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中國的香爐(焚香之爐)究竟始於何時,比較多的說法是漢代。那時,佛教的傳入對香爐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禮佛有焚香之舉,乃制香爐。從屢見的自漢墓中出土的博山爐可以認為是中國香爐的始祖。博山爐有銅鑄的,也有陶製的,在爐中點燃香料,青煙在蓋的孔洞中裊裊飄出,香氣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驅蚊蟲。明代的宣德香爐即承此俗。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他在明太祖創業的基礎上,使原來嚴密的政策略趨向平穩,權利則更為集中,並實行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措施。宣德六年,他命鄭和七次下西洋,更進一步溝通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由於政治、經濟的繁榮發展,各種工藝品的生產製造亦出現了百花爭放的局面,聞名遐邇的宣德爐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宣德香爐的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時就十分的珍貴。據載:宣德爐僅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次,共得5000隻,以後即封爐不鑄。數百年滄桑,至今的宣德爐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稀若星辰了。90年代以來,宣德爐繼宜興紫砂壺後成了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上的新寵。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東南亞各國的收藏家競相高價收藏,其珍品現今每隻的價格已可達十餘萬元至數十萬元之巨,可以說比六七十年代價格上漲了千倍。
用料
宣德銅香爐的選料之精,可謂是歷史銅製品中的極端。據明史載:宣德初南方暹羅國獻風磨銅31680斤,蓋風磨銅質量極優,加入了金銀等30餘種貴金屬,反覆冶煉4——12次後製成。宣德爐鑄造後珠光寶氣,晶瑩溫潤,同時還有用赤金640兩,白銀2080兩作銅裝飾的生金、鑲嵌、鎏金銀之用,其他如番硇砂、紫碓石、紫礦石、胭脂石等十餘種材料作銅的地子的顏色。因此它的色彩豐富以紫紅色為基調,有褐、青、綠、紅、藍、黃、白、金等數十種顏色。歷經數百年後,爐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層自然包漿更加美麗動人。造型
宣德銅香爐的造型古樸莊重,做工精緻,亦是繼商周青銅器之後我國鑄造工藝中的極端。宣德爐採用當時先進的失蠟法鑄成,經過打磨後找不出拼模和鑄口的痕跡。爐分爐耳、爐身、爐足三部分。爐耳有:象耳、獅耳、環耳、,都成對置於爐身的兩側。有的爐不飾耳,而爐身素光不作紋飾,使之盡現宣德爐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爐在外部敲上些小塊金箔,謂之生金,熠熠生輝,金塊大小相間,小者呈星點狀,大者如片狀,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麗豪華。爐足有圈足、圓乳形三足、方圓形四足等,形式多樣,因爐身而異。爐壁厚重,手感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款式
宣德銅香爐的款式規範,端莊。其款多落於爐外底,為“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長方形陰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型秀麗,有晉唐遺風,宣德的“德”字右側中間少一划,是該揩款的特色。此外亦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型有王莽(東漢)“懸針篆”的特色。
鑑別仿品
宣德銅爐名冠天下,嗣後多有仿製。有當代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現代仿等幾類,他們各自的特點如下。1、當代仿。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後,當時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於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前一般極盡精緻。形態更為多變,但銅質終於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朝野亦需用銅香爐,因宣德爐已經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爐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變化。此時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蘭教,所以當時製作的工藝品如銅器、瓷器、景泰藍及許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蘭文(回文)的出現,至明末鑄造的宣德爐上亦沿此風,並且楷書、篆書並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該時的工藝美術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宣德爐仿品製作亦美,並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4、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在北京前門大街一帶就有專門偽造宣德爐的店鋪,打磨廠東大市炭兒胡同有專鑄宣德爐的作坊,作成後做舊、塗色、上蠟,以此牟利,往往借道上海向外推銷,亦有銷至蒙古地區,但做工粗糙,爐胎薄,銅質差,多砂孔。
5、現代仿。有三種情況,一是採用江南一帶以黃雜銅翻砂鑄成,粗劣至極,爐身不加紋飾,雙耳上翹如橋形,體輕薄而多砂眼。二是採用現代的失蠟法澆鑄技術,此類仿品可以說在造型、重量上與真品相伯仲,但細看銅的質地、皮殼、包漿、打磨的光潔度等,兩者差異就大了。現代仿品用的是電解銅,色紫紅,手撫之而無細糯之感,唯苯而已,且仍生澀淺薄,在打磨方面現代大多藉助拋光機械,由於轉速太快,光澤過分的激烈,“火氣”亦大。
宣德爐和其同時代的仿品,現今已很難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論,價高。明末清初仿品的價格目前亦達2至3萬元(人民幣),至於清末民國和現代的仿品則價低廉,不為藏家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