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簡介
天龍寺坐落在京都的觀光旅遊勝地嵐山。寺門面向一條從桂川中之島經渡月橋向北延伸的大街,天龍寺內庭園借嵐山、龜山之景更顯林深綠濃。最初的天龍寺面積很大,渡月橋和天龍寺北的龜山公園等都屬天龍寺。天龍寺的開山祖是足利尊氏。歷應2年(1339年)8月後醍醐天皇駕崩,為祈禱冥福,夢窗疏石向足利尊氏將軍進言,得光嚴太上皇詔書創建了天龍寺。康永4年(1345年)秋請迎夢窗疏石為開山祖師和供養後醍醐天皇,舉辦了盛大的開光慶典。最初號稱“歷應資聖禪寺”,後因比睿山(延曆寺)反對以歷應的年號作寺號,故幕府將其改為“天龍資聖禪寺”。
天龍寺所在地原為檀林皇后創建的檀林寺。檀林寺廢棄後,建長年間後嵯峨太上皇在此新建仙洞御所,爾後龜山太上皇將此地作為臨時住所。歷應4年(1341年)7月舉行破土儀式,據說疏石和足利尊氏曾親自挑土幫助修建。
天龍寺在室町時代是京都五山的第一大山。但由於屢次遭遇火災而未能保留創建當初的宏偉景象。各大堂為明治時期重建。寺內安放有藤原時代的釋迦如來坐像。庭園借龜山和嵐山之景,將貴族文化的優雅和禪宗的玄妙融為一體。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天龍寺和其他很多寺院一樣多次毀於火災。現存的建築是明治時代修建的。天龍寺內夢窗國師所設計的回遊式庭園和其它建築不同,多次倖免於大火,還保持著它的原貌。在1995年,天龍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95年)之中。
歷史沿革
天龍寺的開山祖是足利尊氏。歷應2年(1339年)8月後醍醐天皇駕崩,為祈禱冥福,夢窗疏石向足利尊氏將軍進言,得光嚴太上皇詔書創建了天龍寺。康永4年(1345年)秋請迎夢窗疏石為開山祖師和供養後醍醐天皇,舉辦了盛大的開光慶典。最初號稱“歷應資聖禪寺”,後因比睿山(延曆寺)反對以歷應的年號作寺號,故幕府將其改為“天龍資聖禪寺”。天龍寺所在地原為檀林皇后創建的檀林寺。檀林寺廢棄後,建長年間後嵯峨太上皇在此新建仙洞御所,爾後龜山太上皇將此地作為臨時住所。歷應4年(1341年)7月舉行破土儀式,據說疏石和足利尊氏曾親自挑土幫助修建。為興建天龍寺,足利尊氏捐獻了備後國、日向國、阿波國和山城國等地的土地,光嚴太上皇也布施了丹波國弓削莊。由於資金依然短缺,足利尊氏的弟弟直義與疏石商議,制定了恢復與元朝的貿易計畫,將其收入用於興建天龍寺所需資金,即“天龍寺船派遣計畫”。疏石舉薦博多的商人至本擔任綱司,至本承諾上繳五千貫錢;而幕府則負責保護商船安全,避免遭受瀨戶內海的海盜襲擊。
這樣,康永元年(1342年)天龍寺被賦予五山(即臨濟宗五大寺院)中第二的地位,翌年即康永2年,佛殿、法堂、山門等建成,康永3年靈庇廟(後醍醐天皇靈廟)也落成。據說為慶祝寺院建成,曾準備在翌年即康永4年(1345年)8月恭請光嚴太上皇和光明天皇駕臨,舉辦開光慶典暨超度後醍醐天皇亡靈七周年法會,但延曆寺的僧侶為此心生妒意,強行上告要求判處疏石流放罪並拆毀天龍寺,故太上皇和天皇取消了當天的行幸,改為次日行幸聽疏石說法。
開光慶典之際,朝廷下賜金襴衣、紫袍、錦帛、水晶念珠等,足利尊氏布施銅錢三百萬及備鞍好馬三十匹。觀應2年(1351年),疏石更興建可容千人規模的僧堂。尊氏發誓子孫一族家人等對天龍寺的皈依之心永世不變,此外,天龍寺還受到光嚴太上皇和光明天皇等朝廷方面的虔誠皈依。創建當初,天龍寺在五山十剎中為五山第二位。後於至德3年(1386年)位列京都五山之首,與鎌倉建長寺級別相等。雖然應永8年(1401年)天龍寺曾一度被降至第二位(與鎌倉的圓覺寺同級),相國寺為第一位,但在應永17年(1410年)又恢復為第一位。
天龍寺創建之後屢遭火災。先是延文3年(1358年)遇火災被毀,僅雲居庵等倖存。春屋妙葩重建後,貞治6年(1367年)又遇火災,妙葩再修復。應安6年(1373年)再次失火,翌年開始重建。康歷2年(1380年)又遇火災,諸多公文被毀。文安4年(1447年)除雲居庵外全部焚毀。應仁2年(1468年)遭遇應仁之亂,被戰火焚毀。
應仁之亂後火災變少,得以復興。但因數度火災損失甚大,復興無法如人所願。天正13年(1585年)得到豐臣秀吉捐贈,天龍寺得米谷收穫量為1720石的嵯峨、北山等地,由此得以實際意義上的重建。慶長19年(1614年)、元和元年(1615年)和寬永10年(1633年)又獲幕府捐贈土地。文化12年(1815年)遇火災,翌年開始重建;元治元年(1864年)7月天龍寺在“蛤御門之變”中成為長州部隊的陣地,在戰火中再次燒毀。明治9年9月,天龍寺與臨濟宗其他各派一同獨立,號稱天龍寺派,天龍寺成為大本山。另外,根據明治政府土地令,天龍寺所有土地被上繳。其間復興事業也開始進行,明治32年(1899)重建了法堂、大方丈和居所;大正13年(1924)重建小方丈;昭和9年(1934年)重建了多寶殿等。
景點文物
天龍寺的庭園的中心是曹源池,曹源池中央的正面可以看到造型剛健的潭石組。潭口前有一石橋,池中散置著數組立石,造型和水中的倒影十分獨特。最初天龍寺的面積較大,距歷記是蘿窗國師(1351年卒)的設計作品,園內有十境之景,從渡日橋可以看到氣勢雄偉的崗山風景。但是隨著渡月橋位置的移動,周圍的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昔日的崗山借景仍然可見。以曹源池為中心,沿池畔設定了一周園路,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池中的出島。除此之外,正面的潭口、下方的石橋、池中的立石等都充分地反映了室町時代觀賞庭園的特色。勅使門
建於寬永年間(1624-1644)的天龍寺最古老的建築物,在江戶時期的火災中得以倖免。細部盡顯桃山時代的風格。
法堂
明治時代原坐禪堂(選佛場)被遷築於此,以代替在江戶時代火災中被焚毀的法堂。應為江戶時代中期的建築。正面須彌壇中央供奉釋迦、文殊、普賢三尊像。
方丈
法堂後面是大方丈室,與西側小方丈室(書院)相連。大方丈室建於明治32年(1899年),小方丈室為大正13年(1924年)的建築。
嵯峨天皇陵•龜山天皇陵
位於住持居所北側,面南並列。各有唐門,內建法華堂,供奉兩天皇。
多寶殿
重建於昭和9年(1934年),是供奉後醍醐天皇的建築物。從小方丈室以長廊相連。採用鎌倉時代的建築風格,使人不禁追憶往昔。
開山祖夢窗疏石設計建設的回遊式庭園。遠借嵐山和龜山之景,沿池畔設定了一周園路,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池中的出島。
釋迦如來像(重要文物)
釋迦如來像安放在大方丈室內,面部表情十分安詳,衣袍褶紋較淺,佛像身形勻稱,反映出平安時代後期的典型技法。創作年代遠遠早於天龍寺的創建時間,如今台座•光背已失,當初從何處傳來不詳。絲柏材質,採用“寄木技法”(即佛頭和軀體使用兩根以上的木材雕成),“雕眼”、“漆箔”,現表面已剝落,呈古色。
夢窗國師畫像(重要文物)
塔頭妙智院所藏開山祖夢窗疏石的頂相(半身肖像)。無等周位之作。有疏石題贊。據說是貞和5年(1349年)前後授與天龍寺第二代住持無極志玄之物。半身像,面部表情描繪細膩致。
夢窗國師像
疏石的塑像。包括這尊像在內,雕刻的疏石像現存僅有五體。雕像表情細膩,著色細緻,栩栩如生。此像供奉於臨川寺開山堂。
創建者足利尊氏身著朝服的木雕坐像。色彩雖已剝落,但木像寬衣大袖,表情生動。
觀世音菩薩圖(重要文物)
相傳為中國唐代畫家吳道子所作。根據色彩的差異等,一般認為是南宋時期使用唐畫的技法所作。
雲門大師圖•清涼法眼禪師圖(重要文物)
描繪的是禪宗五派中的兩派-雲門宗和法眼宗的祖師。相傳為南宋中期的畫家馬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