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艙

嬰兒艙

嬰兒艙,通過醫院特設的通道,自感無力撫養嬰兒的父母可以匿名將嬰兒交給醫院,醫院將嬰兒移交給當地政府。這一計畫不僅能促使女性減少流產,還能避免父母丟棄孩子時嬰兒生命可能遭遇的威脅。“嬰兒艙”起源於中世紀的德國,為了降低私生子的死亡率,當時的教皇下令在孤兒院門上設一個類似鏇轉匣的裝置,這就是最早的“嬰兒艙”。2000年4月,德國第一個現代“嬰兒艙”交付使用。

嬰兒艙嬰兒艙
嬰兒艙,通過醫院特設的通道,自感無力撫養嬰兒的父母可以匿名將嬰兒交給醫院,醫院將嬰兒移交給當地政府。這一計畫不僅能促使女性減少流產,還能避免父母丟棄孩子時嬰兒生命可能遭遇的威脅。“嬰兒艙”起源於中世紀的德國,為了降低私生子的死亡率,當時的教皇下令在孤兒院門上設一個類似鏇轉匣的裝置,這就是最早的“嬰兒艙”。2000年4月,德國第一個現代“嬰兒艙”交付使用。

真正起源

“嬰兒艙”起源於中世紀
阿通納兒童醫院,年屆50歲的前急救中心主治醫師、現新聞事務負責人海那·居森顧特博士熱情地介紹了“嬰兒艙”的情況。居森顧特博士說,“嬰兒艙”起源於中世紀。為使嬰兒的秘密遺棄成為可能,並降低私生子的死亡率,12世紀末,時任教皇下令在當時眾多的孤兒院的門上設一個類似鏇轉匣的裝置,這就是最早的“嬰兒艙”。

在14世紀的佛羅倫斯,由絲綢紡織行會出資興辦的孤兒院的“嬰兒艙”,直到1875年還在使用。2000年4月,德國第一個現代“嬰兒艙”在漢堡史坦妮園正式交付使用。2003年初,阿通納兒童醫院也設立了“嬰兒艙”,成為該市3家設有“嬰兒艙”的醫院之一。4年來,該院共接受了近10名棄嬰。

驚人事件

母親虐殺自己孩子的新聞不時可以在德國媒體看到。一名21歲的女孩在秘密產下3子後,將他們殘忍殺害,並藏屍於父母家的車庫中。居森顧特博士說,設立“嬰兒艙”的初衷正是要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使那些處在困境中的母親,不至於在極度慌亂的情緒下將剛剛出生的嬰兒殺死,或草草丟棄在路旁或垃圾堆里,而是能以完全匿名的方式將自己的新生兒送進“嬰兒艙”,由醫護人員來保證孩子的安全。

“溫室”作用

嬰兒艙“嬰兒艙”內景
半地下室中的“溫室”

居森顧特博士特意帶我來到地下室,參觀了他們的“嬰兒艙”。這是一個溫度恆定在35攝氏度的房間,約5平方米,臨窗的一側設有一張嬰兒床,其一面與外部連線,設有一個可開啟的“艙蓋”,人從外面打開它,就可以將嬰兒放入“艙”中,“艙”的另外3面都是有機玻璃板壁,看起來與普通嬰兒床無異,床墊是特製的,保持38度恆溫,床上床下還備有毛巾、尿布、臍帶鉗等應急物品。

從醫院外部所能看到的“嬰兒艙”,只是一個嵌在窗戶里的金屬蓋。在蓋的上方,“嬰兒急救”的標誌顯得非常顯眼,而蓋下方的把手下面貼有一個小小的提示:“此蓋只能開啟一次。”在嬰兒被放入艙內,艙蓋扣上之後,警報系統會自動啟動,醫護人員會在幾分鐘內到達“嬰兒艙”所在的房間,而在此之前,孩子的母親有足夠的時間離開,不會被人發現。

揭露缺點

嬰兒艙“嬰兒艙”外景
“嬰兒艙”並非萬能

居森顧特博士說:德國有幾十個城市都設立了“嬰兒艙”,還有一些城市正在計畫建造。此外,義大利比利時荷蘭捷克匈牙利南非等許多國家都設立了類似“嬰兒艙”的裝置,日本也在計畫之中。據記者了解,漢堡一家製造“嬰兒艙”的廠家甚至聲稱收到了來自美國和中國的訂單。

居森顧特博士解釋說,那些真正需要“嬰兒艙”的母親很可能從沒有聽說過這種服務,她們往往不讀書報,不去大夫那裡做例行檢查,甚至不與任何人談懷孕的事,最後“獨自”將孩子悄悄生在公共廁所或是樹林裡。而且,這些母親的情緒處於非常狀態,很難理智地計畫和行動,她們和她們的孩子一樣需要幫助。

雖然“嬰兒艙”挽救了不少無辜棄嬰的生命,但居森顧特博士坦承,它並非完美,比如無法幫助那些拋棄孩子的母親擺脫生活上的困境。此外,獲知自己的身世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而“嬰兒艙”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剝奪了這些棄嬰獲知身世的權利。

專家觀點

嬰兒艙嬰兒艙
居森顧特博士說,這些可憐的孩子在被發現後,都會接受全面檢查,以確認他們是否患有遺傳病傳染病,同時醫院會通知青少年福利局,聯繫解決收養問題。孩子們出院後,通常會被兒童福利院或護理家庭暫時接收,直到被人正式收養。

居森顧特博士還說,這些嬰兒的母親一般不會打聽孩子的下落,因而也很難確認這一類母親的社會背景及她們丟棄孩子的原因。在德國社會各階層中都有不願保留自己嬰孩的母親,她們有的是意外懷孕的中學生,有的是暴力懷孕的犧牲者,有的正身陷經濟或情感的危機等等。雖然按規定,在孩子被送進“嬰兒艙”後的8個星期內,母親可以認回自己的嬰兒。但醫院接收的近10名孩子中,只有1個孩子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這個“幸運兒”原本出生在一個小康之家,母親患有精神病,在精神恍惚之下才將他送進了“嬰兒艙”。幸虧孩子的父親和祖母沒有放棄對他的尋找,經過千辛萬苦才把他帶回了家。

居森顧特博士說,“嬰兒艙”確實無法保證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這種“極端”的情況即使沒有“嬰兒艙”也可能會發生。“嬰兒艙”畢竟只是一種緊急救援設施,要徹底解決問題,幫助女性走出困境才是關鍵,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內部結構

現代“嬰兒艙”是一個溫度恆定在35攝氏度的房間,約5平方米,臨窗的一側設有一張嬰兒床,其一面與外部連線,設有一個可開啟的“艙蓋”,人從外面打開它,就可以將嬰兒放入“艙”中,“艙”的另外3面都是有機玻璃板壁,看起來與普通嬰兒床無異,床墊是特製的,保持38度恆溫,床上床下還備有毛巾、尿布、臍帶鉗等應急物品。
在嬰兒被放入艙內,艙蓋扣上之後,警報系統會自動啟動,醫護人員會在幾分鐘內到達“嬰兒艙”所在的房間,而在此之前,孩子的母親有足夠的時間離開,不會被人發現。

社會反應

“嬰兒艙”引發道德爭議
雖然“嬰兒艙”挽救了不少無辜棄嬰的生命,但它並非完美,比如無法幫助那些拋棄孩子的母親擺脫生活上的困境。此外,獲知自己的身世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而“嬰兒艙”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剝奪了這些棄嬰獲知身世的權利。“嬰兒艙”畢竟只是一種緊急救援設施,要徹底解決問題.女性走出困境才是關鍵,而這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