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

察布查爾錫伯縣海努克鄉東北6公里處,系元明代古城,分內外兩重,廢墟上散布有陶片、銅件、鐵件等。

簡介

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布查爾鎮海努克鄉北東北方向約8公里處的伊車布哈渠南岸。

歷史

古城始建於元明時期。成吉思汗征服中亞後,把它劃給二兒子察合台管理。1292年,它成為察合台的兒子、阿魯忽王的領地,稱“葉爾欽”城。17世紀70年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在伊犁河谷不斷發展、日趨強盛之後,把首府遷到伊犁,海努克古城成了準噶爾汗國的都城。18世紀初,他們又從西藏掠取大量金銀、神器、佛像,然後在伊犁河南岸建海努克廟、北岸建固勒扎廟予以安放供奉,成為當時蒙古人崇拜的聖地。今天,古城外城已經毀壞,內城長方形的城垣還保留。古城內的海努克廟,即銀頂寺,與伊寧市的金頂寺隔河相望,與金頂寺同時建造,但藏傳佛教以白色為最高貴,因此規模更勝於後者。海努克蒙古語的意思是“氂牛”,據說寺廟屋頂是氂牛角裝飾而得名。銀頂寺與金頂寺同時毀於戰火,現在的遺址只能看到殘磚廢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