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原籍中原,歷代以降,中原戰亂頻繁,為避戰禍,先民背井離鄉,數度南遷,輾轉千里後集結於粵東蠻荒之地,開基創業,是為客家,
客家是逃難中的流民,生存環境極為險惡,為了生存和發展,客家人習武成風,史籍有載:“客家人豪俠,性 悍,驍勇善戰,男子多從軍,其勇甲於百粵。”而興梅自古流傳的一句俗語更道出了客家人尚武精神:“書要讀,武要練,老婆唔娶都隨便。”
興梅武風殊勝,高手名家,代不乏人。負 從軍,因驍勇善戰,而積功受封為將軍者,舉不勝舉;以武藝非凡考中“武進士”、“武探花”、者也有多人,還出了個名振南國的武狀元____長樂(今五華縣)李威光。
現在,在興梅流偉較廣的有“朱家教、鍾家教、李家教、刁家教、岳家教、劉鳳山拳派、崑崙拳派、流民拳派”等八大流派,其中“朱、鍾、李、劉”四家,硬勁力猛,大攻大殺,屬龍虎拳形,"刁、岳、崑崙、流民"四家,剛柔相濟,防守嚴密,屬鶴蛇形。當然這是大體風格,其實各家各派,皆精深奧妙,各有絕技。在數百年流傳交流中,又漸形成古樸實用的共同特色。
客家功夫是在兵荒馬亂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實戰拳法,要求速戰速決,一擊必殺,故有“招不過三”的說法。
在演練風格上,客家功夫講究腰馬紮實,移動迅速,步型多為小馬步、小弓步、半馬步、靈活緊湊,轉變快捷,步法以跟步、踮步、寸步為主,跌打翻滾動作較多,手腳齊到,擅發短勁。客家拳法動作古樸實用,一招一式,非攻即防,套路短小精悍,氣度嚴謹,結構完整,在器械上多以棍、棒、鐵尺、雙刀、板凳和大刀為主,
實戰中強調近身短打,比如李家教就特別擅長狂風暴雨般的快攻搶打。客家拳法,很重主動攻擊,積極迫進,或引逗對手來擊,而後就勢搶進,竊入對方身位,搶占有利地盤,同時配以快猛攻勢,令敵防不勝防。岳家拳理中,首重“三摧”,即“手摧、步摧、身摧”遇敵進身,主動攻擊,以大無畏的氣概步步前逼,令敵望而膽寒。
客家拳還強調以本能反應致敵,不囿於死招硬式,不讓固定招式束縛了自己的拳腳。這幾年來在台灣國術比賽中異軍突起的流民派就是由梅州傳過去的,此拳精擅搏擊,十分強調本能反應,流動發力,?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如地發出迅猛凌厲的勁力,致敵死地。挾此實神技,流民派連續幾年獲台灣國術比賽團體冠軍,大展神威,令台灣武壇大為震驚。
客家拳法還重視對功力的修練,所以有人稱客家拳是硬功拳,其樁沉如山不可移,手硬如鐵不可擋,且有排打功在身,高手真可身抗刀棍,手洞板壁,故敢硬打硬拼,勢不可擋。梅縣區熊氏,祖傳少林大易筋,功力驚人,其傳人熊長卿自述:“餘十七歲,矢志跟先父習易筋經五周年,至二十二歲時,力暴長,能抱考場三百斤石加三張刀共六百斤,在三丈徑之場內,行二十周…”其力之大令人咋舌;又《武林》曾報導過鍾家教西北傳人鍾深文先生的瘋拳絕技,極為神奇詭異,且氣功驚人,能以手臂擊刀鋒,而令刀背立嵌入木頭中,可見客家功夫確有驚人絕藝。賓家功夫 八大流派,各具其神,各顯其妙,各派高手勤以練習,把客家功夫煉得爐火純青,還把它傳到祖國各地,甚至遠播海外。
興梅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在很早以前,客家先民就飄洋過海,遠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甚至到模里西斯等地求發展,並把客家功夫帶到那兒廣為傳播。泰國拳、緬甸拳、馬來西亞拳、越南拳——觀其實戰風格,實受客家功夫影響至深,有的甚至極可能就是由客家功夫演變而成。即便近代,興梅八大流派宗師高手,也紛紛到南洋各地設館授武。如:劉鳳山拳派第四代高足劉耀松曾到新加坡設館;岳家拳宗師黃春樓到印尼開辦天然國術館;李家拳名家李光壬到泰國設館;鍾家教中堅曾遠義、陳伯鄉到印尼傳授武藝…
客家拳術--李家教
李家教拳術源於廣東梅州五華一帶,相傳由五華縣水寨人李鐵牛的祖先,於清嘉慶年間,經商於福建一帶,與一少林僧人學得拳技,潛心研習,後自成一家,稱“李家教”拳法。經數代流傳後,在廣東五華,梅州,潮汕,興寧,汕頭,普寧等地也有李家教傳人。
此家武術也有流傳至香江,早年於九龍城一帶有周飛雄師傅傳授,與東江客家一帶之拳種風格相似,套路簡短,招式簡樸,動作多重覆操練,是一門沉穩剛健之拳法。
拳術特色
李家教的拳法要求就如其拳訣所云:
虎頸碑身瓦楞腰,沉肩落節手短橋,
坐下不丁不八馬,三盤四度自主腰,
立胸沉氣因中節,一吞一吐兩相宜,
欲得其中真妙法,若磨苦練得天機。
此家功夫以鳳眼拳,劍掌,箭指為手型,演練時手分陰陽,一攻一護,一化即攻,兩肘渾轉不離胸前八卦,進退迅速,震步助勢。勁力追求爆發力、節力、化力、角力(腕力)等,身法要求緊湊,是一門以正身攻防的拳種。
特點:拳勢剛猛,短橋窄馬,下盤穩固,發聲助勁。
流傳套路
拳套:三步扯轉,接手,鵝掌及馳步踢足等。
兵器:棍,短雙刀,七節鞭等。
對拆:三步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