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俗名:鱈魚
學名:Ventrifossamacroptera
英文名:Palaugrenadier
中文名:大鰭凹腹鱈大鰭凹腹鱈
科名:Macrouridae
科中文名:鼠尾鱈科
模式種產地:Kyushu-PalauRidge,27°55.1'N,134°44.8'E,685-710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400-710米
最大體長:40cm
形態特徵
體型延長,側扁。頭部中大型。口大,下位,頦部有一長須;上頜多列排成寬齒帶,下頜則為窄齒帶,內側齒不特別大於外側齒。鰓被架7;鰓耙數1-312-13。體被中小型鱗,鱗棘長而尖,多列且密集排於鱗片上;第一背鰭基底後方具無棘鱗區;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5-5.5。肛門離臀鰭稍遠,發光器短小,位於兩腹鰭基底之間,約略分為兩部份,前端為黑色小圓斑,後端為半圓形,緊位於肛門前。第一背鰭具硬棘II,第II硬棘前緣呈鋸齒狀。體為銀灰色,鼻吻部邊緣有黑邊延伸至眼眶上緣;第一背鰭中段有一大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400-710公尺砂泥底水域。屬深海底棲性魚。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九州島-帛琉海脊及中國台灣南部海域。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二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