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近年來為弘揚孟母文化,太谷縣兩次編排《孟母三遷》並舉辦四屆孟母文化節,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孟母文化是大文化,是國家文化遺產,發掘弘揚孟母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同時也為宣傳校院發展提供平台,既可以提升學生表演技能,又提升了學院科研水平與影響力。
舊版《孟母三遷》
2012年3月30日晚,由山西省晉中市文廣新局、太谷縣委宣傳部、太谷縣文廣新局、山西田森集團榮譽出品的太谷秧歌劇《孟母三遷》在山西省榆次文化中心成功演出。這是為期12天的2012中華母親節推動大會暨中國太谷孟母文化節的首個重要活動。
往事越千年,在2000多年後的的今天,廣為傳誦的孟母三遷的教子的經典故事,以太谷秧歌的形式搬上戲劇舞台,展示給各位觀眾,實現了古今對話、文明傳承。該劇主題思想突出,劇情生動感人,是近十多年來太谷秧歌推出的一部大戲,對成年人、未成年人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對提高太谷秧歌的影響和社會地位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對經典故事的演繹,使父母懂得關愛、教育,兒女懂得孝親、感恩。教育首要的不是求知,而是育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第一要務。
新版《孟母三遷》
首演詳情
2016年4月2日,由太谷縣文化局與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合作的改編《孟母三遷》秧歌劇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啟動。此次改編是為迎接第五屆太谷孟母文化節和更進一步推進太谷秧歌的發展,提高《孟母三遷》秧歌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和太谷秧歌藝人將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通過提升演員唱腔、肢體表演等演出技巧和在傳統秧歌劇目中增加現代音樂因素,將地方戲曲與現代音樂進行有機結合,使太谷秧歌這一地方劇種更好地融入到現代藝術表演之中。
2016年5月8日晚,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秧歌劇《孟母三遷》在太谷會演中心首演。秧歌劇《孟母三遷》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谷秧歌這種藝術形式,以經典故事“孟母三遷”為素材,展示了中華母親的傳統美德和崇高形象。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首演後,將再次組織專家研討和修改該劇,預計將於八月中旬展開全省範圍的巡演。
故事梗概
第一場,理家亂。深秋,孟軻從小喪父,母親仉[zhǎng]氏一人日夜紡織紗布,挑起生活重擔。孟軻調皮搗蛋、擾亂家人、惹事生非,不思好學。孟母希望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為了尋求安靜場所,孟母將住所由孟氏院落遷往墳場。
第二場,棄陰霾。寒冬,墳場上,孟軻和小夥伴們學大人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孟軻裝神弄鬼,誤入歧途。為了廣識民情、了解世事,孟母將住所由墳場遷往鬧市。
第三場,擇佳鄰。初春,鬧市人來人往,游離小販較多。孟軻模仿別人做生意,討價還價。賣肉夫婦見其機靈、聰慧,要收他做義子。為了尋求學習最好環境,孟母將住所由鬧市遷往學堂。
第四場,斷機杼。仲夏,學堂旁,孟軻聽到讀書聲音,喜歡上讀書,但依然貪玩,不能按時上學。為教育孟軻,孟母將辛勤勞作多日的機杼切斷,言傳身教,終於使孟軻醒悟。從此以後,孟軻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一代大儒,被後人成為"亞聖"。
演職人員
孟母:王守蓮、張秉嬌
孟軻:韓東燕
孟禮:杜唐忠
王氏:董美仙
李旺:劉雙壽
張氏:曹師雲
中國歷史典故
泱泱大國,朗朗乾坤,五千年華夏沃土,哺育龍之傳人;八百代炎黃子孫,共築盛世長城。黃河長江,巨浪滔滔,崑崙珠峰,聳入雲霄。一曲《大中華賦》,多少餘音繞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古老的文明之邦,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大唐盛世……靖康之恥……康乾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