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灰霉病

大蔥灰霉病

寄生在蔥上,引致葉枯。發病初期蔥葉呈枯白色,後變灰褐色,病部生出磚褐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寄生在蔥上,引致葉枯。發病初期蔥葉呈枯白色,後變灰褐色,病部 生出磚褐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症狀識別大蔥葉片發病有三種主要症狀:即白點型、乾尖型和濕腐型。其中白點型最為常見,葉片出現白色至淺褐色小斑點,擴大後成棱形至長橢圓形,潮濕時病斑上有灰褐色絨毛狀霉層,後期病斑相互連線,致使大半個葉片甚至全葉腐爛死亡;乾尖型病葉的葉尖,初呈水漬狀,後變為淡綠色至灰褐色,後期也有灰色霉層;濕腐型葉片呈水漬狀,病斑似水燙一樣微顯失綠,斑上或病健交界處密生有綠色絨霉狀物,嚴重時有惡腥味、變褐腐爛。

病原形態特徵

大蒜盲種葡萄孢(Botrytis porri Buchw.),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國內新紀錄種。在PDA上菌落灰色,氣生菌絲不發達,分生孢子梗較多,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倒卵形,群體亮灰色,單個淺褐色,大小10.8~14.9×8.1~10.8微米,其特徵是在PDA或其他培養基上形成大型不規則菌核,直徑20~30毫米。

發病規律

病菌隨發病寄主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田間病殘體上與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為侵染下一季寄主植物的主要菌源。 在溫濕度適合時,越季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接觸植物體後,主要由傷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直接侵入,或產生孢子後再侵入植物。菌核和病株帶菌殘屑也可混雜在種子間,隨種子調運而傳播。生長期中病株產生分子孢子隨氣流、灌溉水和農事操作而分散,引起多次重複侵染。 冷涼、高濕的環境條件最有利於灰霉病的發生。18~23℃有利於灰黴菌生長、孢子形成、孢子萌發和發病,但是在低溫(0~10℃)下病原菌仍然活躍。在適宜的溫度下,濕度和降雨狀況是灰霉病流行的關鍵因素。 露地大蔥秋季苗期即可被侵染,冬季病情發展緩慢,春季再度蔓延並達到發病高峰。冬春季陰雨天多,降水量大,發病重。早春降雨情況決定侵染菌量高低,而4~5月份雨天數往往是影響大面積流行的關鍵因素。 連作田和田間衛生狀況不良,遺留有較多病殘體的田塊,菌源量大,發病早而重。凡是能提高田間濕度和不利於植株健壯生長的因素都有利於灰霉病發生。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灌水不當,過度密植,偏施氮肥,植株衰弱,傷口、刀口癒合慢等情況都能導致發病加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絲體或菌核在田間殘留體於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為侵染。隨氣流、雨水、灌溉水傳播蔓延。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是發生和流行的條件。大蔥一般秋苗期即可被侵染,冬季發展緩慢,春季條件適宜時再蔓延,並達到發病高峰。4~5月雨天數多少和陰天時間長短是判斷是否大面積流行的關鍵因素。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培育抗病品種。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3)加強大蔥田管理,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合理密植,使蔥田通風透光,防止高濕低溫條件出現。

(4)清潔田園,實行輪作前作為蔬菜作物要及時清理田間,地頭的殘枝葉和枯枝爛葉,要燒毀或深埋,以減少傳染源。實行輪作可減少病害發生。一旦發病應及時摘除病葉,帶出田間燒毀或深埋。

(5)合理施肥,控制澆水施肥要做到有機肥、無機肥相結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結合,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空氣濕度大或連陰雨天要避免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澇,防止地內漬水;做到勤中耕,鬆土散濕;如需澆水,以晴天上午進行為好。

農業措施

病地應實行輪作,收穫後要徹底清除病殘體。攜出銷毀。多雨地區可推行壟栽和高畦栽培,雨季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5%特克多(噻菌靈)懸浮劑3000倍液、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多菌靈鹽酸鹽)超微粉6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150倍液,隔7~10天1次,共3~4次。由於灰霉病菌易產生抗藥性,應儘量減少用藥量和施藥次數,必須用藥時,要注意輪換或交替及混合施用。如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加萬霉靈粉劑1000倍液或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有利於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緩抗藥性。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