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膽囊炎是外科的常見病種僅次於闌尾炎占第2位,膽囊炎的發病與結石堵塞膽管及細菌感染有關,Greenberger等(1998)報導認為急性膽囊炎的發作,細菌感染占50%~85%。膽囊炎患者合併有膽囊結石,稱之為結石性膽囊炎;未合併膽囊結石的稱為非結石性膽囊炎,致病原因主要為膽管梗阻細菌繼發感染。膽汁引流不暢細菌易繁殖而導致感染,常見細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其中以大腸桿菌最常見占70%以上,其次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厭氧菌等。幽門螺鏇桿菌經十二指腸乳突逆流進入膽道致膽道感染亦有報導。膽囊炎症病變開始時膽囊管梗阻、膽囊腫大壓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稱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如梗阻未解除、炎症未控制病變可發展至膽囊壁全層出現囊壁增厚、膿性滲出物成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若病變更進一步發展,膽囊內壓力繼續升高,膽囊壁張力增高導致血循障礙,此時臨床出現壞疽、穿孔併發症,膿液進入膽管胰管可導致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和胰腺炎,若病變過程中膽管梗阻解除,炎症可逐漸消退,反覆發作則呈慢性膽囊炎改變。流行病學
妊娠合併急性膽囊炎可發生於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多見,發生率約為0.8‰,僅次於妊娠合併闌尾炎,較非孕期高,50%的患者伴有膽囊結石。病因
1.膽汁淤積90%以上的膽汁淤積由結石嵌頓引起,結石可引起膽囊出口梗阻,膽囊內壓增高,膽囊壁血運不良,發生缺血性壞死;淤積的膽汁可刺激膽囊壁,引起化學性炎症,如胰液反流,胰消化酶侵蝕膽囊壁引起急性膽囊炎。 2.細菌感染由於膽汁淤積,細菌可繁殖,經血流、淋巴或膽道逆行進入膽囊,引起感染。感染源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70%為大腸桿菌,其次為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 3.妊娠的影響妊娠期雌、孕激素大量增加,膽囊壁肌層肥厚,膽囊平滑肌鬆弛,膽囊收縮力下降膽囊容量增大2倍,膽囊排空延遲加之膽汁中膽固醇含量增高,膽固醇和膽鹽的比例改變,膽汁黏稠度增加易發生膽囊炎;妊娠子宮增大壓迫膽囊也可引起膽囊炎。急性膽囊炎可單獨存在或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一部分。急性膽囊炎由膽道結石梗阻膽囊管引起;膽總管結石或膽道蛔蟲常是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病因。發病機制
過去因孕婦不宜做X線膽囊檢查,故這方面資料較少。現用超聲來評估孕婦膽囊動力學,發現孕婦在早期妊娠膽囊雖未增大,但排空率有輕度下降。妊14周后,膽囊空腹容積增大到15~30ml,殘餘容積亦增加,為2.5~16ml,膽囊排空率明顯下降。妊娠期膽囊的變化可能與激素有關。雌激素降低了膽囊黏膜上皮對鈉的調節而使黏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勢必影響膽囊的濃縮功能。膽囊排空減慢與孕酮增多有關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引起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釋放,使膽囊收縮排空。孕酮降低膽囊對膽囊收縮素的反應,同時又抑制膽囊平滑肌收縮而使膽囊排空緩慢。妊娠對膽汁成分和分泌也有影響。膽汁酸鹽、磷脂和膽固醇是膽汁的重要化學成分並保持一定的比例,使形成一種膠態溶液。這種比例的改變特別是膽汁酸、磷脂的減少或膽固醇增多,均可使膽固醇從過飽和的膽汁中結晶、沉澱而形成結石鶒。孕婦到妊中末期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增加,膽固醇飽和度增高。同時從早妊開始膽汁酸池容積增加膽汁酸中鵝去氧膽酸的比例下降而膽酸比例上升。繼之與膽酸合成率增加相反,鵝去氧膽酸與去氧膽酸下降。這種比例改變影響了膽固醇在膠態溶液中的溶解度使膽固醇易析出結晶。加上孕酮降低膽囊收縮力,使膽囊排空時間延長,殘餘容積增多,為膽石形成與細菌繁殖創造條件而易致膽道感染。症狀
臨床表現:一般為飽餐或過度疲勞後發生夜間多見,疼痛為突發性右上腹多見,也可見於上腹部正中或劍突下,陣發性加劇。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右肩胛下角或右腰部,少數病人可放射至左肩部70%~90%的病人可有噁心和嘔吐;80%左右的病人出現寒戰發熱;25%左右的病人合併黃疸。嚴重感染時可出現休克。右上腹壓痛明顯右季肋下可觸及腫大的膽囊並發腹膜炎時可有腹肌緊張和反跳痛,部分病人墨菲征陽性,妊娠晚期由於增大的子宮掩蓋,腹部體徵可不明顯。
併發症:
1.膽囊穿孔穿孔多發生在膽囊底部或結石嵌頓處的壞死膽囊壁,引起膽汁性腹膜炎。50%病人的膽囊穿孔被網膜和周圍組織包裹,形成膽囊周圍膿腫;20%病人在膽囊與其鄰近器官(胃腸道)形成內瘺;約10%病人可發生膽石性腸梗阻。
2.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道梗阻與感染是其發病的基本因素原發性或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膽道蛔蟲病以及膽總管狹窄引起的膽道梗阻是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病理基礎膽道梗阻時膽汁淤積,有利於膽汁內細菌繁殖,繼發細菌感染後膽道黏膜充血水腫膽道內壓力增高,加重膽道梗阻程度。
3.膽源性胰腺炎膽總管下端結石嵌頓或Oddi括約肌痙攣,或十二指腸乳頭水腫,造成Vater壺腹和胰管的暫時性梗阻,膽汁經“共同通道”反流至胰管,誘發急性胰腺炎。
診斷:
根據典型病史,突發性右上腹絞痛,陣發性加重,右上腹膽囊區壓痛、肌緊張,體溫升高,即可診斷。超聲見膽囊腫大壁厚收縮不良或合併膽石等診斷就更明確。如觸到張力很大的膽囊或體溫在39~40℃病情不緩解等應考慮膽囊壞死、穿孔的危險增大,有可能引起腹膜炎。
鑑別診斷:
首先要考慮與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妊娠急性脂肪肝、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並HELLP綜合徵鑑別;也要和其他雖不危及生命但很嚴重的病如右側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胰腺炎肺炎等鑑別。其次要與最需要及時手術的急性闌尾炎鑑別。妊期闌尾位置上移常易誤診為膽囊炎而延誤手術。
治療
妊娠合併急性膽囊炎的治療原則是保守治療為主適當控制飲食,緩解症狀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消除併發症,必要時手術治療。1.保守治療
(1)控制飲食:重症患者應禁食,輕症患者症狀發作期,應禁脂肪飲食,如在緩解期可給予高糖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適當補充液體,補充維生素,糾正水、電解質失調。 (2)對症治療:可用解痙止痛劑如阿托品0.5~1mg肌內注射或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內注射。硝酸甘油、美沙酮、吲哚美辛(消炎痛)等也有解痙鎮痛作用,可適當選用。症狀緩解期可適當服用利膽藥,如選用50%硫酸鎂10~15ml3次/d口服,可使Oddi括約肌鬆弛促進膽囊排空。其他利膽藥有去氫膽酸、熊去氧膽酸、羥甲煙胺(利膽素)等。
(3)抗感染治療:應選用廣譜抗生素頭孢菌素類在膽汁中的濃度較血液中高4~12倍,且對胎兒無不良影響,應作為首選,其中頭孢哌酮(先鋒必)在膽汁中的濃度是血液濃度的100倍是治療嚴重膽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期間患者症狀逐漸加重保守治療失敗或出現嚴重的合併症如阻塞性黃疸、膽囊積膿、壞疽性膽囊炎穿孔、膽囊周圍膿腫合併瀰漫性腹膜炎者。除非病情危急,應選擇妊娠中期手術,此期流產率為5%左右,低於妊娠其他時期。如臨近預產期最好等到產後再行手術治療。手術後應給予保胎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膽囊造口引流術、膽總管引流術、膽囊切除術或病灶局部膿液引流術。文獻報導可在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未發生孕婦及胎兒死亡,並不增加流產和早產率,但報導例數較少,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評價。
相關詞條
妊娠嘔吐 | 卵巢妊娠 |
子宮復舊不全 | 晚期產後出血 |
妊娠合併心房間隔缺損 | 妊娠合併皮質醇增多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