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爾

察布查爾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錫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伊犁河谷盆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

察布查爾

察布查爾察布查爾
察布查爾位於新疆北部天山支脈烏孫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南部與昭蘇縣、特克斯縣相接,東部和鞏留縣毗鄰,北部隔伊犁河與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和伊寧縣、霍城縣相望。縣城距伊寧市17公里。境內有國家一級岸-都拉塔口岸。西與哈薩克斯坦接壤。 察布查爾屬大陸性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是年降水量比較多的地區之一。
古代的錫伯族最早居住在嫩江支流綽爾洮兒河一帶,從事狩獵、打漁,史稱“打牲部落”。18世紀60年代中葉,由盛京(瀋陽)等地西遷到今察布查爾的錫伯族,組建成錫伯營,作為清政府的邊防部隊,開始了屯墾戍邊的生活。他們雖以農業經濟為主,但漁獵仍占重要地位,今日察布查爾的錫伯族約有18000多人,依然保留著濃厚的狩獵民族的風俗。
察布查爾的錫伯人酷愛騎馬射箭,除了軍事、體育因素以外,馬和弓箭主要是狩獵的工具。男嬰呱呱墜地,長輩就在門口懸掛小弓箭,祝福他日後成為優秀射箭手;十多歲的男孩就能騎上駿馬,攜帶弓箭,跟隨父輩去深山逐獵。他們十分喜愛打獵,晚秋初冬,村里男人常常集體出動,圍獵野豬、黃羊和野兔。打上野豬,大家平分,路人見者有份,獵人認為這是“天賜之物”,不過首中獵物的獵手可得頭蹄,以示獎勵。除圍獵外,亦有單獵活動。單獵者主要打野雞、野鴨,也有膽大技高者獵兇猛的野豬。他們馴養獵狗、獵鷹,使用獵槍、長矛、木棒、網套,獵場上,獵狗追擊,獵鷹捕捉,獵人縱馬馳騁圍殲野獸。鷹唳、狗吠、馬嘶、人喊,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錫伯族男人為了便於騎馬打獵,喜穿左右開叉的長袍和短襖;婦女都是天足,多穿旗袍,紮上褲腳,過去,男人騎馬賓士草原,穿過林海,翻越山巒,圍獵野獸,婦女亦一同前往,為行獵方便,更為了躲避獸害,不知哪位先民最早將吊籃吊上樹權,高招既出,蔚然成風。今天察布查爾的錫伯族人家,凡養育嬰兒都用吊籃。和屋樑平行,架設一根碗口粗的松木,上繫繩子,垂掛下來,套住吊籃四角。考究的吊籃要用山羊皮的吊繩,吊籃里的被褥,一般用羊皮做,名貴的用貂皮或水獺皮。
察布查爾的錫伯人保留著濃厚的獵民飲食習慣。他們大鍋清燉牛肉、羊肉,放入大盤,每人自帶小刀,剔骨削肉,用肉蘸食鹽、蔥末和蒜泥,這種原始粗獷的吃法,散發著草原氣息,味美香濃。他們殺豬接血,灌制血腸,放入鍋中煮熟,切成片,用蒜泥或洋蔥伴著吃,味兒濃香,油而不膩。他們喜歡河水燉鮮魚,放入“布爾哈雪克”(魚香草)的嫩莖和辣椒麵作佐料,加鹽,魚肉魚湯油辣鮮香。他們喜吃野味,野豬、野兔、野雞、野鴨……來者不拒。錫伯族《打獵歌》唱道:“日落西山狩獵歸,新鮮的野兔剝開皮,花花菜(鹹菜)伴炒兔子肉,比山珍海味更甜美!”他們崇尚海量,大碗喝酒。
他們的結婚彩禮,主要是豬羊,男方要裝一車送至女家;出嫁行列,新郎騎馬在前引導,新郎的喜篷車在後跟隨;到了新郎家,新郎要用手中馬鞭將新娘的蓋頭挑開,這些風習無不打上獵民的生活烙印。
察布查爾《圖木爾齊氏家規》中記載:“妯娌之間相互不睦,甚至斗歐者,召集家族會議,在先祖神位前行掌嘴之刑,子女輩犯規,鞭笞50鞭,孫子輩犯規,則鞭苔80鞭。”以鞭打作為懲罰手段,是狩獵遊牧民族的習慣。
他們的男祖宗“海爾堪”系保佑牲畜的神,主人向“海爾堪’’獻馬舉行儀式時,要將羽毛或紅布條系在馬尾上,他們有天葬習俗,兩月內夭折的嬰兒,將屍體放在蘆席片上,送到曠野,讓飛禽走獸啄食,以使死者儘快超生。他們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做衣帽褥墊等物,因為狗是獵人的朋友。家有病人,門外掛一束草,以示拒絕外人入內,這些信仰和習慣,都帶有狩獵民族的生活印跡。
察布查爾的錫伯族從事農耕已有220多年的歷史;可仍然保存古代錫伯族濃烈的狩獵風情,風俗習慣既已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比生產方式的變革要緩慢得多。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