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 粗壯,帶鞘莖粗4厘米,裸莖粗約2厘米。葉大,羽狀全裂,葉的羽片部分長達1.5-2.5米,頂端纖鞭長1.5-2.5米;羽片不等距排列,披針形,長50-55厘米,寬5-7厘米,基部變狹,先端急尖具剛毛,5-7條葉脈,無刺,邊緣具緊貼的微刺;葉軸上面及兩側具直刺或爪狀刺,背面沿中央具單生或2-3個聚生的爪,頂端的纖鞭則具半輪生的爪;葉柄具刺;葉鞘的囊狀凸起處具星散的長刺,其餘部分具三角狀披針形的單生或合生的長約5厘米的刺,其間還有同形的水平或微向上的小刺;托葉鞘很短。雌雄花序異型,大型粗壯;雄花序三回分枝,長3米以上;雌花序二回分枝,較短,長1.5米;雄花序約有10個二級分枝,長80-90厘米,約有8個長30厘米的三級分枝,分枝上有12-16個長2-6厘米的小穗狀花序,其每側密生13-14朵花;雌花序約有9個分枝花序,長40-70厘米,每側約有12個小穗狀花序,下部的長約10厘米,頂生l個長約2厘米的帶皮刺的尾狀附屬物;一級佛焰苞長管狀至近圓筒形,具刺;二級佛焰苞管狀;三級佛焰苞短管狀漏斗形,以上各級佛焰苞均具爪狀刺;雄小佛焰苞近苞片狀;總苞短於小佛焰苞,半杯狀,半包在小佛焰苞內;雄花卵形,鈍三棱,長4毫米,花萼淺3齒裂;花冠幾為花萼長的2倍;雌小佛焰苞為不對稱漏斗形;總苞托伸出於小佛焰苞一半,淺杯狀,總苞套在總苞托內,淺杯狀;中性花的小窠新月形;雌花(未開放)長3毫米,卵形;花萼淺裂或裂至中部成3鈍齒。果被略具梗狀;果實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全長約1.7厘米,直徑1.1厘米,鱗片19-21縱列,中央有淺溝槽,草黃色,有淡紅褐色的內緣線,近頂端變寬,乾膜質,齧蝕狀。種子卵球形,長l-1.1厘米,直徑0.7-0.8厘米,稍扁,具瘤突和窪穴,胚乳稍嚼爛狀,胚基生。花期4月,果期11-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習性:生於海拔600-950米的熱帶森林中。
分布範圍
產地分布:雲南南部。
守護古藤
“先有大藤社,後有大洲沙。”在南海金沙流傳著這么一個民間傳說:相傳,由於一棵藤的根留住北江水的沙石,形成了今日的金沙,當地人稱之為大藤社。如今,這大藤社便在上安郭家村,每年農曆十月初二“大藤社”誕當天,村中便會大擺宴席,以此紀念古藤並記住金沙來源。現在,郭家村村民通過文化節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大藤社”誕賦予了更為豐厚的內涵。而古藤在村民的守護之下也越長越好,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來。
傳說
相傳,在宋朝時候,金沙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江水,根本不見陸地,只有幾隻往來的小船。當時在西江的大藤峽,有一條巨大無比的野藤生長成精,橫跨兩岸,每天半夜從水中浮起,吸取日月精華。當地有一夥大盜,借大藤浮起時過峽到附近的村莊打家劫舍,使得民不聊生,成為當地一大禍害,人們稱之為大藤賊。匪徒的暴行驚動了天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一天夜裡,趁著強盜剛走到江心時,呂洞賓舉起寶劍把野藤斬斷三截,強盜瞬間紛紛落入冰冷的江水中淹死了,村民無不拍手稱快。這藤被斬斷後,有一截仍留在大藤峽,一截漂流到西涌麥村,長成粗藤,還有一截野藤飄到北江,在江中的一處沙洲擱淺了。碰巧一個老漁夫,打魚忘記了時間,在這裡停泊過夜,便把船上隨身帶來準備生火煮飯的一條榕樹枝插入沙里,拾起那截野藤枝把船栓在榕樹枝上。第二天,漁民走了,榕樹枝和藤條留了下來,就在這個小沙洲上發芽生長,日漸突起的根部留住江水衝過來的沙土,日積月累成了個大沙洲,也就是今天的金沙。
棕櫚科·省藤屬
棕櫚科(Palmae)單子葉植物綱檳榔亞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樹幹不分枝,有些種類攀援而多刺;具大型掌狀或羽狀葉片,常聚生於樹幹的頂端。莖單生或叢生,地上不分枝(海菲棕屬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