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十三太爺聰慧過人,出自教門世家深受教門薰陶,自幼對教門心誠意堅,曾隨父親(四月八太爺)學習蘇菲功修,深得清真奧義。長而遨遊四方,先後在關里爺(馬先正)和山東金爺(金時璋)門下學習阿文和波斯文,精通中文,酷愛武術,習文列武,融會貫通。四十歲尊從其父(四月八太爺)口喚,執掌教門,成為哲哈忍耶第五代教主,此時,清朝政府正面臨外國列強入侵,無暇顧及哲哈忍耶學派的發展,十三太爺以他過人的膽識,超凡的能力,勤經商,辦教肓,培養各種人才,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哲哈忍耶學派得到很大發展,成為繼道祖之後的第二次發展時期。清同治元年(1862)陝西回民起義爆發後,十三太爺隨即在寧夏發起反清起義,成為西北回族反清起義的主要領袖之一。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移師陝甘,鎮壓了陝西回民起義軍之後,尾追退入甘肅的義軍進入甘肅,進駐平涼指揮清軍鎮壓回民起義軍。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集中全部兵力,命令提督劉松山及雷正綰等部對金積、吳忠等500多處回民堡寨發動進攻,以十三太爺為首的靈州回民起義軍與陝西白彥虎領導的回民起義軍聯合一起,拚死抵抗,擊斃了劉松山,給清軍以沉重打擊。但由於其他起義軍遭到清軍重創,致使金積堡處於孤立無援的險境。同治九年(1870)金積堡終於糧盡援絕。為了保全回民教眾免遭屠殺,十三太爺舍己救眾,遂率子侄及八大家三百多口人到清軍官營坦然受縛。同治十年(1871)農曆正月十三日,十三太爺被清軍凌遲處決,子侄,成年子女及反清首領一千八百餘人慘遭殺害。清廷將被害者首級全部裝塔蓋頂,在金積堡西門建起了‘人頭塔’,並將太爺及弟馬成龍、長孑馬耀邦與譚二阿訇頭顱遍示全國各地十年之久。十三太爺作為哲哈一忍耶學派的教主,同時作為回民起義軍領袖,其結局之慘在中國歷史上恐怕絕無僅有,就他舍己救眾的行為就足以成為民族英雄,就應該成為人們尊敬和懷念的人物。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全國各地回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他為眾捨身的悲壯故事,他遇難的日子(正月十三)被人們銘刻在心,並尊稱他為“十三太爺”。沙溝太爺輓聯,捨生死節歸天府,感動義憤盡忠心。天降滂沱起洪水,世出神禹救大災。詩聯讚譽十三太爺是舍己救眾的英雄,又是救民於水火的神禹。丟下所有的眷戀,告別淚如泉湧的教親,為了神聖的目標,十三太爺進官營,捨身起義,捍衛主道尊嚴,實現近主的階梯,贏得正道勇土稱號,為穆斯林的生存作出不朽的貢獻。背景歷史
哲合忍耶學派發展至馬化龍期間,前後不到百年,雖然遭到清政府的殘酷絞殺與迫害,但教派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清政府的流放等迫害措施,其活動範圍之廣、教徒之眾,都超越了前幾輩。
十九世紀的中國,注定了是個革命浪潮席捲華夏大地的時代,天平天國、捻軍、回民反抗運動構成了主旋律。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腐敗反封建革命運動,對腐敗的滿清王朝是一記幾乎可以擊垮的重拳。在這場錯綜複雜的革命運動中,顯現了一位人格魅力獨特的風雲人物馬化龍,在那個黑暗的十九世紀,他的天地是一片可以喘息的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空間。我們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
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於陝西布政司,後改為寧夏府。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以後,寧夏府的民眾並沒有揭竿而起立刻回響。此刻的寧夏府地區社會穩定,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緩和,回漢一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回漢鬥毆事件。此時此地的馬化龍,身為回民宗教領袖,兼任官府千總職務,與官方步調一致,民間回漢民眾尊稱馬善人。這種安定團結的局面得益於宗教領袖馬化龍良好的宗教教育,使得回民視漢民為一家人,視官府為父母。遇到災害年代,洪樂府道堂打開糧倉分發糧食給回漢災民,絕不允許回民無理鬧事隨意欺壓漢民。作為一代中國蘇菲學派的領袖人物,馬化龍上通官府,下聯回漢民眾,寧夏府一片祥和之氣。在混亂的十九世紀中期,寧夏府形成了華夏大地一幅和平的風景畫,底層民眾生活安逸穩定,塞上江南肥沃的土地使得民眾衣食無憂。寧夏府沒有揭竿而起的民眾基礎,沒有動亂的根由。
隨著時局的變化,戰事的發展,陝西和甘肅的回民被捲入了這場戰亂,時間是1861年開始,除寧夏府以外的哲赫忍耶學派教眾被迫參與了戰亂。首先發起反抗運動的陝西回民領袖白彥虎等中國伊斯蘭教格迪目學派,在戰局的轉換過程中不得不退守寧夏府的金積堡尋求哲赫忍耶學派的支援。1863年,西北多數回民已經無路可走後匯聚於寧夏府,清兵也追擊而來,在金積堡地區形成了暫時的對峙局面。此時,為了避免濫殺無辜塗炭生靈,千總馬化龍主動再名為馬朝清,請求清朝政府議和。陝甘總督左宗棠放棄了戰爭是為了和平的人類戰爭基本原則拒絕議和,逼迫馬化龍必須投降而且繳出陝甘回民領袖受刑,其目的是剿滅一個民族,這有違於中國儒家仁義的高尚情操。於是,馬化龍被迫自衛保衛家園,從1863年至1871長達近十年的自衛戰爭中,馬化龍主動求和達11次,主動上交戰爭中繳獲的寧夏府官印等物件,反對長子馬耀邦親率兩千精兵突襲守兵空虛的北京城捉拿皇帝的建議,沒有整編隊伍攻城拔寨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沒有絲毫的要推翻政權執掌江山的政治訴求,堅守伊斯蘭教中戰爭只能是被迫自衛的聖戰原則。以至於後來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評價馬化龍為不徹底的革命者。
戰爭的結局是清朝政府耗費白銀1000萬兩,還不惜出賣主權借外債白銀達300萬兩;在軍事上先後調動湘軍、淮軍、川軍、豫軍、楚軍、晉軍、魯軍、直隸京兵、吉林、黑龍江馬隊,以及蒙古兵和番兵(藏兵)總計達210營,近20萬部隊,前後參加剿辦的總兵官以上大員有300餘名,歷時十年之久才勉強取得勝利。清朝政府以幾乎自殘的方式戰勝了一群只求生存不求政權的大清子民,同時也為清朝自己掘下了一座等待八國聯軍埋葬的墳墓。
人物生平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農曆正月十三日,伊斯蘭教古爾邦節的日子,為了哲合忍耶的血脈,為了金積堡城內的百姓,哲合忍耶偉大的毛拉,賽義德·束海達伊·馬化龍,這個刺激著有史學常識人群的名字,把一家八門三百餘口親人舉義成古爾邦節的“羊”,走在了清王朝劊子手左宗棠有意違背清朝律令而為馬化龍準備的刑場,伊斯蘭教古爾邦節那個易卜拉欣宰伊斯瑪爾紀念真主的事件,真正的在中國西北隴右發生了,從此十三太爺成了教眾對馬化龍的永恆的尊稱。
跟隨十三太爺赴死的人中,除了他的家人,還有阿訇、熱伊斯和多斯達提,這在人類宗教史上,戰爭史上超前絕後,這是人格魅力凝固的畫面,那位頭戴六角小帽的老者,就連踏上刑場的道路上,也跟隨著長長的隊伍,情願隨他赴死,這種場面,這種氣壯山河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發展中絕無僅有的悲壯場面,這個場面超越了地域,超越時空,在索羅亞斯德教、在釋迦牟尼教,在耶穌教,在任何的一個人類群體組織里都找不到。
據傳劊子手削了三百多刀,然後慘無人道的將十三太爺的屍首分離,把他的金面熊乾,塗漆,膏油,做成不腐爛的標本,在全國穆斯林所在的地方遊行示眾長達十年。其金軀已血肉凸骨,慘不忍睹,為了讓他的軀體與大地分離,又被官府裝進兩口大缸,沈家湖馬三阿訇當場悄悄的為十三太爺贊了者那則,侍奉十三太爺進官營,遵十三太爺口喚苟活的蘇滿拉在天寒地凍的西北冬天,刨開乾河床的土,捆起毛氈,把十三太爺的軀體埋在了四漆梁子。從此“四旗梁子”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地名,成為了哲合忍耶地名方式中永恆的聖地,也成為人類悲壯史詩的見證者。
十年前的慘烈,十年後的大美,犧牲竟然在哲合忍耶,在十三太爺那裡成了具有藝術質感的美麗,十三太爺的金面在遭受殘害之後,在閱盡人間滄桑之後,在嘲諷清王朝的腐朽之後回到了哲合忍耶信眾中,從此永久的享受人類的紀念和哀思,成為哲合忍耶永固的歷史記憶,成為人類史上悲壯的讚歌。每年正月十三,當宣化岡盛大的爾曼利開始的前幾天,就有許多哲合忍耶的信眾從四面八方來到了土山深處的張家川,來到了山楂灣,來到了宣化岡,悼念這位永遠的精神導師,即使冰天雪地,步履艱難!哲合忍耶的信眾用純樸的生活方式,用悽美的眼神,用近似木訥的神情,把虔誠的靈魂,把對真主的熱愛,把對穆聖敬仰,交融在一起靜聽著屬於淨化他們靈魂大讚——《曼丹夜赫》。當念經人在高贊安拉之大能,高贊穆聖之美德的念誦中,實現了神人的空間互動,實現了念經人與“瞎(xia)漢”們的心靈交匯,是現實了哲合忍耶族群的深層心理認同。他們的這種信仰方式,已形成了一種屬於哲合忍耶的孤傲“主義”,呈現在伊斯蘭教信仰的體太爺在金積堡的回漢寬容與輻射全國的教眾發展,十三太爺在隴右的智慧才幹以及其屈辱,請降,戰鬥,犧牲之美。19世紀回民起義不是哲合忍耶發動的,哲合忍耶第五輩穆勒什德馬化龍始終猶豫,這種猶豫乃至求扶的舉動,被解放後的中國學者評頭論足,議論不已。再借用張承志先生《心靈史》的語言;中國的學者,“對他們那種咀嚼英雄糞便以謀生的學術,應有專文總結。戲子不是英雄;學者甚至不懂戲。刀只是架在古人脖子上,他們希望古人演一出合口味的戲以供他們喝彩。他們製造的印刷垃圾毒害了人們的印象,散布了錯誤的常識,使目不識字的英雄死後還要忍受誤解”。
同治十年元月的前後,金積堡周邊發生的故事是殘酷的;十三太爺馬化龍的傳說,成為哲合忍耶內部永恆的記憶。
參考資料
《心靈史》
http://99lib.net/book/1603/42980.htm
四旗梁子拱北
http://baike.sogou.com/v69247779.htm?fromTitle=%E5%9B%9B%E6%97%97%E6%A2%81%E5%AD%90%E6%8B%B1%E5%8C%97
張家川宣化岡隆重舉行哲合忍耶第五代尊師十三太爺馬化龍歸真145周年紀念
http://www.741500.com/forum/thread-95806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