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京都府)仙洞御所(Sento Imperial Palace)仙洞御所位於京都御所的東南,原為土御門殿京極殿的舊址,初期的建造是在永祿十二年左右,由織田信長進行規劃,其后豐臣秀吉又進行了一些擴大修改,增加了一部分庭園,現在的庭園主要建造於江戶初期至本期。歷史上它被多次燒毀、重建、改造,最後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優雅的庭園。
現在的仙洞御所全園面積為 49,137平方米,其中北池為21,780平方米,南池為27,357平方米,是一個水面占很大部分的大池庭。庭園的南池被八之橋藤架等分為兩部分,包括北池在內,庭園由三個部分組成。從北開始有“真、行、草”三池庭。北池部分東西稍稍長一些,東面、南面和北面是築山,北西側是被稱為“阿古瀨”的小池,其北岸上部是“紀氏遺址碑”和芝御茶屋遺址,東北山丘上是鎮守社。無論是北池還是南池,園路都設定在山前,沿著園路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庭園。
歷史沿革
現存的位在京都府京都御苑內京都御所東南方位的仙洞御所,是1627年(寬永4年)由小堀遠州為後水尾上皇造營,正式名稱是櫻町殿。以東側的大池塘為中心的庭院十分廣闊,相較於最初小堀遠州的設計,後水尾天皇做了很大的改動。仙洞御所的建築群在1854年(安政元年)的火災後未曾再建,至今僅存庭園。1867年(慶應三年)之後,政府將相鄰的殘留的大宮御所的御常御殿組合修整到一起,作為皇室在京都的邸宅。而庭院周圍的空地曾一度被提議建設京都迎賓館而擱置,最終迎賓館在別處建成,此地得以保留。
最初,在仙洞御所東北的大宮御所是為了後水尾天皇的中宮皇后——東福門院而建設的,後來大宮御所的御常御殿被整合進仙洞御所。大正年間,御常御殿內部被改裝成了洋式的屋子,提升了實用性,同時外面也具有與仙洞御所整體匹配的樣子。如今整個御所只有大宮御所作為天皇、皇后、皇太子以及皇太子妃回京的行宮。
仙洞御所(指大宮御的所部分)的地點,是在聚樂第之後作為豐臣家在京都的府邸。當時還被稱為太閤御所・太閤上京御屋敷。豐臣秀吉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慶長4年9月,在大坂的秀吉正室・北政所夫人(高台院)搬入居住。寬永元年,北政所夫人死後,又由其甥木下利房居住。
寬永4年木下利房向後水尾天皇示意出讓,於是天皇授意幕府將這裡作為仙洞御所與大宮御所的建設用地。德川和子(東福門院)生下的皇子夭折後,木下又撤回了出讓的意向,因此建設工事進展緩慢。寬永6年11月,天皇突然決定讓位,於是建築工事再開。
寬永7年12月,上皇遷入新建的仙洞御所。其中許多的建築物都是寬永年間天皇在二條城中行幸時使用的建築物的再利用。阿古瀨淵也是豐臣家邸宅的庭院中遺留的景觀。
現存平安京西北部的妙心寺,是花園上皇的仙洞御所——萩原院的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