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介
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俯視腫瘤醫院)是中國腫瘤學科的發祥地,是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1861年英軍建立駐屯軍醫院,為醫院前身,後相繼改建為英國倫敦會施醫院、馬大夫紀念醫院。1951年10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馬大夫紀念醫院,更名為天津市立人民醫院,為綜合性醫院。1952年金顯宅教授在醫院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腫瘤科,後發展成為腫瘤專科醫院。1977年成立天津市腫瘤研究所。1987年遷入現址,定名為天津市腫瘤醫院。1997年增名為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999年批准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臨床學院。
醫院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現有職工1601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247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2人,國家衛生部、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15人,國家教育部優秀新世紀人才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1人。博士生導師16名,碩士生導師51名。
醫院專業分工細,覆蓋病種齊全,設有40個臨床醫技科室,9個基礎研究科室,開放病床1452張,年門診量及住院人次均居國內腫瘤專科醫院前列。醫院在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大腸癌、食管癌、骨與軟組織腫瘤、頭頸部腫瘤、泌尿生殖系腫瘤、血液淋巴系統腫瘤的診斷與治療上,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手術、放療、化療、介入、免疫、基因生物及中醫中藥等腫瘤診斷和治療方法一應俱全,並以外科技術優勢著稱於國內外。 醫院腫瘤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國家臨床藥物試驗機構、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基地。中國抗癌協會總部、國家一級核心刊物《中國腫瘤臨床》均掛靠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發展戰略
醫院堅持科教興院戰略,始終瞄準世界醫學前沿,積極開展惡性腫瘤的臨床防治與基礎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十一五”以來,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93項,橫向合作課題55項。其中: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4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3項。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出版腫瘤學術專著、譯著15部,發表學術論文1329篇,SCI收錄214篇。
醫院擁有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擁有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是天津醫科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和南開大學腫瘤臨床教學醫院。1954年以來相繼創辦全國腫瘤臨床醫師進修班和病理醫師進修班,2005被批准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基地,培養全國各地高層次腫瘤專業技術人才兩千餘名,是培養腫瘤臨床、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醫院注重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韓國腫瘤中心、美國M.D.Anderson癌症中心、日本湘澤醫院、美國莫菲特癌症中心結為姊妹醫院。先後與美、英、加、澳、法、德等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積極選派技術骨幹出國進修、培訓、講學及參加國際會議,並接受國內外學者來院講學和學術交流,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為擴大醫院服務功能,提高醫療診治水平,醫院不斷引進先進的腫瘤診斷治療和檢測設備,目前擁有射波刀、PET-CT、醫用直線加速器、1.5T磁共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等百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6台套,設備總值達4億多元。 繼承和發揚“德高醫粹”、“愛崗、敬業、育才、奉獻”的醫院精神,醫院堅持以精湛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嚴明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為奮鬥目標,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衛生行業先進集體、衛生部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殊榮。在新的征程上,醫院將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力爭建設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
科室介紹
臨床科室
食管腫瘤科,頜面耳鼻喉腫瘤科,甲狀腺頸部腫瘤科,
肝膽腫瘤科,胃部腫瘤科,結直腸腫瘤科,
乳腺腫瘤一科,乳腺腫瘤二科,乳腺腫瘤三科,
泌尿腫瘤科,婦科腫瘤科,兒童腫瘤科,
腦系腫瘤科,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放射治療科,
淋巴瘤內科,乳腺腫瘤內科,肺部腫瘤內科,
消化腫瘤內科,中西醫結合科,生物治療腫瘤科,
介入治療腫瘤科,特需病房,高級病房,
麻醉科,重症監護科,門急診,
肺部腫瘤科,血液科,胰腺腫瘤科,
疼痛治療科,中山門院區,
醫療技術科室
檢驗科,放射科,分子影像及核醫學診療科,
腫瘤預防醫學中心,病案室,超聲診斷治療科,
鏡檢室,心肺功能室,藥劑科,
乳腺病理室,病理室,乳腺影像診斷科,
研究科室
流行病室,中心實驗室,免疫室,
分子生物學,公共實驗室,圖書情報室,
編輯部,藥理研究室,
醫療研究中心,
肺癌診治中心,醫學影像中心,
相關團體,
癌症康復會,造口協會,
婦癌俱樂部,心理支持專業委員會,
知名專家
郝希山
郝希山,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70年畢業於天津醫學院,從事腫瘤臨床、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研究。1984-1986年赴美國CENTOCOR生物技術研究所及紐約癌症紀念醫院學習。現任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亞洲乳腺癌協會主席及名譽主席、國際抗癌聯盟常務理事、亞太地區腫瘤聯盟常務理事等職。任《中國腫瘤臨床》雜誌及英文版主編,《中華醫學雜誌》副總編。日本昭和大學、久留米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費奇伯格州研究所名譽教授。
郝希山教授致力腫瘤臨床和科研近40年,經治腫瘤患者6000餘例,在腫瘤外科、腫瘤免疫治療及生物治療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首創功能性間置空腸代胃術,克服了國際上已沿用數十年的全胃切除術式相關的術後嚴重併發症,在消化道外科術式研究中獲得突破性進展,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開展了“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的研究”,首次建立國內覆蓋範圍最大和時間跨度最長的惡性腫瘤登記報告系統。明確提出天津市惡性腫瘤總體發病率的變化趨勢,並對天津市未來10年惡性腫瘤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為決策部門制定預防惡性腫瘤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成果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4項。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國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2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50餘篇。主編《簡明腫瘤學》、《腹部腫瘤學》、《腫瘤手術學》及《腫瘤學》(全國高等學校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衛生部規劃教材)等大型腫瘤防治書籍。
作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學科帶頭人,他將腫瘤學科建設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曾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天津市“十佳醫務工作者”、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五”立功獎章等稱號。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
李樹玲
1943年畢業於滿洲醫科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天津市腫瘤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和天津市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名譽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癌症進展》顧問、《中德臨床腫瘤學雜誌》編委、《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編委、《中國醫學研究雜誌》編委。
中國頭頸腫瘤學及乳腺腫瘤學的學科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在頭頸腫瘤學領域,打破頸部腫瘤累及頸動脈的手術禁區,揭示了腦代償供血機制的奧秘,“不進行血管重建的頸動脈分歧部切除術及腦血流代償機制的血流動力學及影像學研究”成果獲1996年天津市發明二等獎及1998年國家科技成果證書。1981年首創“全喉切除術後組織瓣單向(阻逆)氣管食管瘺發音重建術”成果獲1987年國家發明三等獎。在乳腺癌領域中,創建乳腺腫瘤科和乳腺癌研究室,1985年完成天津市科委“八五”科研項目“乳腺癌早期診斷及防治研究”獲天津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負責國際“九五”重點課題“乳腺癌的研究”。承擔培養碩士研究生10名。
曾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2篇,主編多部專著,其中有1983年出版的我國首部頭頸腫瘤專著《頭頸部腫瘤診斷、治療及預後》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3年出版的《頭頸腫瘤學》獲衛生部1997年醫藥衛生傑出科技著作二等獎;2000年出版的《乳腺腫瘤學》;2002年出版的《新編頭頸腫瘤學》。
張熙曾
姓名:張熙曾職稱:教授主任醫師所屬科室:肺部、食管腫瘤科出診時間:每周四上午資歷:
1958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本科醫療系。現任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名譽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臨床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及學位評審,天津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理事,癌症研究基金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及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協作中心(CSCO)指導委員,天津市心血管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現兼任《中國肺癌雜誌》、《癌症》雜誌、《腫瘤研究與臨床》雜誌編委,《食管外科雜誌》副主編及《中國癌症雜誌》高級編委,曾任《中華腫瘤雜誌》編委。
從事胸外科臨床研究與實踐45年,是較早強調綜合治療的學者之一。對胸部腫瘤如食管癌、肺癌及縱隔腫瘤的診斷和外科及綜合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建立肺功能室、ICU、鏡檢室及靜脈高營養室,開展胸科許多難度較大的手術,如胸氣管手術(治療氣管腫瘤)、支氣管及肺血管成形術(治療肺癌)、各種類型食管手術、賁門癌擴大根治術等,以及胸骨惡性腫瘤廣泛切除同種異體骨骼移植2例成功,且患者生存9年以上,系國內外首創。1983年至1984年底,在丹麥王國哥本哈根大學附屬國家大學醫院胸外科做訪問學者,從事胸外科臨床及基礎研究,1983年獲得該國手術權,是“文革”後我國最早獲得國外手術權者。此後,曾先後參加丹麥、瑞典、法國、英國、瑞士、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術交流。1985年帶領天津四所醫院參加京津渤環境綜合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4年設計氣管食管曲形手術刀及與李曉琳主任醫師聯合設計食管擴張器,獲衛生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帶領研究生開展基礎研究,“肺癌細胞凝血酶敏感蛋白-1和CD-44基因表達與腫瘤發展的關係”獲2000年度衛生局科技三等獎;“食管癌、賁門癌端粒酶活性研究”獲天津醫科大學二等獎。
參加《百科全書》、《胸部腫瘤學》、《腫瘤學》、《食管成形術》、《食管癌診斷和治療》的編寫,並主編《縱隔腫瘤學》。熱愛醫學教育事業,將自己的知識及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中青年醫師、研究生及進修生,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講學,學員遍布國內。
王殿昌
王殿昌職稱:教授所屬科室:胃、腸、肝膽腫瘤科出診時間:每周三上午資歷:碩士研究生導師中日醫學交流協會天津分會副會長
1961年畢業於天津醫學院。現任胃腸、肝膽腫瘤科主任醫師、天津醫科大學腫瘤學教授,兼任中日醫學交流協會天津分會副會長、日本癌協會會員、國際肝膽胰外科學會會員。中共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從事本專業40餘年,1985至1988年到日本東京廣島大學研修,學習胃癌早診。全面具備腹瘤科帶頭人的綜合能力,領導全科與國內外同行進步,採用消化道吻合器全胃切除P字型鍵及直腸化療藥物灌注等新技術,熱心培養人才,潛心研究,並多次參加科研課題的工作,巳被國內外同行認可。共發表論文30餘篇,國家級與國際雜誌發表24篇,代表作為《胃癌外科治療》、《胰十二指腸切除治療胰頭及壺腹周圍癌》、《Vater壺腹癌局部切除》等。
特色治療
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是肺癌的首選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外科治療5年生存率達40%-50%,其中早期肺癌患者治癒率可達70%-85%。非手術治療,無論套用何種方法其5年生存率均在3%以下,90%一年內死亡。而中期肺癌的手術治療為術后綜合治療奠定基礎,對提高生存率有著積極的作用。二十年來,我院已成功完成各種類型的肺癌手術7000餘例,近5年平均每年完成手術800多例,其中氣管環形切除端端吻合術、非體外循環下全肺或肺葉切除聯合部分左心房切除術(心臟不停跳),技術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根據不同病情肺癌手術治療分哪幾種方式?
1、肺癌病灶局部切除術,此類手術適用於不能耐受常規肺癌根治術的病人和肺轉移癌的病人。2、肺癌根治性切除術,根治術是指將原發癌及其引流區域淋巴結完全切除乾淨。原發灶切除包括一個肺葉、兩個肺葉或一側全肺切除,並且支氣管殘端在顯微鏡下無殘留癌細胞。該方法是目前最常見的術式,但它同一般治療肺部疾病的手術不同(如肺結核、肺膿腫等)。肺癌手術治療不僅切除原發灶,還要清掃淋巴結。後者對於病人的準確分期、判斷預後、能否治癒有極其重要意義。淋巴結的清掃數量和是否將淋巴結區域脂肪組織整塊切除是手術質量好壞的標誌。3、支氣管成形術、隆突重建術等
依據最大程度切除病變組織,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組織的原則,近十年來此類手術發展較快,並設計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支氣管袖狀切除術、主支氣管與葉支氣管吻合術。這些術式不僅能將腫塊完全切除,還能保留正常肺組織,使病人術後擁有較好的肺功能,明顯改善了全肺切除後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已有十餘年的手術經驗,積累了幾百例病歷資料。主辦過全國性學術會議,目前已列入常規手術。4、氣管腫瘤切除術 氣管腫瘤發病少見,多為低度惡性,咳嗽、氣短症狀明顯,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一般手術治療效果較好,可切除最大氣管長度為7厘米。
肺癌的放療
作為全國腫瘤放射治療基地之一的天津市腫瘤醫院,擁有國際一流的放射治療設備,其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多年來,我院在套用放療手段治療肺癌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肺癌的放療包括哪幾種?
1、根治性放療適應於有手術禁忌症或拒絕手術的早期肺癌病人。2、術前放療適應於中期偏晚的肺癌病人,特別是治療肺尖癌效果尤佳。術前放療不僅提高了手術切除率,且減少了腫瘤與胸壁及肋骨的粘連。3、術後放療適應於術後有肉眼殘留的腫瘤、手術標本切緣腫瘤陽性、術中沒有作淋巴結清掃、術後病理顯示淋巴結轉移。
適用於哪些人群?
1、原發腫瘤淺表者。2、腔內型直徑<2-3cm腫瘤,伴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者。3、放療後復發的病人作姑息治療。
常用三維立體適形放療的操作程式,三維立體適形放療越來越多地被套用於增加肉眼可見腫瘤的照射劑量,所選擇的放療體積日趨減小。1、製作固定體位裝置,常用真空氣墊。2、作放療計畫用胸部CT。3、用放療計畫系統(TPS)設計放療計畫。4、標記中心照射標誌。5、實施照射。
放療在肺癌治療中的套用
1、姑息性放療
對肺癌所導致的上腔靜脈壓迫症和遠處轉移的病人,放療是最好的姑息療法,能緩解臨床症狀,減輕痛苦和改善生存質量。在放療中僅照射受壓的上腔靜脈或包括原發腫瘤,在放療的同時使用脫水劑。腦轉移常用全腦照射後,再用小野給單一轉移灶加量,放療的同時也需使用脫水劑。
骨轉移對於遠離重要器官的單一骨轉移灶一般採用單次大劑量照射止痛效果較好。多發骨轉移可用核素內放射加用局部外放療。
2、支氣管腔內近距離放療
腔內放療是用計算機控制的後裝近距離放療機,將高劑量率的放射源(直徑1mm)直接放到氣管、支氣管腔內進行近距離照射。其優點是照射範圍較局限,直徑僅為2-3cm。在此範圍以外放射劑量急劇下降,因而有利於腫瘤周圍正常肺的保護。
注意事項
1、肺癌病人放療前需做血常規檢查,在正常範圍內可開始放療。注意每周至少查1次血象。2、放療療程進行中及放療後1個月內,有可能發生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伴有高熱、胸痛、咳嗽、氣急等。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誘因,因此特別是冬季應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肺癌的化療
化療是治療癌症的四大手段之一。多年來,我院科學規範的綜合運用化療手段治療肺癌,使許多患者降低了術後復發率,減輕了症狀,延長了生命。如何對肺癌進行化療?
1、小細胞肺癌發展迅速,化療敏感,容易通過血管早期轉移到其他部位,故往往採用高劑量、長療程化療。先儘可能地殺滅體內難以察覺的微小病灶,再結合放射、手術治療集中對付殘留的大塊腫瘤,以求對絕大部分瘤細胞“除惡務盡”,不使其復發、耐藥。對局限期的腫瘤,其一般治療模式為:化療—手術或放療—化療;對廣泛期的腫瘤(如合併胸水、遠方轉移等),因已失去依靠手術、放療等局部治療手段達到根治的機會,全身化療往往成為唯一的選擇。2、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低或未分化癌生長特點與小細胞肺癌類似,也需給予較強烈藥物治療。但其中腺癌、高分化鱗癌等一般生長相對緩慢,對化療藥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對早期病變應爭取手術治療。如已失去手術時機,常採用相對緩和的多藥聯合治療,使瘤體縮小、穩定,當人體抵抗力達到平衡狀態時,再輔以其他新藥治療。此法雖不易根治,卻往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並達到長期帶瘤生存。
有哪些新方法和藥物治療肺癌?
(1)新一代抗細胞毒藥物,也有人稱其為第三代化療藥物。與以前的化療藥物一樣,它仍屬於毒性藥物,但經過長期改進,在增加療效的同時,其對正常器官的毒性已大大降低,不良反應小,病人耐受好,尤其適合用於年齡大、體質差的病人。(2)生物反應調節劑。此類藥物常具有兩種作用:對腫瘤細胞,它們並不像化療藥物那樣“急風暴雨”般地殺傷,而是從減慢其生長速度開始,逐漸誘導死亡;對某些抗拒化療藥物的腫瘤細胞仍有作用。它還可幫助將機體的免疫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調動人體自身力量去圍殲化療後腫瘤細胞的“漏網之魚”,最適合與化療藥物配合使用,鞏固其治療效果,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許多免疫治療都屬此類。(3)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是一種全新概念的藥物。特點在於並非直接殺死腫瘤,而是阻止其新生血管生成、使其失去營養供應而“餓死”癌細胞。由於其作用獨特,對於抑制抗拒化療藥物的腫瘤,尤其是阻止轉移方面有較大套用價值。我院目前正使用此類藥物與傳統化療結合治療肺癌,已取得良好效果。
醫療設備
開胸手術病人的檢測儀------新型肺功能儀
心肺功能室引進新型肺功能儀。該儀器在原來的測定通氣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換氣及殘氣測定。測定結果對於手術經歷全麻的病人以及氣管鏡檢查的病人,特別是對於開胸手術的病人是必需的參考項目,此項目的開展將極大的增加有創治療及檢查的安全係數。
PET-CT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從美國引進的最新一代PET-CT與上一代PET-CT相比,在分子生物影像領域達到了新的臨床套用水平,能夠明顯縮短檢查時間,診斷的靈敏度和解析度更高,大大提高診療的水平,診斷率高達92%-95%。加上其獨有的腫瘤放射治療床設計的大孔徑探頭,可在腫瘤診斷的同時為腫瘤放射治療提供生物靶區的治療計畫,提高腫瘤放射治療和定位準確率的精確性和有效性。將研發高新技術正電子顯像藥物,開展腫瘤血管生成、基因顯像等較高水平的課題研究,廣泛套用於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
PET-C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影像技術,是在原有細胞和分子水平反映生理和病理特點的功能分子影像設備-PET的基礎上,與能夠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理和病理解剖結構變化的影像設備-CT結合,同時提供PET圖像和CT影像,並進行圖像融合的影像設備。其套用價值廣泛,特別是在腫瘤的定性定位診斷、良惡性的鑑別診斷、腫瘤臨床分期與再分期、治療方案的選擇、療效評價和復發監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第二代在分子生物影像領域達到了新的臨床套用水平,系統的靈敏度和解析度及放療定位準確率遠遠高於第一代,使得臨床和科研的套用範圍更廣泛。
PET-CT在腫瘤診斷中的適應症
1.肺癌:肺孤立性結節的鑑別診斷、轉移與臨床分期、腫瘤復發與再分期
2.乳腺癌:對原發灶的診斷、治療效果的監測、轉移和臨床分期、腫瘤復發
3.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特別是低分化甲狀腺癌、鼻咽癌、消化道腫瘤、胰腺癌、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診斷與臨床分期
4.顱內原發性腫瘤良惡性的鑑別、顱內轉移瘤的診斷以及術後瘢痕與腫瘤復發的鑑別診斷
5.肝癌特別是低分化肝癌及其轉移灶的診斷,肝轉移瘤的診斷
6.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的診斷於臨床分期
7.尋找惡性轉移瘤原發病灶
8.其他惡性腫瘤及其轉移灶的診斷
9.腫瘤放療中生物靶區的確定
PET-CT在健康查體中的套用
PET-CT是一種靈敏度高、準確性好的高科技檢查方法,是健康查體的高級手段,對癌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價值,全身掃描可以發現體內小癌灶,早期診斷可以使受檢者能真正得到早期治療。對40歲以上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成年人及有腫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PET-CT檢查不失為健康查體的最佳方法之一。
磁共振掃瞄器
SignaEXCITE1.5TGEMSEoch磁共振掃瞄器是我院最新購進的先進的影像檢查設備,具有較高的磁場強度及強大的計算機輔助功能,在軟、硬體方面都明顯優於我院原有的PICKER0.5T磁共振掃瞄器。除了成像速度加快,圖像質量提高以外,SignaEXCITE1.5TGEMSEoch磁共振掃瞄器還擁有許多原有機型所不具備的成像功能,對提高診斷與鑑別診斷能力有重要作用,簡要介紹如下:
1.磁共振波譜(MRS):MRS運用磁場和射頻能量探測人體組織化學構成,是目前唯一能夠無損傷探測活體組織化學特性的方法。在許多疾病過程中,代謝改變先於病理形態學改變,組織中出現異常代謝產物,MRS對這種代謝改變的潛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檢測病變。常規的影像學檢查以形態學改變為基礎,有時對腫瘤的檢出或良惡性的鑑別存在困難,而MRS可通過腫瘤組織中的特有的代謝產物進行準確診斷,特異性很高。目前,MRS在前列腺及腦組織疾病中的套用最為成熟。
2.磁共振功能性成像技術(fMRI):回波平面技術(EPI)大大提高了MRI的成像速度,使磁共振功能性成像成為可能,並已成為目前臨床MR的研究熱點。fMRI包括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彌散加權成像(DWI)、彌散張量成像(DTI)和灌注加權成像(PWI)等,主要用於腦部功能的研究和疾病的檢查。
(1)BOLD可以實施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主要用於腦的運動、感覺、聽覺、視覺、語言等功能性研究,以及腫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狀態對腦功能的影響。
(2)DWI能夠通過測量組織中分子彌散運動得到某些組織的特性和功能參數,反映的是分子水平的信息。MRI是目前唯一可以提供活體測量彌散的技術。適用於急性期腦缺血的早期檢出,也可用於腦腫瘤與非腫瘤性病變的鑑別。對體部器官,如肝臟、乳腺等的DWI研究也在進行中。
(3)彌散張量成像(DTI)能夠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走行,對腦腫瘤手術計畫的制定及預後估計都十分有用。
(4)PWI反映的是組織的血液供應,同位素、CT等方法也可以進行灌注研究,但MRI與它們相比具有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和高安全性(非離子輻射)等優點。其適用於急性腦缺血的診斷,判斷腫瘤良惡性的程度,鑑別腫瘤復發還是放療後的組織壞死以及腎臟的功能分析。
3.磁共振水成像技術,就是利用MRI的重T2效果,使含水的管腔顯影。對流速慢或停滯的液體(如腦脊液、膽汁、尿液等)非常敏感,呈高信號強度,而實質性器官和流速快的液體(如血液)則呈低信號強度,從而達到水成像的效果。目前已用於胰膽管(MRCP)、尿路(MRU)、腦脊髓腔、涎腺、內耳等含水管腔的成像中,並可部分取代這些部位傳統的侵入式的造影檢查方法。
4.磁共振血管造影技術(MRA),包括常規法和增強法。常規法MRA以血液流動增強效應和相位改變效應為基礎,使血管內流動的血液與靜止的組織相比呈較高信號,從而達到使血管成像。常規法MRA因其無損傷性、無放射性、無需依賴造影劑即可實現血管成像,在血管性疾病的診斷中獨樹一幟。增強法MRA則需要注射造影劑,使扭曲的血管顯示更為清楚。目前MRA技術已日趨成熟,接近或達到DSA的效果。
交流與合作
醫院注重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選派技術骨幹出國進修、培訓、講學及參加國際會議,並接受國內外學者來院講學和學術交流。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密切合作關係。為擴大醫院功能,提高醫療技術的診治水平,醫院不斷引進先進的腫瘤診斷、治療和檢測的設備,目前已擁有百萬元以上的現代化醫療設備30台套,固定資產達4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