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宣化崗

張家川宣化崗

中國伊斯蘭教陵墓,亦稱“宣化崗道堂”、“北山拱北”。為哲赫林耶門宦教主馬化龍、馬元章、馬進成、馬元超等人的陵墓。位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鎮城北的北山查灣村,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北山門宦的紀念地。“哲赫忍耶”是阿拉伯語,為公開、高聲的意思,又可譯為高念派或高贊派,意為高聲讚頌真主、紀念聖人之意。

概述

宣化崗原為清末馬元章、馬元超兄弟二人逃難隱居之地,後以耕作為生,暗設道堂,秘密傳播哲赫林耶學理,並於清光緒八年(1882)用重金贖回馬化龍等人遺骨葬於此地。後發展成為哲赫林耶門宦講經、傳道、靜修及管理所屬教坊的中心。清光緒十五年(1889),在馬化龍墓上建起八卦圓頂亭拱北。
1915年後經多次擴建,占地達20多畝,建有馬化龍、馬元章、馬進成、馬元超4人的墓廬,另建有經亭院、禮拜大殿、會客院、經書學堂、家屬院以及附屬建築設施24處。所以宣化岡拱北便成了全國“哲赫忍耶”教眾景仰的中心地。
宣化岡的建築倚山就勢展開,規模宏偉可觀。其建築精工細琢,寬敞明潔,分客人、眷屬住地以及講經傳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墳冢拱北。自民國以來,安維峻袁世凱、于右任馮玉祥吉鴻昌白崇禧段祺瑞等眾多社會名流、軍政要人或涉足來此,或慕名景仰,紛紛贈送匾對,賦詩題詞。
1958年大部被拆除。1985年重建。現拱北雖無昔日之規模,但墓廬、禮拜殿主體建築等設施均已新建。張家川宣化岡拱北是西北地區很有影響的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每年要舉行多次大型宗教活動,前來參加活動的信教民眾涉及全國13個省區,人數多則上萬人,少則數千人。

北山門宦 

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哲赫林耶學派所屬支系門宦之一。因以甘肅張家川北山的宣化崗為傳教基地,故名。主持人馬元超(1859~1929),是馬明心的四世孫、馬元章之弟。1871年馬元章、馬元超等從雲南逃出,於1875年到達張家川(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暗中找到馬化龍父子的頭骨,埋葬於張家川北,山,後來修建了拱北,取名宜化崗,由馬元超看守,拱北一切事務均由他獨自處理,馬元章只在重大節日時前來主持宗教活動。

7

1920年馬元章逝世後,馬元超將馬元章的遺體埋葬於宣化崗,並以此地作為道堂,主持教務,管轄所屬的教坊,遂分為沙溝與北山兩支派,北山門宦即此產生。馬元超雖不以教主自居,但掌握了宣化崗拱北,教民也以教主相對待。馬元超逝世後,教統未傳,由其侄主持教務。北山門宦的教義及禮儀與沙溝門宦一樣,嚴守馬明心的教旨,分立門戶,僅僅是教權勢力的劃分。他們管轄的教坊,計張家川有108教坊,天水、秦安、徽成、兩當、清水、禮縣等地25教坊,齊齊哈爾、河南汝縣、南京、陝西隴縣、固關等地14教坊,總計約200教坊,約有5萬多人。

道統傳承依次為:馬明心、穆憲章馬達天馬以德、馬化龍、馬進成、馬元章、馬元超。

馬元章

簡介

馬元章是中國哲赫林耶學派創傳人馬明心的四世孫。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蘇四十三起義失敗後,馬明心被清政府殺害於蘭州。其長子馬順清被發配雲南他郎地方,後經商發家,成為他郎富戶。並任該派在雲南的“熱依斯”(即代理教主主持教務者)。馬元章的父親馬世麟是馬順清的第三子,人稱雲南老三太爺。曾任哲赫林耶第五代教主馬化龍在雲南的“熱依斯”,他經營進出口生意致富。雲南杜文秀起義時,曾為雲南河西起義軍首領之一。

起義失敗後,清兵包剿其家,馬世麟挖地道,囑馬元章率領弟侄等18人潛逃,他本人遇難犧牲。馬元章兄弟逃出雲南時,正是馬化龍起義失敗被殺害的第40天,清政府向全國懸賞緝捕馬氏後裔,他們改名換姓,流落各地,於1875年後才先後潛回甘肅張家川。馬元章到張家川後,在回族鄉紳李德倉的大力幫助下,殺解差,劫囚車,營救出馬化龍的唯一遺孫馬進西,並偷遷被折磨而死於開封的馬化龍長孫馬進成屍骨,安葬於張家川。找回流落昌平的馬化龍之妾白氏(俗稱西府太太),輾轉遷居於吳忠。又把訪到的馬化龍的兩個侄女安置成家。同時將馬化龍父子的頭顱找回埋葬於宣化崗,並撰寫了“為眾捨身”的碑文,留其弟馬元超守護。他落居西吉沙溝,主持西海固教務。

1911年冬,他到張家川宣化崗舉行“爾麥里”儀式,悼念馬化龍被害四十周年,慶祝清廷滅亡,共和成立,哲赫林耶反清勝利。盛會之時,正式宣布追認化龍長孫馬進成為哲赫林耶第六代教主,稱汴梁太爺,他自己以第七代教主相繼,稱沙溝太爺。

評價

馬元章聰慧有智,學識淵博,通曉世情。他通曉伊斯蘭教經訓典籍,擅長阿拉伯文書法,博覽諸子百家和史籍文物,是哲赫林耶歷代教主中兼通漢、阿兩文並有論著的唯一人物。他在宗教上除遵循馬明心的教導外,還接受回族伊斯蘭教學者劉介廉的宗教思想,強調結合儒家思想,宣揚伊斯蘭教義。他疏導教民改變盲目遵行“舍希德”的道路,不能為“舍希德”(即殉教者)而“舍希德”。他強調,朝拱北不等於朝天房,窮人無錢朝天房,就應隆重舉行“古爾邦”節,他反對尊人不尊經的錯誤。他結交漢民鄉紳和各教派教主,積極倡導民族團結和教派團結。經過20年的慘澹經營,恢復、發展與鞏固了哲赫林耶的教統,使之走上了繼馬明心和馬化龍之後的第三次全盛時期。他修建拱北9處,道堂7處,積累了大量財富。但他一再強調,道堂財產是“瓦克夫”(即宗教公產),只能用於宗教事業,任何人不能作為自己的私財而揮霍浪費。1920年農曆十一月初八日,甘肅發生大地震,馬元章在西吉遇難逝世。

哲合忍耶

又譯為哲合林耶、哲赫林耶,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哲合忍耶、虎夫耶、尕德忍耶、庫布忍耶)之一,原為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中的一個派別,盛行葉門王國一帶。公元18世紀中葉傳入中國,迄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伊斯蘭教各門宦中人數最多、傳播區域最廣、教權比較集中的門宦。

分布情況

根據一些地方的資料統計和估計,全國哲合忍耶教派在1958年前,約有30萬人左右:
昆明崇德哲赫林耶清真寺

寧夏回族自治區有17萬多人,其中固原地區10萬人左右,銀南地區近6萬人,銀川、石嘴山兩市1萬多人;
甘肅以張家川為中心的隴南,約4萬多人,平涼地區1萬6千多人;
新疆的吐魯番、伊犁、喀什等地四十八坊,約2萬餘人;
西南、中南、華北、東北各地散居的,還有一些。據了解,貴州約有2000戶;四川的成都、建昌、黃城壩共約300戶;黑龍江約60戶,河北昌平縣約200戶,北京朝陽門外約60戶,山東濟南和台兒莊約100戶,南京的南台子、石鼓路約160戶,上海約30戶。以上共約2930多戶,計15000多人。
此外,雲南的通海、華寧、峨山、墨江、彌勒、開遠、箇舊、昆明有十三坊,河北的滄縣、泊頭(泊鎮),浙江的杭州,江蘇的淮陰,河南的開封各一坊,估計至少約有15000人。

歷代教主

一代:馬明心,字復性,經名易卜拉欣,尊號維尕耶圖拉·穆罕默德·召非。回族。祖籍甘肅階州(今武都,1781年被清廷殺害;
二代:穆憲章,教內人稱平涼太爺,經名穆罕默德.然巴尼,道號:伊麻穆.阿蘭,逝世與公元1812年農曆五月二十七享年67歲;
三代:馬達天,經名古穆罕默德.哲倆力,道號:圖布.阿蘭,逝世於“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718年)農曆九月初六,教內人稱船廠太爺;
四代:馬以德;教內人稱靈州太爺經名:哈給根拉西。生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農曆八月十五,歸真在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享年七十四歲;
五代:馬化龍,教內人稱十三太爺,道號:妥步爾同拉西。生與嘉慶十五年(1810年)臘月二十五,享年六十三歲;
六代:馬進城,教內人稱汴梁太爺;道號:西倆論迪尼.穆罕默德.瑣迪給.生與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二十五,歸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臘月二十九,享年二十五歲;
七代:馬元章,教內人稱沙溝太爺,道號:索迪恭拉西.穆罕默德.奴爾.馬元章,字:光烈,號:貞祥,經名:里亞杜丁,生於鹹豐三年(1852年)農曆九月初六,歸於民國九年(1920年)冬月初八。享年六十八歲;
八代:馬震武;教內人稱穆罕默德.阿布督拉.合里給字號:穆.阿布督.查米爾,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閏五月初一,於1960年臘月十三被迫害致死,享年六十六歲;
九代:目前哲合忍耶由該派前任教主之子馬玉柱擔任哲合忍耶教主之職現在雲南昆明。馬玉柱,經名,道號:“舍目斯·伊斯蘭”,意為“伊斯蘭的太陽”,1939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