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岡

宣化岡

宣化岡,中國伊斯蘭教蘇非學派修建拱北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拱北。哲赫忍耶學派的拱北數量比較多,但最著名的就是宣化岡拱北。宣化岡拱北融匯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精髓,匯集各地能工巧匠,選用各地上好材料,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終於成為哲赫忍耶學派最重要的活動中心和馳名中外的精美建築群。

宣化岡 

 
修建拱北是伊斯蘭教蘇非學派的特徵之一。中國伊斯蘭教蘇非學派修建拱北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拱北。哲赫忍耶學派的拱北數量比較多,但最著名的就是宣化岡拱北。宣化岡拱北融匯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精髓,匯集各地能工巧匠,選用各地上好材料,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終於成為哲赫忍耶學派最重要的活動中心和馳名中外的精美建築群。宣化岡拱北建立以後,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走過了由鼎盛到拆毀再到恢復重建的過程,見證了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宣化岡拱北在哲赫忍耶學派的發展歷史中,在西北回族近代發展的歷史中,甚至在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宣化岡拱北的建立清代同治年間西北回民大起義失敗以後,哲赫忍耶學派遭受了空前的劫難,參與回民起義的哲赫忍耶學派教眾,或被殘殺,或被發配流放,或被強制遷徙,哲赫忍耶學派遭遇了自傳入中國以來最低潮的時期。恢復和振興哲赫忍耶學派,“繼承道統,復興哲派”的責任,歷史的落在了馬元章、馬元超等人的身上。清同治九年(1870)年,雲南回民反清起義領袖之一的馬世麟(馬明心之孫,馬化龍在雲南的“熱依斯”,曾以巨額黃金、白銀資助過杜文秀起義軍),由於叛徒出賣,遭清軍重兵圍剿,馬世麟為保存哲赫忍耶學派的血脈和根苗,於危急中令其長子馬元章率領弟元坤、元超等從事先修築的暗道潛逃,並囑託馬元章出逃後設法營救馬化龍的後代。馬世麟及義軍千餘人盡遭血洗,於同治十年(1871)古歷二月二十三日遇難犧牲,造成著名的大東溝慘案,時值馬化龍犧牲後的四十天。馬世麟被害後,清廷便向全國懸賞拘捕馬元章兄弟等人,年僅18歲的馬元章率弟元坤、元超及侄兒等,化裝成茶商,歷盡千辛萬苦,在老何爺(即馬寅武)等的保護下,九死一生逃出虎口,輾轉數省,隱居於四川成都,同治末年(1876)來到甘肅張家川。先住城北董家溝李麻子家,後又遷居原南八營首領李德倉(此時李得倉已接受招安,被欽封武翼都尉,掌管張家川地區的軍政大事)府上。馬元章之三弟馬元超也於光緒年間離開成都來到甘肅,初居天水楊姓人家,後遷居張家川北山,購得劉姓小片土地,過著農耕生活。從此馬元章兄弟三人立足甘肅張家川,落戶北山,以農耕為掩護,慘澹經營,開始了“繼承道統,復興哲派”的活動。從同治十二年(1873)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的十年間,馬元章一方面在張家川縣北山秘密講經傳教,一方面又走遍全國十三個省市,秘密宣揚哲赫忍耶學派的教義和修持,深得各地阿訇和教民的擁戴與支持,逐步確立了他作為哲赫忍耶學派領袖的身份和地位。馬元章立足張家川後,在復教活動中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於光緒八年(1882)委派甘肅河州(今臨夏市)妥阿訇,用重金買回被清廷示眾多年的回民反清起義領袖、哲派第五代穆勒什德馬化龍,及其三弟馬成龍、長子馬耀幫、軍師譚生成四人的顱骨,並將其秘密掩埋在張家川北山。以後清政府逐漸放鬆了對“哲派”的監控,北山遂成為馬元章、馬元超二人公開講經、傳教、靜修的基地。同時,馬元章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主動改善與執政當局的關係,完成了哲赫忍耶學派由秘密傳播到公開傳播的艱難過程。光緒十五年(1889),馬元章在馬化龍的墓地上建起了八卦圓頂屋,始稱“北山拱北”,民國四年(1915),馬元章將此地取名為“宣化岡”(“宣化”即宣揚、教化之意),並修建了觀光樓。民國九年(1920)夏曆十一月初八日,海原發生大地震,馬元章於西吉灘遇難,遺體被運回張家川,葬於宣化岡。民國十年(1921),馬元超又將馬化龍之長孫馬進成的遺骨從河南汴梁(今開封)搬回張家川,安葬於宣化岡。民國十八年(1920)農曆九月二十日,馬元超歸真,亦安葬於宣化岡。宣化岡遂陸續建有馬化龍、馬進城、馬元章三位穆勒什德和馬元超等先哲的墓廬,故宣化岡拱北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最有影響的拱北和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二、宣化岡拱北的建築規模與風貌宣化岡拱北座落於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城北約7.5公里的的查灣村(張家川鎮管轄)。自清光緒十五年(1889)開始興建,歷時數十年,經三代人建造,使宣化岡拱北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建築群,總占地總面積19.94畝,共有院落24處,房屋300多間。拱北周圍由蒼松古柏等樹木環繞,鬱鬱蔥蔥形成綠色天然屏障,中間矗立著中國宮殿式的宏偉建築物,金碧輝煌,甚為壯觀。故於右仁曾詩讚云:“金碧參差宣化岡”。宣化岡拱北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雄偉可觀,具有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特徵,為甘肅全省名勝古蹟之一。距縣城北約2.5公里之趙川村畔,原有一雄偉的石碑,謂“神道碑”(現存宣化岡),此碑是陝甘兩省官紳商學人士為元章、元超二人的功績而樹的。朝村北而上就可看見高約10米,寬約20米,底部用石條、上部用青磚砌成的一座門樓,中間開有一上圓下方,高約3米,寬約4米的洞門,其洞深約8米。門上懸一匾額,上書“萬物靜觀”四字,門樓上額鐫刻前清翰林哈銳親書的“宣化岡”三個白底黑色大字。上面建有三間樓閣,飛檐翹角,起脊瓦壽,前後是八盤欞隔門窗,中間門頂懸一木匾,上書紅底金色“觀光樓”三字,四周有磚砌圍牆,向南俯視,可看到張家川城區全景。入樓門便是一條石台階路,路左首有一走廊直通“觀光樓”,走廊西邊有一花園,名叫“別有春”,園內栽有倒柳、竹子、葡萄,種有奇花異草,還建有三個雅致的箍窯,這是主人夏季靜修避暑之地。路右首是碾麥的場院、沐浴室院。走上台階路,是一條從東到西可通車馬的巷道,巷道中設有上馬石、拴馬柱。巷道西有一總門,叫西門,出西門有一條大路直通北山公路。巷道東有一小門,叫東門,出東門有幾條小路通北山堡子梁各地。巷道中間修有兩間過道樓,登樓可觀全岡的景色。巷道南邊有七間大樓,是宣化岡私塾樓。靠樓房東邊設宰牲院和寬大的蔬菜園子。巷道北靠西有一磚刻的牌坊門,叫“東陽門”,其橫額為“褳里經殿”四字。左右兩側鐫刻對聯一幅,上聯題“跋地疏高門,普望眾生登樂界”。下聯為“攜群游聖域,莫將初步誤趨岐”。朝上走鋪有石條台階,入門是一片寬大的公墓區,叫“墳園窪”。窪上栽有松柏數百棵。窪東有一木牌坊門,直通拱北院。巷道北中間有一大牌坊門,叫“中門”。進門有一過道院,建有五間西房,是過重大忌日活動時散油香的房子,南面有客房和供茶水的房子,東邊有三間過道,兩邊為傳達室和接待室,中間過道可通花院(會客院)。花院東邊建三間鎖子廳,專為招待來岡的達官名流而設的,名叫“接官廳”。靠廳的右首是馬元超的靜修房,廳左首有十多間主人和貴賓的住房。廳北邊走上幾個石條台階,有一月洞門,進月洞門便是“樓院”,院內東邊三間安架房為馬元章的寢室;西邊靠崖有一精緻的磚箍窯,為修身念經之地。院內栽有幾棵紅、白牡丹,長有一棵高大而古老的“山春柳”。樓院後邊有一小院,栽有一小塊竹林,院內數間房子是馬元坤的住宅。花院靠靜修房的東邊有一道門,進門有一照碑,上書“福”字,內有一走廊通家院,家院西邊三間上房為馬元超的住室,南北房是其子侄的住室,東邊為三間“過廳”。走出過廳是書房院,出書房院是東院,僱工的宅院和馬房院。過廳的南北兩邊各有月洞門,北邊月洞門內為小伙房院,有五間灶房,十多間住房,小伙房是為主人和來客造炊之地。南邊月洞門內有兩道院,其一為大夥房院,修有三間伙房;其二為女傭人的五間住房。大夥房是專為雇用人設的。另有專門為炸油香設的油香房院,建有十多間房子。花院的西面是上拱北的崖,靠崖左首為三間樓房,中間有五間過道院,過道中有一個窯洞。崖上用磚刻“留春崖”三個字,靠崖右首走上幾個石台階,有一牌坊門,牆壁上書“天地正氣”四字。入門是盤旋而上通往拱北的台階走廊,走廊頂頭有一牌坊門,兩側掛著木刻對聯一幅,上書“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進門就到禮拜寺院。寺院西面有五間宏偉的禮拜殿,殿正門上額懸有“闡揚聖教”的木匾,殿門兩面掛湖南翰林謝威鳳親書的“清香滿室樓入定,明月出海天為高”的對聯,殿內掛有元章的親筆提詞:“人心惟危道心微,人慾肆時天理滅,切磋琢磨已私盡,真光普照暗復明”(《鑑古訓》),還有元章、元超兩人親書的阿文匾對等。寺院東邊有“省心樓”二層,禮拜殿南北相對修建三間明亭,南亭接連乾“爾曼里”的“經廳”,北亭連線拱北。東邊為一牌坊門,叫“翠真門”,底部是用石條砌的七級台階,兩側是八字扶柱,上頂是三起檐花龍鳳形象,硫瓦透花脊,雄偉壯麗。門上方懸掛北洋軍閥政府總理段祺瑞所書“遺古熔今”的匾額。此門專供主人乾“爾曼里”時出入行走之門,平時關閉,禁止他人通行。翠真門外靠留春崖邊,接連有兩道小院,由月洞門相隔,前院內有五間房,是主人家乾“爾曼里”換衣之地。後院內有五間東房,是守拱北阿訇的住室。後院西邊為五間亭子,亭子中間有過道門,是通拱北的正門。拱北院內正北面一字並排,建有四座雄偉的磚刻木雕的八卦拱北,自右至左分別為馬化龍、馬元章、馬元超、馬進成之墓廬。正中間拱北門上額懸掛“明德宏道”的木匾,全用圓木套成。四座拱北上面是六角圓頂,下面是長方形磚砌底座,內側四面鑲有不透明玻璃,內掛幔帳,墓廬周圍有蒼松翠柏,茂林修竹,顯得肅穆幽靜。宣化岡內的拱北、經廳、禮拜殿等24處建築群、300多間房屋,都是特請外地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其建築依自然地形布局,氣勢宏偉,門庭錯綜,結構精巧,曲徑通幽,別具一格。廳殿和室內鋪有名貴的和田地毯,擺設各式的古銅香爐、珠砂花瓶以及精製家具和古玩等。門上大多懸掛名人題贈的匾額。住室和客廳等房內掛有歷代名人的字畫和元章、元超二人親作的治教省身格言及對聯。書房內藏有珍貴的宋版史書和伊斯蘭教的大部經典。宣化岡原建築群在1958年反宗教特權、反封建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中先後被拆除。從80年代開始仿照原貌在原地重建。先後建成經廳一座,拱北四座,客房、辦公室、沐浴室等共達六幢50多間。經廳為中國古典傳統建築,大屋頂磚木結構,屋面為四坡水,屋架為粗略的大木作結構,隆脊翹角,簡瓦覆蓋,宏偉莊嚴。拱北院內有從東到西的石引路,引路上面為三間花亭,為上墳人悼念之地,花亭北面靠崖建有四座雄偉壯觀的八卦拱北,右起第一座是同治年間反清起義回族領袖馬化龍之墓,兩邊懸掛“真機亘古在,道運至今開”的楹聯。中間兩座是馬元章、馬元超之墓,上懸複製的“明德宏道”匾額,兩面掛有“作兩間之首領,為萬世之範圍”的對聯。左邊是馬進成之墓。四座拱北都是從外地請來的古建築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其建築和布局,是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外形上表現出四角飛閣,挑檐玄斗,角亭對峙,樓塔突起,琉璃簡瓦金碧輝映,塔頂玄月獨豎一幟。全部工程起架磅礴,結構宏偉,磚刻木雕,玲瓏絕巧,漆彩粉染,精美細緻,完全按照原樣油飾一新,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四座八卦拱北前面正中間立一石碑,是各省教下暨子侄等為元章、元超敬立的墓碑,碑正面中書“馬大、三上人光烈、光?夫子之墓”。上首書“民國二十二年九月浣穀旦”,下首書“各省教下暨子侄等同敬立”。碑後面是“前清翰林庶吉士門生哈銳謹撰文,陸軍上校愚侄何兆龍敬書”。墓碑前面埋有元章二弟元坤、堂弟元芳及元章三子仁武,元超的二位夫人及其子錫武、毅武、輝武、霆武、桓武、殿武的墓廬。墳園內栽有松柏、龍柏(紫丁香)樹木,春季松柏青翠,龍柏花開,香氣襲人。拱北之上有一大窪(約3畝地),周圍築有磚牆,窪上栽有松柏、白楊、山杏及沙棘等喬灌木,每臨春天,山花爛漫,樹木成蔭,鳥語花香,景色迷人。三、宣化岡拱北的歷史地位宣化岡拱北是哲赫忍耶學派的中心,也是廣大哲赫忍耶學派教眾心中的聖地;是宗教教理的傳播中心,也是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交流的中心;是人才匯聚之地,也是觀光遊覽的勝地;是近代回族與伊斯蘭教學者、知識分子學習、交流的課堂,也是回族精英實現抱負和理想的舞台;宣化岡拱北的歷史變遷見證了近代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宣化岡拱北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巨大的社會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哲赫忍耶學派以及整個回族的發展。儘管昔日“金碧參差宣化岡”的輝煌已不復存在,但宣化岡在哲赫忍耶學派的發展歷史、在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歷史、甚至在回族的發展歷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化岡拱北的建立,標誌著哲赫忍耶學派開始了自馬明心、馬化龍之後的第三次鼎盛時期的到來。馬明心時期哲赫忍耶學派迅速發展壯大,但遭到清政府的殘酷打壓,馬明心本人及其後裔或被殘殺,或被發配流放;馬化龍時期哲赫忍耶學派重新發展到高峰,但同樣遭到清政府的殘酷打壓,馬化龍連同家人被殘殺300餘口;馬元章時期哲赫忍耶學派重新走上了振興之路,並很快達到了又一鼎盛時期。馬元章時期哲赫忍耶學派興盛以後,沒有重蹈歷史上由盛及衰的覆轍,而是持續發展。這固然與特定的時代有關係,但馬元章吸取先輩們的經驗教訓,注意避免與當政者的直接衝突與對抗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馬元章開創了哲赫忍耶學派和平發展的歷史,一點也不為過。宣化岡拱北的建立,改變了哲赫忍耶學派傳播與發展的格局。在宣化岡拱北建立以前,哲赫忍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地區主要在青海循化、甘肅會寧、平涼、河州(臨夏)、伏羌(甘谷)、寧夏靈州(吳忠)等地,但在清朝政府的清剿之下,這些地方成為重點“受災區”,哲赫忍耶學派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心。而宣化岡拱北的建立使哲赫忍耶學派又有了新的中心。宣化岡拱北的建立,重新凝聚了哲赫忍耶學派廣大教眾,使“劫後餘生”的哲赫忍耶學派教眾,包括當時流離失所的回族人民看到了重新振興哲赫忍耶學派以及整個回族的希望。宣化岡拱北的建立及發展,使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一定範圍內達到了高峰,無論是建築藝術的發揚,還是漢文典籍的產生與流傳,都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總之,宣化岡拱北的建立以及宣化岡宗教中心地位的形成,無論在中國近代歷史,還是在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宣化岡拱北的歷史地位將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顯得更加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