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街鎮

大營街鎮

大營街鎮,位於雲南省,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4萬多人。被譽為玉溪的“城外城”。 

基本信息

(圖)大營街鎮大營街鎮

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自然村、106個村民小組,面積132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多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該鎮鄉鎮企業依靠加工兩煙輔料迅速崛起,成為玉溪經濟發展的排頭兵。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8億多元,大營街居委會成為富甲一方的“雲南第一村”。距玉溪中心城區西南3000米的大營街,崛起了一座美麗的新城。白天,寬闊筆直的大道上車來人往,遊人如織,商旅雲集;晚上,華燈輝映著進出公園休閒遊樂的人們,大營街一派繁榮的景象,被譽為玉溪的“城外城”。 

簡介 

(圖)大營街鎮大營街鎮

20世紀80年代,大營街人最先轉變思路跳出“以農為主”的圈子,大膽興辦鄉鎮企業。在“無工不富”的理念支配下,大營街鎮“近水樓台”依託紅塔集團,發展與捲菸產業相配套的加工企業,在捲菸產業鏈上淘到了“第一桶金”,形成了獨成一體的城鎮工業經濟格局。生物藥業、電力器材、食品加工、建築建材、冶煉等行業也蓬勃興起,增強了大營街的經濟實力。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8億多元,為大營街邁向城市化鋪墊了基石。

隨著國家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鄉鎮企業從前一輪的高速發展轉入穩步持續發展時期。鎮黨委、鎮政府緊緊抓住玉溪市委、市政府把大營街鎮列為玉溪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點的有利時機,圍繞“經濟主體工業化、農業生產產業化、管理體制企業化、生活環境城市化、城鄉實現一體化”的思路,加大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對外形象,提高城鎮品位,繁榮城鎮經濟的工作力度。90年代中期開始,大營街鎮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大幹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成集工業、休閒、娛樂、旅遊、商住為一體,各種生產要素聚集的現代城鎮體系。先後修建了兩條高等級公路,從而使大營街鎮和市中心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形成以中心鎮區為核心,各行政村之間層層輻射、梯次分明,村級之間結構合理、規模適度、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城鎮網路。隨著許多配套項目的建成運行,有力推進了大營街鎮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截至2002年底,小城鎮區劃建設面積已達2.8平方千米,城鎮化率已達30%,街道總長度達13千米,人均居住面積50平方米,鎮區綠化面積達1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19平方米。特別是建成了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的4大區域,即以玉溪捲菸廠濾嘴棒分廠、玉溪水松紙廠等捲菸輔料加工為重點的工業區;以匯溪公園、玉泉湖、匯龍生態園、匯溪賓館、玉泉寺、映月潭溫泉等旅遊休閒景點為一體的休閒娛樂區;以大營街農民住宅、機關辦公、公益事業等為主體的住宅機關辦公區;以別墅和高級商住樓為主的會展商住產業園區。

農業

農業生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這一主題,立足鎮情,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2008年,全鎮大春糧食種植面積23796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4854畝,糧經比例為62:38;全鎮共移栽烤菸4494畝(其中田煙面積2228畝,地煙面積2266畝),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烤菸種植任務,中上等煙比例達92.10%,完成收購量69.8萬公斤,實現收購金額1080萬元;全年出欄肥豬6.5萬頭,家禽出欄43.1萬隻,禽蛋產量105萬公斤,畜牧業逐步向品種良種化、飼料標準化、生產和加工規模化方向發展。林業工作在抓好護林防火工作的前提下,順利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各項任務,確定宗地395宗,確權面積121968.7畝,共發放林權證126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3件工程,完成投資981.47萬元,有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預計總投資976萬元的合作水庫病壩除險加固工程,已完成大壩防滲漏牆澆灌及大壩內外坡整形、溢洪道修建、輸水涵洞及閘門新建三個標段工程。

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大營街鎮抓住機遇,堅定不移地走“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旅遊活鎮”的發展路子,使全鎮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作為主要經濟支柱的鄉鎮企業,多年來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推動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和培植地方財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該鎮先後被評為“玉溪市發展工業先進鄉鎮”,濾嘴棒廠、水松紙廠獲“雲南省百強優秀企業”稱號,濾嘴棒廠、水松紙廠、玉杯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被評為“玉溪市優強工業企業”,鎮內逐步形成了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企業。2008年,全鎮鄉鎮企業964個,從業人員28713人,實現營業收入80.2億元,比2007年增33.9%;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48.76億元,比2007年增21.16%;實現利稅總額4.92億元,比2007年增29.95%。

基礎設施

(圖)街道街道

大營街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鎮十個村(居)委會基本實現了五通(通路、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

道路

全鎮集鎮範圍內現有主幹道4條,其中匯溪路3.1公里,寬46米;杯湖路3.2公里,寬40米;玉洛路(大營街段)2.4公里,寬10米;郭井路3公里,寬9米。集鎮範圍內形成了以中心鎮為依託,杯湖、郭井、師旗、甸苴行政村為連線線,趙委、常里、赤馬中心為節點,共有道路8條,總計15公里,其路網合理,路面質量優良,全部屬於瀝青路、砼路面,路面硬化率為100%。

水利設施

大營街鎮現有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7座,小壩塘23座,總庫容681萬立方米,大營街鎮共建有小水窖1530口,可蓄水1.83萬立方米,解決2295畝耕地的生產用水;修建了過流量在1立方米每秒的三面光排灌溝渠14條,總長25.15公里;現有日處理能力1.2萬噸的自來水廠一個,解決了全鎮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飲用水和近一半的工業生產用水。另有一座目前處理能力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

沼氣

大營街鎮現有沼氣2856口,投入使用的沼氣2214口,沼氣示範村3個(祭龍處、白土村、長坡)。

集貿市場

為營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大營街鎮積極作好集貿市場基礎設施新建改建工作。安排專項補貼,積極引導集貿市場的設施改造。目前,全鎮的集貿市場布局合理,給、排水設施完善,垃圾收運秩序井然。活禽銷售市場設立了相對獨立的區域,污物、污水處置和消毒設施一應具全。通過市場秩序整頓,衛生保潔,經營戶規範經營,周邊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的貫徹落實,集貿市場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

村鎮建設

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的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通過不懈的努力,大營街鎮的布局日趨合理,城鎮的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的面貌不斷更新,城鎮的功能及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現已建成了以玉溪捲菸廠濾嘴棒分廠、玉溪水松紙廠等捲菸輔料加工生產項目為重點的生態工業區;以匯溪公園、玉泉湖、匯龍生態觀光示範園。

歷史文化

大營街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勤勞且富有智慧,除滿足了衣、食、住以外,也繼承和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為大營街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及為今天的大營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在1916年,經營食館業並酷愛滇劇的大營街人方鏞組織了20多個滇劇愛好者組成大營街鄉紳班,購置了各種行頭服飾及刀、槍、劍、戟器械。每年大演兩次,一次是正月20日龍泉寺的土主、龍王、城隍歸殿之期。23日在鑽天廟唱一天,25日又在大營街唱三天。演出的劇目規定為《太平倉》、《蘆花盪》等。另一次是9月25日,正逢秋收完畢,在大營街演出三天,規定演出的劇目為《征北海》、《斧劈老君堂》等。鄉紳班除了每年兩次的大演,平時在本地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演出,部分演員曾被邀請到州城、昆明、通海、峨山等地演出。

民國初期,大密羅彝族村就組織開展了民族民間文藝活動。表演老秧鼓、耍貓貓、大刀、大獅子、鏈甲、銅錘、勾鐮、騎馬棍等具有民族風格的節目。每年在“聖賢節”(農曆2月24日),“祭龍節”(農曆4月10日)進行表演。也應各村寨的邀請在逢年過節時進行表演。

解放後至80年代中期,大營街鎮的文藝活動異常活躍。1953年,由大營街鎮(現在的大營街居委會牽頭,工商會配合,在原大營街燈會的基礎上組建了“大營街業餘劇團”,吸收了一批青年男女演員,自編自演了一大批現代劇目和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1952年,大密羅組建了文藝宣傳隊,1958年,文藝宣傳隊擴大更名為大密羅躍進文工團。1978年、1979年梁江村、郭井相繼建立了業餘文藝隊。

名勝及文物

(圖)王家大院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座落在赤馬村委會廣衛村,建於1947年9月,現為赤馬村委會衛生所。王家大院占地460平方,座東向西,為一樓一底磚木建築。正大門為拱型門,由石塊砌成,大門上方刻有一人物在吹簫和一隻鳳,寓意為吹簫引鳳。大院以北有一側門,側門上方刻有雙鳳,象徵雙鳳朝陽。王家大院屬合院系住房,建築與四合院不同,王家大院只有三合院。前院三間,中間為大門,後院三間,中間為客廳,天井左右各有兩個花台。左邊的兩個花台刻有“八仙過海”浮雕,右邊的兩個刻有“玉堂春”浮雕。北面樓上樓下各有二間耳房,樓上樓下還各有二個躲間,樓上前躲間旁建有一個四方型陽台。大院南面是圍牆。前院後院各有兩棵花瓶樁,代表四季平安。樓上雕花走廊相連,屋檐花鳥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建築小巧精緻,系當地比較標準典型且有傳統價值的合院系住房。2005年被紅塔區人民政府批准列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黑龍潭

黑龍潭位於大營街西北方向四公里處,周圍山崗環繞,樹木蒼翠。水面面積約1500平方,中有小洲,建有戲台。整個景區由潭、觀象樓和得月亭組成。觀象樓建於1926年,得月亭建於1929年,建在原戲台舊址上。樓亭造型美觀、適宜遊人覽景憩息。樓上正前方一前一後高懸“觀象樓”和“挹翠樓”兩塊木匾,前匾楷書“觀象樓”三字為昆明名人陳榮昌先生所書,後匾行書“挹翠樓”三字為玉溪名人李鴻祥所書。兩塊匾字跡蒼勁,筆功深厚,一楷一行,布局得宜,神韻橫謚,耐人品味。原玉溪市(現為紅塔區)人民政府於1984年公布為鄉鎮級文物保護點。

龍吟寺

龍吟寺又名龍隱寺,位於大營街西北3公里郭井村後的龍隱山。始建於明代萬曆丙辰年(公元1616年),清道光28年(公元1848年)重建。龍吟寺座西向東,殿三進,由山門、大佛殿、觀音殿、雷神殿及左右廂房組成四合三天井院落,整座寺在一條中軸線上,隨山依次逐層增高,氣勢宏偉,寺內原大佛、觀音、雷神、四大金剛等像今已不存。相傳明代建文帝到雲南避難時,曾在此寺住過,因而龍吟寺又名龍隱寺,後更名龍吟寺。

民風民俗

(圖)米線文化節 米線文化節

米線節

米線節是紅塔區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始於清代並沿襲至今,原為新春迎神賽會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分村按約定的日程輪流迎“土主”,“土主”被迎到哪一個村,就是該村的節日,村里燈會要組織迎神,表演花燈、龍燈及舞獅等民間歌舞。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雞買肉、備酒、備米線,接女兒、女婿及其他親友過節。因節日必吃米線、必唱花燈,故又稱“米線節”或“燈節”。現在,迎送、祭祀“土主”的儀式已消失,但節日期間的菜餚、米線更加豐盛,有條件的村還會請專業表演團體來演出,其熱鬧程度甚至超過春節,已形成了“米線經濟”和“米線文化”。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大營街鎮的大密羅、龍潭兩個村委會以及甸苴村委會的部份村民小組均為彝族。由於經濟和人員分散等因素,三個村未過火把節,三個村的彝族青年就自發地到峨山縣和紅塔區的洛河、小石橋過火把節。近幾年來,匯溪公園組織了火把節,加之有眾多的漢族民眾參與,大營街鎮的火把節內容豐富,熱鬧非凡。

祭龍節

祭龍節,顧名思義就是彝族人民祈盼風調雨順所舉行的祭祀活動。祭龍節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祭龍時女性不得參加。新中國成立後,彝族民眾的祭龍節已消失。

跳樂

跳樂早期是彝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私定終身的一項集體活動。一般在農閒時進行,成員不固定,以村為單位,青年男女分別邀約比較好的朋友組成一群或多群,人數不等。舉辦之先,由男方一人於趕街時與外村的女青年交談並預約雙方聚會跳樂的日子。到期之日,女方青年為了不受家人的阻擋,多於頭天晚上密約集中,男方青年則必須到中途迎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