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奼[奼、奼,讀音作chà(ㄔㄚˋ)]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道家煉丹師,屬於以道壽藥品為氏。奼,在中國古代有五個基本的含義:一,是指初次落信之女子,信,即月經,稱奼子。
二,是指已經到了及筓之年而無落信之女子,即生理髮育遲緩,年齡已經到十六虛歲(十五周歲)還沒有月經的女子,稱奼女。
三,是指生殖器官發育不全或無的女子,即女性生理器官發育不全或殘缺者,稱幽奼女、石奼、芯奼,俗稱石女、石芯子等。
四,是指終生未婚之女居所,稱奼居、奼宅、奼閣、奼洞等。
五,是指面貌姣好美麗的女子或自然生態,如奼質、奼艷、奼紫嫣紅等,引申意為嬌美、艷麗、炫耀等。
後來,中國道家以“奼女”專指玄門煉丹師煉丹用的礦物質,即硫化汞,古稱硃砂、紅汞、銾、鉛汞,化學符號是HgS,全稱為“河上奼女”。純潔的汞,化學元素符號是Hg,原子序數是80,原子量為200.6,常態比重為13.595,蒸氣比重為6.9,三相點是-38.8344℃,是一種很重、銀白色的液態過渡金屬,因此俗稱水銀,屬於劇毒物質。按道家煉丹術的標準,煉丹所用之奼女(硃砂),色澤如“信”者為上品,色澤如“初信”者為絕品,實際上是指硫化汞結晶的不同純潔度所反映出來的顏色,並稱以其所煉藥丸為“奼丹”、“奼女丹”,其煉丹師亦稱奼丹氏、奼女氏。西漢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執政時期,有奼氏隨員跟從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將煉丹術經絲綢之路傳予西域各國,後來該術通過波斯古道(今埃及)傳播到歐洲,逐漸演進為現代化學學科領域。化學,發源於中國道家煉丹術。
在煉丹師奼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省文簡化為單姓奼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玉匠河奼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河奼,是中國古代玉工對紅色序列天然玉石的稱謂,代表性的“河奼”有著名的壽山石、雞血石等。專門以壽山石為原材料進行玉石藝術加工、製作、創作的玉石工匠,就稱作河奼氏,其後裔子孫以先祖稱號為姓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奼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吳國邊鎮奼烏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奼烏邑,是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的邊境重鎮,吳國在奼烏駐紮有重兵以防備越國,即今浙江省桐鄉市烏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古鎮,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層。今甚少有人知其古夷名為“奼烏”。烏鎮的歷史悠久而文化厚重,六千多年前的先人在該地區創造了馬家浜文化的文明,鎮東郊潭家灣古文化遺址可以作證。春秋時期,烏鎮為吳疆越界,戰事頻繁,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禦越國,故得名為“烏戍”。從此,納入國家的政治建制。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舉“臥薪嘗膽”之兵攻伐吳國,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2年),吳國被越國滅亡。唐朝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始建鎮。宋嘉定年間以車溪為界分為兩鎮,市河以西為烏鎮,屬吳興縣(今浙江湖州),市河以東稱為青鎮,屬桐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烏青兩鎮合併,統稱烏鎮。
吳國滅亡後,有奼烏鎮軍民以駐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奼烏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奼氏、烏氏,以及諧音姓氏察氏、礤氏、吳氏、武氏等。
遷徙分布
奼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灣省則未進入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公元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台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程式,多以會稽、天水為郡望。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天水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