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大觀

天象大觀所屬現代詞,指的是自然界的黑洞。

自然界的黑洞 
英文黑洞
[拼音] [hēi dòng]
[ Astronomy ] The Black Hole
【黑洞簡介】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特别致密的暗天體。大質量恆星在其演化末期發生塌縮,其物質特别致密,它有一個稱為“視界”的封閉邊界,黑洞中隱匿著巨大的引力場,因引力場特彆強以至於包括光子在內的任何物質只能進去而無法逃脫。形成黑洞的星核質量下限約3倍太陽質量,當然,這是最後的星核質量,而不是恆星在主序時期的質量。除了這種恆星級黑洞,也有其他來源的黑洞——所謂微型黑洞可能形成於宇宙早期,而所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於星系中央。(參考:《宇宙新視野》)黑洞可以經由電子儀器觀查到。
黑洞不讓任何其邊界以內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見,這就是這種物體被稱為“黑洞”的緣故。我們無法通過光的反射來觀察它,只能通過受其影響的周圍物體來間接了解黑洞。雖然這么說,但黑洞還是有它的邊界,即“事件視界(視界)”。據猜測,黑洞是死亡恆星的剩餘物,是在特殊的大質量超巨星坍縮時產生的。另外,黑洞必須是一顆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演化到末期而形成的,質量小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是無法形成黑洞的。(有關參考:《時間簡史》——霍金 (英國)著)
■物理學觀點的解釋 黑洞其實也是個星球,只不過它的密度極大,靠近它的物體都被它的引力所約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沒有飛走一樣)。對於地球來說,以第二宇宙速度來飛行就可以逃離地球,但是對於黑洞來說,它的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光速已經是極限速度了。所以連光都跑不出來,於是射進去的光沒有反射回來,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是黑色一片。
■是否存在黑洞 黑洞可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地方,自從黑洞理論提出以來,愛因斯坦和霍金都肯定了黑洞的存在,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致力於尋找黑洞確切存在的證據來完善黑洞理論,美國航空航天局甚至要給附近的黑洞做“人口普查”。但是,有一批美國科學家日前卻提出全新的看法,認為所謂的黑洞根本是子虛烏有。
星座的定義 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沒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實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自古以來,人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且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星座在天文學中占重要的地位;占星術也假借黃道12星座的形象,但天文學家都把占星術視為沒有使用真正科學方法的偽科學。
基本上,將恆星組成星座是一個隨意的過程,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由不同恆星所組成的不同星座──雖然部分由較顯眼的星所組成的星座,在不同文明中大致相同,如獵戶座及天蠍座。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根據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
為認星方便,人們按空中恆星的自然分布劃成的若干區域。大小不一。每個區域叫做一個星座。用線條連線同一星座內的亮星,形成各種圖形,根據其形狀,分別以近似的動物、器物或神話人物命名,如天鵝座、仙女座等。每個星座中的恆星,按亮度大小,依次以小寫希臘字母編排,如大熊座α星、大熊座β星等。
星座是投影在天球上一塊區域的天體空間的總合,因此,說某某星座在銀河系以內/以外都是不準確的說法。

[編輯本段]
[2]星座的起源

星座起源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約5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地方有一群巴比倫尼亞的牧羊人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他們在牧羊的流浪生活中,每天仍不忘觀察閃爍在夜空中的星星,久而久之,就從星星的動態中看出了很有規則的時刻與季節的變化。每天一到了晚上,他們就一面看著羊群,一面觀察各種星星,將較亮的星星互相連線,並從連線而成的形狀去聯想各種動物、用具或甚至他們所信仰的神像等,並為它們取名,創造了所謂的星座。據說,如現在所謂的黃道12星座等總共有20個以上的星座名稱,在那個時候早已經誕生。此後,古代巴比倫人繼續將天空分為許多區域,提出新的星座。不過那時星座的用處不多,被發現和命名的更少。黃道帶上的12星座初開始只是用來計量時間的,而不像現在用來代表人的性格。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已提出30個星座。那裡有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西北流向東南,注入波斯灣,所以又叫“兩河流域”地區。
兩河流域文化傳到古希臘以後,推動了古希臘的文化發展。古希臘天文學家對巴比倫的星座進行了補充和發展,編制出了古希臘星座表。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綜合了當時的天文成就,編制了48個星座。並用假象的線條將星座內的主要亮星連起來,把它們想像成動物或人物的形象,結合神話故事給它們起出適當的名字,這就是星座名稱的由來。希臘神話故事中的48個星座大都居於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中世紀以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需要向外擴張,航海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隨時需要導航,星星就是最好的指路燈。而在星星中,星座的形狀比較特殊,最容易觀測,因此,星座受到了普遍關注。16世紀麥哲倫環球航行時,不僅利用星座導航定向,而且還對星座進行了研究。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將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其名稱基本依照歷史上的名稱。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公布了88個星座的名稱。這88個星座分成3個天區,北半球29個,南半球47個,天赤道與黃道附近12個。
人類肉眼可見的恆星有近六千顆,每顆均可歸入唯一一個星座。每一個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構成的形狀辨認出來。
為了便於研究,人們把星空分成若干個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中國很早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史記·天官書》記載頗詳。三垣北天極周圍的 3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黃道和白道附近的28個區域,即東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
東宮蒼龍所屬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宮朱雀所屬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宮白虎所屬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宮玄武(龜蛇)所屬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
中國在觀星上的成就要比西方早,中國人說三垣28宿,把天上星座分成三大塊28類,而不是只有西方的12星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紫微垣。中國的觀星術,現在統稱紫微星座,與西方的十二星座相區別。紫微星座共有十四主星,分別是紫微、天機、太陽、武曲、天同、廉貞、天府、太陰、貪狼、巨門、天相、天梁、七殺、破軍。可按易經分為陰陽兩性,對應人的個性為四大類,開創型、領導型、支援型、合作型。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
警告:觀看日全食時若不採用科學的觀看方法,將會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嚴重者失明,請認真學習本頁以下“如何正確觀看日全食”再觀看日食
摘要:日食,又作日蝕,是一種天文現象,只在月球運行至太陽地球之間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即月球與太陽呈現的狀態時發生。
日食是相當罕見的現象,在四種日食中較罕見的是全環食,只發生在地球表面與月球本影尖端非常接近的情形下,這時不同地區會出現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環食三種不同的日食,還會出現貝利珠等現象。日全食是一種相當壯麗的自然景象,所以時常吸引許多遊客和天文愛好者特地到海外去觀賞日全食。例如,在1999年發生在歐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觀光客特地前去觀賞,也有旅行社推出專門為這些遊客設計的行程。
最近一次日食發生於2009年7月22日(全食),下一次的日食將發生於2010年1月15日(環食)

[編輯本段]
日食介紹日食成因(圖)

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們開始看到陽光逐漸減弱,太陽面被圓的黑影遮住,天色轉暗,全部遮住時,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恆星和行星,幾分鐘後,從月球黑影邊緣逐漸露出陽光,開始生光、復圓。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陽全部擋住時發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時發生日偏食,遮住太陽中央部分發生日環食。發生日全食的延續時間不超過7分31秒。日環食的最長時間是12分24秒。法國的一位天文學家為了延長觀測日全食的時間,他乘坐超音速飛機追趕月亮的影子,使觀測時間延長到了74分鐘。我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確切的日食記錄。

[編輯本段]
科學解釋

日食、月食是光在天體中沿直線傳播的典型例證。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並不是每次都發生日食,發生日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農曆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發生日食,因為月球運行的軌道(白道)和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並不在一個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有5°9′的夾角。如果在朔日,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發生日食,這是要滿足的第二個條件。
由於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觀測者處於本影範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範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範圍內只能看到日偏食。
月球表面有許多高山,月球邊緣是不整齊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來的瞬間月球邊緣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陽時,未遮住部分形成一個發光區,像一顆晶瑩的“鑽石”;周圍淡紅色的光圈構成鑽戒的“指環”,整體看來,很像一枚鑲嵌著璀璨寶石的鑽戒,叫“鑽石環”。有時形成許多特別明亮的光線或光點,好像在太陽周圍鑲嵌一串珍珠,稱作“貝利珠”(貝利是法國天文學家)。
無論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環食,時間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日食的地區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月球比較小,它的本影也比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掃過的範圍不廣,時間不長,由於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373293公里)小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 (384400公里),就整個地球而言,日環食發生的次數多於日全食。

[編輯本段]
日食食相

日全食發生時,根據月球圓面同太陽圓面的位置關係,可分成五種食象:
1.初虧。月球比太陽的視運動走得快。日食時月球追上太陽。月球東邊緣剛剛同太陽西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初虧,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開始;
2.食既。初虧後大約一小時,月球的東邊緣和太陽的東邊緣相“內切”的時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開始,這時月球把整個太陽都遮住了;日食過程中,月亮陰影與太陽圓面第一次內切時二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指發生這種位置關係的時刻。
食既發生在初虧之後。從初虧開始,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 應該是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時!天空方向與地圖東西方向相反,且初虧是發生在太陽的西邊緣與月球東邊緣相切!
3.食甚。是太陽被食最深的時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陽中心最近;日食過程中,太陽月亮遮蓋最多時,兩者之間的位置關係;日全食過程中,太陽被月亮全部遮蓋而兩個中心距離最近時,兩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指發生上述位置關係的時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