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門 賦
作者:陳連生(孟門人)
柳林·孟門大禹來,呂梁開。懸湖決,孟門出①。洪流漸束落山谷,田疇始成沐日月。沃土之上,百類生息;黃河兩岸,萬民安樂。禹王足印,南山絕頂猶存巨石②;龍山文化,郭氏山村尚留遺蹟③。
趙師西守,分封藺侯。北周南征,並置縣郡。自隋及元,或州或縣。明巡檢,清汛兵,民國至今以鎮存。往事俱成歷史篇,俚語還叫孟門縣④。
一方險境,百朝倚重;四通要津,萬代經營。長街如弦,車馬彈奏繁榮曲;大河似絹,船筏描繪流通圖。高樓指天,虹橋生時可登頂?飛檐掛月,蟾宮入後能摘星?廟宇嵯峨,青煙裊裊,梵音催夢;鋪面輝煌,酒旗飄飄,醇香醉人。水聲啵啵,因造桑皮紙⑤;木響唧唧,為開剿絲車⑥。閨房垂玉簾,幾位佳人對鏡畫眉?豪門立石樁,多少俊士曲繩系馬?官衙深深傳曉鼓,山寺遙遙響暮鍾。桑林濤影染朝霞,定湖波光映月華。惜乎哉,晚清時節,洪波肆虐:舟浮至市,濤響於室。孟門古城,盡入河中⑦!當年赫然眼前見,而今只從卷中看!
地靈人傑,輩出先賢:藺相如忍辱將相和⑧,郝經略盡孝家慈壽⑨,高進士直諫君王憚⑩。革命老區,盛名不虛:搞交通,入黨員;立支部,建區委;遷縣委,興政府⑾。上千農民參軍建國,數百幹部南下開拓,百半烈士血艷旗幟⑿。而今支書陳步亮⒀,出席人民大會堂。
巍巍呂梁鑄鐵骨,滔滔黃河凝雄魂。民俗尚古,事業創新:綠遍四野紅棗園,貨通八方商貿街。尊師重教古聖訓,以人為本新農村。南山寺新生主景區⒁,沿黃路初通好前途⒂。河東故國換新貌,晉西明珠放光芒!
注釋
① 《呂氏春秋》記載有:“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禹鑿龍門水南流”。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禹貢篇》等書中亦有記載。大禹治水之前,因今山西柳林孟門蛟龍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線成一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
② 柳林孟門南山(又名“莊王山”)還保留著傳說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巨石——“禹王石”,並有清代《大禹治水》殘碑。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北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莊王山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著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據考,公元前496年孔子即從太原到呂梁北武當山祭玄天大帝後,西行柳林朝拜孟門源神殿;這裡現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是從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左臀刻一“鯀”字。唐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現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大雄寶殿內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③ 上世紀末,考古學家在今柳林縣孟門鎮嶺上、郭家山村一帶發現龍山文化遺址。
④ 《史記·趙世家》載:“武靈王13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據《水經注》考證,當時的趙國邊邑藺,就在今本縣孟門鎮。春秋戰國時期設諸侯國“藺”800餘年,西漢置藺縣,隸屬西河郡(治所在今離石市)。武帝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候,東漢末年廢,治所亦在今孟門。此後從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縣)(跨黃河轄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南宋寶慶二年[1226],始從定胡縣分出設吳堡縣),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初廢孟門縣達700餘年間,孟門又歷為郡治、縣治駐地。
⑤ 孟門桑皮紙:孟門原始桑皮紙製作技術可上溯至秦漢,比蔡倫改進造紙術更早。當地人剝下桑皮,經籠蒸、深漚、棰搗、入池、製紙、上牆等20多道工序,製成祭祀用的桑皮紙,雖然其用途單一,經濟價值不高,但古老的工藝流程能保留至今是十分珍貴的。後來桑田也已毀於洪災。但孟門鎮薛家坪仍有一大片生長在較高地的千年桑樹林倖存至今,成為孟門歷史見證之一。
⑥ 《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繅絲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
⑦ 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突發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黃河泛濫成災,孟門古城“舟行於街,濤響於市”。南山寺八景毀壞大部。鹹豐六年(1856),因連下數日暴雨,孟門鎮連雲廣廈倏爾陷入狂濤巨浪之中,200餘孔窯洞、l000多間房屋被水沖光。
⑧ 藺相如,古藺國(今山西柳林孟門)人,藺首侯藺康六世玄孫。戰亂時南遷,先在趙國做家客,後為趙國大臣。有“將相和”故事留傳至今。病逝于山西古縣藺子坪。
⑨ 郝寅戈,字伯牙,北宋進士,山西石州定胡郝家塔(今山西柳林孟門鎮郝家塔村)人。是北宋一百七十餘年間石州所轄六縣的唯一進士,且與司馬光為同年進士。以孝義著稱鄉里,卒後司馬光為其撰寫墓志銘。
⑩ 高金,自號“孟門先生”,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今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村)高氏第七代族人。嘉靖五年(1526年)高中頭榜進士,授官兵科給事中。史書稱他“直道彰於諫垣,仁政流於畿捕,持正不阿,撫台監司交章累薦,且為大用”。石州專為他建起“科第名家坊”。因直言不諱,令嘉靖皇帝畏憚,而被稱為“ 天下直臣”。
⑾ 1935年3月,孟門薛家坪村建立中共河東支部。1936年5月初,中共河東區委在孟門薛家坪建立。1938年2月22日,離石縣國民政府遷駐蛤蟆塌(今屬孟門), 取安如磐石、離石安定之意,改蛤蟆塌為石安(今孟門鎮石安村)。同年, 中共離石縣委遷駐西坡(今孟門鎮西坡村)。3月上旬,中共離石縣委在西坡村召開擴大會議,並成立離石縣游擊支隊。孟門、薛家坪農民抗日自衛隊和磧口商團武裝編為第三大隊,主要負責維持磧口、孟門地方治安。1939年6月6日,日軍進犯孟門等地,八路軍陝北河防部隊在孟門中共河東支部的協同下與日軍在孟門古渡激戰三晝夜,粉碎日軍渡河計畫。1940年1月中旬,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石安(今孟門鎮石安村) 成立。1943年,中共離石縣武委會在今孟門西坡村創辦軍火廠。
⑿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孟門鎮為國捐軀烈士共有154位,其中軍隊系統141人,區村幹部7人,民兵6人。 南援幹部百人。
⒀ 陳步亮,男,1933年6月19日生於山西柳林孟門劉家圪垯村。他在34年的教學事業上就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曾被評為“山西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6年,陳步亮因病退休,回村休養。但村里落後貧窮的面貌深深觸動了他,便擔任了村支部書記。帶領支部成員和村民們一起,走出了一條呂梁山村的小康路。村里先後贏得省、地、縣的表彰30餘次,他本人也被國家和省地縣表彰獎勵110餘次。2002年,國務院授予其“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也是十五大人大代表、“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獲得者。
⒁ 2005年5月,柳林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孟門南山寺景區籌建領導組及辦公室,規劃開發以大禹文化為核心,以南山古寺、古縣衙、民俗文化、紅棗文化、藺氏尋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區。
⒂沿黃路修通後,將為河曲、臨縣磧口、柳林孟門、吉縣壺口瀑布的旅遊發展,柳林境內的煤炭運輸帶來極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