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

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

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分為白點型、乾尖型和濕腐型。主要靠病原菌的無性繁殖體,即病葉上的灰霉病菌傳播蔓延。每次收韭菜都會把病菌散落於土表,致新生葉染病。

疾病名稱: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

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藥用植物韭菜灰霉病

基本概況

韭菜 學名Allium tuberosum Rottb.ex Spreng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種子和葉入藥。具健胃、提神、止han固澀、補腎助陽、固精等功效。分布在全國各地。

基本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分為白點型、乾尖型和濕腐型。白點型相干尖型初在葉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淺灰褐色小斑點,由葉尖向下發展,病斑梭形或橢圓形,可互相匯合成斑塊,致半葉全葉枯焦。濕腐型發生在濕度大時,枯葉表面密生灰至綠色絨毛狀霉,伴有霉味。濕腐型葉上不產生白點。乾尖型由割茬刀口處向下腐爛,初呈水浸狀,後變淡綠色,有褐色輪紋,病斑擴散後多呈半圓形或“V”字形,並可向下延伸2—3cm,呈黃褐色,表面生灰褐或灰綠色絨毛狀霉。大流行時或韭菜在貯運中,病葉出現濕腐型症狀,完全濕軟腐爛,其表面產生灰霉。

病因原理

Botrytis squamosa Walker稱蔥鱗葡萄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近透明,直徑變化大,中等的5μm,具隔,分枝基部不纜縮。分生孢子梗在寄主葉內伸出,在培養基上則由菌核上長出,密集或叢生,直立,衰老後梗漸消失;梗長208—1216×9.6—19.2(μm),淡灰色至暗褐色,具0—7個分隔,基部稍膨大,有時具瘤狀突起,分枝處正常或縊縮,分枝末端呈頭狀膨大,其上著生短而透明小梗及分生孢子,孢子脫落後,側枝幹縮,形成波狀皺摺,最後多從基部分隔處折倒或脫落,主枝上留下清楚的疤痕。分生孢子卵形至橢圓形,光滑,透明,淺灰至褐綠色,大小12.5—25×8.75—18.5(μm)。小型孢子少見。在PDA培養基上可形成大量黑褐色片狀或圓形至不整形菌核,大小1—9×0.5—5(mm)。此外有文獻記載Botrytis byssoidea Walker稱蔥細絲葡萄孢;B.cinerea Pers.稱灰葡萄孢也可以為害韭菜。

發病條件

主要靠病原菌的無性繁殖體,即病葉上的灰霉病菌傳播蔓延。每次收韭菜都會把病菌散落於土表,致新生葉染病。該菌生長溫限15—30℃;適合菌絲生長溫度15—21℃。溫度升高產出菌核,27℃產生最多,並以此菌核越夏。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後始見發病,由於韭菜棚生態條件適合發病,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斷加重。品種間對此病抗性差異明顯,“黃苗”較抗病,“漢中韭”則感病。蔥鱗葡萄孢除為害韭菜外,還可侵染大蔥、大蒜等。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黃苗竹桿青早發韭l號優豐1號中韭二號克霉1號791雪韭等。(2)清潔田園。韭菜收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防止病菌蔓延。(3)適時通風降濕,是防治該病的關鍵。通風量要據韭菜長勢確定,剛割過的韭菜或外溫低,通風要小或延遲,嚴防掃地風。(4)培育壯苗注意養茬。多施有機肥,及時追肥、澆水、除草,養好茬。(5)發病初期輪換噴淋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次收後蓋土前都要噴,必要時還可選用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及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效果好。此外棚室可選用煙霧法或粉塵法。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選用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