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也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係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係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基本信息

革命背景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廠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

發起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套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誌。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套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在英國伯明罕,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資產階級工廠誕生了。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革命擴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傑出能幹的工人,也有具有發明精神的人,但這些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標誌是瓦特改良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絲織品生產速度。
由於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各個國家

英國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裡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併、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裡,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

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遊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

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採礦、冶金、石油開採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連禍結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惟艱。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採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

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誌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法國工業革命儘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德國

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活面貌的變化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

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

重要發明

1712年 湯姆斯·牛考門 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工具機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影響作用

革命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市場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2.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科學技術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徹底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開了歐美實惠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3.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
4.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衝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
5.加快了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

改造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衝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準。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湧,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鬥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僱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鬥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對華影響

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

革命啟示

1.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

2.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應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革命評價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範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衝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