並特設總兵一人管轄。根據規定,每個土兵屯地20宙,由官方發給農具耕畜,每屯年交糧食1800石至2800石不等。後來,清政府又把內地的大批犯人發遣到伊犁種地,交給屯兵看管,每人種地12畝,年交糧6石。這是伊犁軍民糧食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再次,遷移內地的無地農民到伊犁屯田。對凡是到伊犁屯田的內地農民,當局“每戶給地三十畝”,並提供農具、耕畜,種子等,讓他們安心生產。土地六年後交賦,每年交糧9升左右。對屯田土兵遣犯的家屬,也分給他們土地,儘量把他們編入民籍,安心生產。

另外,對這一時期遷移到伊犁定居的錫伯、索倫等族軍民,阿桂也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讓他們在查布察爾、霍爾果斯一帶,一方面駐防守邊,一方面屯田生產。這些八旗軍民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墾出大片土地,很快做到了糧食自給自足。

總之,伊犁地區的屯田在阿桂等人的組織領導下,在各族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昔日荒涼的伊犁河谷,變成到處是良田炊煙,雞鳴畜叫的塞外糧倉。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據伊犁將軍伊勒圖向清政府報告說:當地由於屯田連年豐收,倉庫里儲存的糧食達“五十多萬石”,“足可備放三年有餘”,陳陳相因,以致於發生霉爛。由於糧食問題的解決,給伊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地的畜牧業、商業相應也發展起來。伊犁九城也先後建成,成為伊犁軍民守衛西北邊疆的主要據點。

伊犁“如內地,數千里行旅晏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安定、繁榮的景象。在這次完成把伊犁建成新疆政治、軍事中心和反對外來侵略堅強堡壘的任務中,無庸質疑,阿桂是有“經始之功”的。

過錯

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黃枚(?~1784)任浙江平陽知縣。不久,民間流傳“黃梅(枚)時節家家苦,青草池塘處處冤”的謠諺。四十九年,知府方林彈劾他虧空庫實,撤了他的職。接署的金仁、汪誠先都不敢就任。到十一月,仍由他復職。不但未彌補虧空,反而挾制上司。其時尚書曹文埴受命來浙江清厘倉庫,黃枚是他外孫女婿,所以有恃無恐。

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浙江提督學政竇光鼐主持院試,高宗令他就所見聞上奏。竇於閱卷中,見平陽縣童生楊中所寫並非制藝,而是黃枚的罪狀,讀後大驚。經查實:該縣虧空已在10萬以上,黃枚猶藉此向民間勒借。遂上奏。朝廷派大學士阿桂會辦。阿桂為黃枚義父,與曹文埴等串通,復奏反誣竇光鼐所奏不實。

竇光鼐即親到平陽查訪,再上奏摺云:“臣赴縣學明倫堂,有吳榮烈等紳民數百人呈送五十年田單二千餘,供稱‘黃知縣以彌補虧空為名,畝捐錢五十,戶給一單。’復據吳榮烈等人呈送四十七年借票九張,錢二千一百千,供稱:‘四十四年,四十七年勸捐兩次’。監生伍庚等供稱:‘勸捐不到者,即飭役勒捐錢,自百餘乾至三五十千不等,縣庫有籍可稽。’平邑田千七百七十頃有奇,畝捐錢五十,已浮於原虧之數。以此彌補,已屬違法;況仍不彌補,實出情理之外。平邑倉谷四萬七千一百餘石,黃枚糶成空倉。每當採買,並不給價。先付花戶小票一張,號曰‘飛頭’;或付谷領一紙,先填明石數充官,俟繳錢後發還。票內銀價,乃用以收錢,謂之‘朋帖錢’。所繳谷錢,每石五六百、六七百不等,名為採買,實則勒捐。是該員借彌補而勒捐,既勒捐而仍不彌補。在任八年,侵吞部定谷價勒捐之錢,計贓不下二十餘萬。原告吳榮烈等隨臣到杭,願與黃枚質對。田單、印票、飛頭、谷領、收帖、催貼、借票各檢一紙,恭呈御覽。”

但這奏摺又被扣押。浙江巡撫伊齡阿卻據溫處道、永嘉知縣、平陽知縣等匯報,謊奏竇光鼐在平陽“刑逼書吏、恐嚇生監、勒寫親供狀”,於是奉旨革職拿問。 吳榮烈等趕赴溫州,見到竇光鼐,執手痛哭。竇說:“我願為此事捐生,你們也受到牽連,有遺憾不?”都說願隨竇赴杭誓死抗爭。在公堂對質中,潘榮桂大呼:“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審問官相顧失色。

這時,竇的最後一道奏摺僥倖被附於湖南某將軍封折中,才被乾隆看到,下諭:“著阿桂會同江蘇巡撫閔鶚元查辦”。

至此,阿桂不得不據實回奏:黃枚在任期中共侵吞庫銀一萬七乾余兩,以借彌補為名,按田科派勒索,計銀—萬四千餘兩。奉旨:黃枚著即處斬。大學士阿桂、尚書曹文埴,下至道、府、縣各官十餘人,分別受到革職或降職處分。

挫折

乾隆三十三年,明瑞徵緬兵敗自盡身亡以後,乾隆帝即授阿桂為副將軍,偕同經略大學士傅恆、副將軍阿里袞再次進攻緬甸。同年三月,阿桂奉召回京,四月授兵部尚書,六月又出任雲貴總督。十一月,阿桂抵達雲南永昌後,便與阿里袞率軍攻取緬甸舊都木梳,然後,阿桂則率另一路軍往蠻暮(今緬甸八莫)、野牛壩等地督造戰船,以備水軍進戰之用。清軍連續進攻,一再獲勝,但因緬軍持續抵抗和水土不合,士卒大量病亡,副將軍阿里衰病故,經略傅恆身患重病,乾隆帝令阿桂籌畫撤軍事宜,並於乾隆三十四年底與緬甸議和。阿桂於十二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因尚在雲南,先由索爾納代理其職。時木邦、蠻暮和孟連土司頭目為躲避緬甸侵害,請求清政府將他們安置於內地,阿桂建議將雲南大理、蒙化一帶舊有的馬廠官莊田撥給他們居住為生,朝廷予以批准。乾隆三十五年八月,乾隆帝以緬甸不遣使臣進貢,將阿桂的領侍衛內大臣、禮部尚書和鑲紅旗漢軍都統等職均革去,“著以內大臣革職留任,辦副將軍事,令其自效”。乾隆三十六年,又令阿桂出偏師騷擾緬甸,待其疲憊,再興師攻之,阿桂則上疏請求大舉攻緬,乾隆帝認為阿桂的建議不合時宜,下詔斥責,並奪其官,留軍營效力。

漫畫作家富豪榜

2011-2013年漫畫作家富豪榜

2013年第八屆 第1-5名:周洪濱| 朱斌[漫畫家]| 穆逢春|幾米[台灣繪本畫家]|阿桂
第6-10名:貓小樂| 米二| 夏達| 極樂鳥| 韓露
第11-15名:顏開| 王鵬[漫畫家] | 十九番| Hans| 北巷
2012年第七屆 第1-5名:周洪濱 | 朱斌[漫畫家] | 朱德庸| 敖幼祥| 穆逢春
第6-10名:貓小樂 | 魔王S| 阿桂 | 幾米[台灣繪本畫家] | 夏達
第11-15名:十九番 | 王鵬[漫畫家] | 顏開| 口袋朱古力| 寂地
2011年第六屆 第1-5名:朱德庸 | 幾米[台灣繪本畫家] | 周洪濱 | 貓小樂 | 敖幼祥
第6-10名:朱斌[漫畫家] | Hans | 阿桂| 顏開 | 陳翔[漫畫家]
第11-15名:穆逢春 |魔王S | 豬樂桃| 阿尤| 夏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