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虧

初虧

初虧(first contact),是發生日食(或月食[天文現象])的一個階段,它的出現表明日食(或月食)已經開始。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行星]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基本信息

原因

初虧初虧
朔日(即農曆初一),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發生月球掩蔽太陽的現象,這時就會出現日食。所謂“食”就是指一個天體被另一個天體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我們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稱為黃道,把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稱為白道。黃道平面與白道平面不是相同的,它們之間平均有5°09′的夾角,並且隨時發生變化。所以只有在朔日,當月球運行到黃道和白道的升交點和降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日食。日食分為全食、偏食、環食三種,並且只能在狹窄的地帶內看到。在南北極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而要想在這裡看到日全食,需要等上大約1年半的時間。每年至少會發生兩次日食,最多不會超過五次,如果出現了五次,那么一定都是日偏食。

名稱由來

西方的天文學把日(月)全食分為五個過程,這五個過程要直接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第一次接觸、第二次接觸、食的中心、第三接觸、最後一次接觸。其實中國將關於日全食描述的五個過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自古有之,並非從西方翻譯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創造的天文學名詞,把第一次接觸叫初虧,就是月亮東邊跟太陽的西邊剛剛接觸,這叫初虧 。

歷史記載

初虧初虧
在我國,約4000年前就出現了關於日食的記載,《尚書》所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 ,這是世界最早日食記錄。

由於地球軌道與月球軌道有一個5度的夾角,在特定的時間月球會運行至一個特別的位置,令太陽、月球及地球連成一線,這時月球剛好遮掩了太陽的光球,這樣便形成一次日食。

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是一次日全食過程中五個時期之一,也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全食五個時期

全食全食
日(月)全食總共分成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和復圓五個階段。其中初虧是月球(地球)邊沿剛剛與太陽(月球)邊沿外切,剛剛開始遮擋;食既是月球(地球)邊沿和太陽(月球)邊沿內切,就是太陽(月亮)已經被月亮(地球)完全遮住了;食甚則是太陽(月球)中心與月球(地球)中心最近的時候;生光是日(月)全食的後期,是太陽(或月亮)被遮擋後的第一縷光;復原後的太陽(或月亮)已經變圓,說明全食已經結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