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蒜灰霉病棚室發生較多,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蒜苗葉兩面生有褪綠小
白點,擴展後成為沿脈擴展的長形或梭形斑,大小0.5~3毫米,一般從葉尖向下擴展,致多數葉片一半枯黃,濕度大時,密生較厚的灰色絨霉層,致葉片變褐或呈水漬狀腐爛。蒜苔灰霉病 是許多大、中城市蔬菜冷庫的毀滅性病害,蒜苔入庫後3~4個月即見發病。蒜苔腐爛並長出灰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
Botrytis squamosa Walker稱蔥鱗葡萄孢和Botrytis aclada Fresen=B.allii Munn稱蔥腐葡萄孢,均屬半知菌類真菌。兩種病菌同屬不同種。B.squamosa菌絲無色透明,有隔,分生孢子梗在寄主葉內伸出,直立,單生、叢生或散生,有的彎曲,孢梗下部多呈褐色,上部淡褐色,具隔膜1~10個,基部表面具疣點狀物,孢梗分隔處常有無色瘤狀突起,似分枝初始;孢梗長330~1150×11~20微米;分生孢子成熟後即脫落,梗頂生環折狀皺縮紋,分生孢子無色透明,卵形至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11.25~27.5×11.25~15.5微米。鏡檢時發現該菌成熟和未成熟孢子大小差異較大。B.allii分生孢子梗從寄主病組織伸出,分枝末端膨大;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6~16×4~8微米,孢子成熟脫落後,產孢短枝萎縮,在主軸上留有痕跡,主軸又生短分枝繼續產孢。小分生孢子直徑3微米。菌核生在病組織內或表面,直徑1—5毫米。兩菌生理特性基本相似。菌絲生長適溫17~22℃,生長溫限0~32℃,分生孢子萌發適溫 12—22℃。菌絲生長和分生孢子萌發適宜pH4~5,光線能刺激菌絲生長,光照與黑暗交替利於 B.allii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喜歡在高濕條件下或水滴中萌發。溫度升高產出菌核,27℃產生最多,並以此菌核越夏。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斷加重。病菌除為害蒜和蒜薹外,還可為害大蔥、洋蔥。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蒜灰霉病在田間主要靠病原菌的無性繁殖體,即病葉上的灰霉傳播蔓延。每次收蒜都會把病菌散落於土表,致新生葉染病。
蒜苔灰霉病主要在蒜苔收穫後,靠潛伏在植株上的菌絲體、菌核,在貯藏低溫條件下引起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從傷口或枯死部位侵入,進行多次重複再侵染,貯藏窖或貯藏庫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防止病菌蔓延。
(3)適時通風降濕,是防治該病的關鍵。通風量要據蒜長勢確定,外溫低,通風要小或延遲,嚴防掃地風。
(4)培育壯苗,多施有機肥,及時追肥、澆水、除草。
(5)露地蒜髮病初期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 1500~2000倍液、40%多菌靈硫磺膠懸劑800~1000倍液、50%滅病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
(6)棚室栽培蒜也可採用煙霧法或粉塵法,在發病始期開始施用特克多煙劑,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5%腐霉利(速克靈)煙劑或 45%百菌清煙劑,667平方米250克熏1夜,隔7~8天1次,也可於傍晚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或10%滅克粉塵劑,667平方米1kg,隔9天1次,視病情注意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交替使用。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7)防治蒜苔灰霉病貯藏溫度控制在0~12℃,濕度80%以下。及時通風排濕。必要時噴灑45%特克多懸浮劑3000倍液或65%抗霉靈(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為減少窖內濕度,最好選用 45%特克多煙霧劑,具體方法參見蒜灰霉病。
(8)用保鮮靈煙劑熏煙。在蒜薹入庫上架預冷時,在冷庫通道中,將煙劑均勻布點,以2000立方米的冷庫為例,布10~15個點,每個點放置 0.7~1kg,將其壘成塔形,然後點燃最上面的一塊,讓其自行冒煙(點燃時此煙劑不冒明火安全可靠),點畢、將冷庫關閉4~5小時後,開啟風機。同時根據貯藏要求,將蒜薹分別放入矽窗袋中,按常規進行貯藏、管理。若是處理大帳,也只需將煙劑放在大帳里(遠離塑膠帳),點燃後,輕輕拍打塑膠帳,使煙霧均勻分布於空間,其餘均按常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