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簡介
![孩子劇團](/img/8/4bc/nBnauM3XzUzM4AjM5E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41年國民黨當局製造“皖南事變”,為加強對劇團的控制,3次下令將孩子劇團調歸重慶市衛戍司令部管轄,強行改組並撤換劇團原有各級領導幹部。在周恩來、鄧穎超等的關心愛護下,一部分團員送往解放區,大部分留在國民黨統治區上學或工作。
現今孩子劇團雕像坐落於武漢市漢口江岸區長春街國小(天地校區)。
生活起居
![孩子劇團](/img/1/969/nBnauM3X3YTO1ADMwkjN0czN4QTMwkjMzQTM0QTNwAzMxAzL5Y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為了確保“生活秩序表”的實施,“孩子劇團”除幹事會總領團務外、劇務部和事務部負責演出事宜,成立了生活管理部負責日常管理。這是一個分工明確的有機體:健身股負責每天備好開水,督促早操鍛鍊,監督個人衛生,保證團員的健康;圖書股負責借閱、保管和蒐集圖書、雜誌;讀書股分甲、乙兩組,分配讀書任務、討論讀書方法並督促自修;演講股負責每星期開一次演講會,同時分配演講任務;讀報股編成甲、乙兩組,會讀報的,每天晚會後輪流讀報、分析,不能讀報的人,每天記時事筆記、保管報紙,主持時事討論會;最後,行李股負責行李登記、編號、綑紮並分配各人物品等。劇團還以分組形式管理劇團成員。組長的主要責任是檢查組員的衛生(衣、鞋、襪、身體、病、痛等等)及自修(日記、讀書、看報等)。另設值日生,每天兩個,輪流擔任,負責掃地、擦台子、招待來訪的客人、記團體日記、召集人開會等事務。
“孩子劇團”有一份十分詳細的“生活秩序表”,從時間上規範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早上6點半起床,有30分鐘的整理內務時間,然後是一個小時的練音、早操。早餐過後稍事休息,8點40分開始工作自修,內容包括排練、音樂、國語、基本問題講解、演講會、讀書會、圖畫、作文等,形式靈活。11點半準時午餐,下午1點到4點半繼續工作自修。4點半後有一個小時的運動、休息時間。5點半開始晚飯。7點開始簡單的晚會,各部各股報告大家需要知道的事情,有問題、糾紛提出來解決。其後有讀報、日記時間,晚上9點準時休息。
建立初期
![孩子劇團](/img/0/cd2/n5GcuM3XwQTN3UzM4kjN0czN4QTMwkjMzQTM0QTNwAzMxAzL5Y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41年春,劇團演出了石凌鶴編導的六幕兒童話劇《樂園進行曲》,因揭露國民黨的黑暗腐敗遭到阻撓,並強令刪去劇中“刺激人”的情節。“皖南事變”後,1942年12月劇團演出了石凌鶴、張鶯等根據張天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5幕童話劇《禿禿大王》,國民黨當局藉口此劇影射蔣介石而下令禁演,後經交涉和修改,將劇名改為《猴兒大王》始得演出。
背井離鄉
上海淪陷後,奉黨組織之命,撤離上海奔赴大後方。1937年11月18日,劇團22人(其中有3個女孩子)分5批裝扮成難民的孩子或兄弟姐妹,乘輪船闖過敵人封鎖的吳淞口,到達江蘇南通天生港。走上街頭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有一個老漢很感動地說:像你們這樣小的孩子都曉得起來抗日,中國一定亡不了。
![孩子劇團](/img/a/ee5/nBnauM3X0QjN3gTM3kjN0czN4QTMwkjMzQTM0QTNwAzMxAzL5Y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東北軍111師駐守南通縣,劇團去給部隊演出。當官兵們聽了我們唱《義勇軍進行曲》和《打回老家去》等歌曲,看了《復仇》等戲劇之後,一位軍官走上舞台,抱起劇團一個8歲的小男孩,流著眼淚對台下的士兵們說:弟兄們!誰無父母,誰無妻子兒女,看看這些被日本鬼子殘害而逃出來的孩子,誰心裡不難過啊!弟兄們,為小弟弟小妹妹們報仇,為東北同胞、為中華民族報仇!許多官兵都哭了起來,舉槍高呼:“為小弟弟小妹妹們報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回老家去!”孩子也被激昂的口號聲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1938年初春,劇團來到了漢口。孩子們不僅在城區、也到郊區的小城鎮和農村演出。在漢口蘭陵路一家戲院,參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民眾歌詠大會,演唱了《孩子劇團團歌》、《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救亡歌曲,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我們唱完第二遍,聽眾仍不滿足,熱烈鼓掌要求再唱。冼星海為了滿足民眾再三要求,示意我們再唱一遍。孩子們又唱了第三遍,聽眾才讓孩子走下舞台。
吳新稼,他的學名叫吳福聖,他是1918年出生。吳家可以算為是一個中產偏下家庭,住在宜昌的一個大院子,生活雖不是很富裕也是挺幸福的。我母親的國小是在宜昌的一家教會學校就讀,學校是英國人辦的,主持學校是兩位來自英國的修女。雖然是教會學校,抗戰開始後,學校老師在課堂內外向學生宣傳抗日思想,都得到英國修女的首肯。
1933年吳新稼15歲國中畢業,受了學校校長和老師的影響,他那時就讀的是四川中學,他和一個比他大二歲的同學叫黃得貴(後來改名叫黃乃一,後成為四野高級幹部)從家鄉宜昌乘輪船到上海去找共產黨。他的祖父生了三個兒子,但是只他一個男孫,十分寶貝他。於是家人找了親戚到上海找了回來,過了不久,吳新稼又跑到上海去了,於是家人又去上海把他找回家,過了不久,他又第三次去了上海。最終吳新稼在上海參加了革命隊伍,受到地下黨委派到滬東臨青學校教書。
1938年1月吳新稼與孩子劇團已經到了武漢。他寫信回家,動員妹妹吳秀聖和大她兩歲的姐姐吳淑聖到武漢去參加孩子劇團。吳秀聖因為1937年國小畢業,在六年級國文課本上有一課叫是法國人都德寫的《最後一課》,是寫上世紀法國被德國打敗,一個地區就要從法國割讓給德國,在那個地區的法國老師為法國學生上最後一次法語課,十分淒涼、悲慘,所以在她小小的心靈,就怕做亡國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