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鶴山摩崖題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宋—清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太鶴山因古時眾多的白鶴棲息而得名,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鶴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遊區。太鶴山主峰海拔144.1米,總面積200餘畝,為圓錐狀山體,四周陡峭,坡度在60度以上。山坡露岩廣布,古松奇石眾多,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題刻、古廟亭台是太鶴山的特色。太鶴山有歷代和當代名人,如劉徑、鄭奎光、王崇銘、陳慕華沙孟海、粟裕、傅傑、張愛萍等摩崖碑刻34處。
歷史
摩崖石刻是一座歷史文物寶庫,是浙江省內年代跨度時間最長(公元423—1964年),刻勒密度最高的摩崖碑刻群。從公元423年至1964年,時間跨度長達1500多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公元423年南北朝謝靈運的詩刻《石門新營》及《石門最高頂》開始,至時間最遲的是現代傑出詩人郭沫若1964年游石門洞時題:“橫過石門渡,劉基尚有祠,垂天飛瀑布,涼意喜催詩”,形象描寫了石門飛瀑雄偉壯觀的氣勢和意境。
太鶴山摩崖題記匯集歷代文人墨客之佳作,以正、隸、魏、行、草、篆各種書體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據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清人葉昌熾《語石》認為:“今人見題名,或稱之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題名也。即桂林諸山,詩、賦、贊、頌姑無論,唐宋《平蠻》諸碑、韓雲卿《舜廟碑》,非巍然巨製乎?……晉、豫、齊、魯間佛經、造像,亦往往刻於崖壁……蓋摩崖,猶‘碑’也,為通稱,為虛位,亦為刻石之綱,其文字則條目也。”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謂之碣,天然者謂之摩崖。”徐自強、吳夢麟在他們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論》中認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摩崖石刻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岩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太鶴山摩崖題記上石刻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保存完整,因此意義重大。
內容
太鶴山摩崖題記大多是古代文人墨客或近現代的名人遊玩太鶴山時隨性而發的作品。他們發現古松與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撫松石”、“石撫松”等題刻,正是太鶴山古松與奇石相映的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劉徑、鄭奎光、王崇銘、陳慕華沙孟海、粟裕、傅傑、張愛萍等人先後在山上刻字題記。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松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岩壁的“楊枝觀音”線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在全國都極為罕見。
意義
麗水是古代處州地界,屬於處浙江西南,歷來山水靈秀,自晉宋以降,名流徜徉其中,題詠留刻,代不乏人。葛洪、謝靈運、李邕、李陽冰、葉清臣、蘇舜元、沈括、米芾、劉涇、王十朋、鄭汝諧、鄭原善、夏浚、樊獻科、龔勉、鄭汝璧、李誌、谷應泰、阮元、何遂、樓村、端木國瑚等歷代名士墨客紛紛留下書法力作,群星薈萃,異彩紛呈。現存摩崖石刻430餘處,占浙江古代摩崖遺存的三分之一。摩崖石刻有著十分豐富的歷史、人文、科研、旅遊和書法藝術價值。它始自晉、唐,盛於兩宋,至元、明、清不衰,主要分布在蓮都、青田、縉雲、遂昌、松陽、慶元等區、縣風景名勝區內。古代刻石的書法遺蹟,雖片石隻字亦足珍貴,太鶴山摩崖題記為代表的大規模且保存完好的古代摩崖石刻,非常罕見,其在古代摩崖刻石遺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浙西南境內多山川河流,交通不便,前人採錄遽難遍及,除《括蒼金石志》較完整地記載了元代以前的處州摩崖石刻(明、清無記載)外,其它如《兩浙金石記》等漏記甚多,且《括蒼金石記》印數不多,流傳範圍不廣,影響有限,學術界並未引起更多的關注,加上兵燹冠攘,風雨剝蝕,其中一部分損毀不存,一部分復為叢木苔蘚所隱。所以,太鶴山摩崖題記在摩崖石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文物保護
太鶴山摩崖題記是歷史文化瑰寶。但是那些壁立於山巒絕崖處的石書、岩刻卻正在歲月的流淌中漸消漸逝。大多數書刻已不見作者落款,有的石刻5年前去看尚模糊可見,而現在已不知何處了。造成這種現象,自然因素當然是主要的。這些崖書千百年來祼露於重巒迭嶂之中,日曬、風化、雨淋,加之麗水酸雨量多面廣,對書刻的侵蝕尤為嚴重。更有人為觸摸,寺廟香火縈繞,灼的侵害。在這眾多因素的共同侵害下,麗水的摩崖石刻正在加快漸消漸逝。
這些先人遺留的文化瑰寶能留存至今很不容易。每當慨嘆斑斑滿布的岩上書刻,回味摩崖中的歷史滄桑,感觸蘊寓筆劃中的性靈時,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搶救、保護這些珍貴的墨寶,當是我們建設麗水“綠谷”文化的應有之義,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提高認識,儘快組織整理崖書資料。保護、弘揚歷史文化,應從整理資料始,但許多原始資料或散佚,或毀損,齊全難再了,因此趁著一些了解處州歷史文化的老人尚健在,民間也還有零散的資料以及一些石刻尚模糊可辨,我們應抓緊著手崖書資料整理,從崖書的所在地點、內容、作者、及其時代、年月等,都進行系統的登記造冊。
2、採取措施,減少自然與人為的侵蝕。有關部門應充分吸取各地的保護經驗,採取有效的措施,既能避免遊人觸摸,酸雨侵蝕,又不影響遊人觀賞,儘可能地減低自然與人為對石刻的損毀。
3、突出重點,搶救瀕危中的石刻文化。麗水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名勝景區,因而搶救和保護重點也理所當然地應放在這些景區。為此,一則要儘可能地弄清模糊的石刻的內容及被自然湮沒的石刻落款,以客觀地反映石刻原本的文化品位;二則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依據《栝蒼金石志》所記,該明晰的明晰起來,該恢復的恢復起來,使之重現風采;三則對重點石刻作重點保護,用適宜的方式使之儘可能免受自然的損毀。
4、設定載體,不斷擴大麗水摩崖石刻文化的知名度。麗水的摩崖石刻雖然數量上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質量上屬於高品位,但它藏在深山少人知。有識之士曾提出建設“江南摩崖石刻文化之鄉”的思路,這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載體,是個好主意。藉此,不僅可以更好地推動麗水摩崖石刻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而且可以讓摩崖石刻文化發揮它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