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柃

大果柃

大果柃生於海拔2200—3000米的林下或林緣灌叢中,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西藏。是灌木,高1—3.5米;幼枝無毛,具2棱,淡綠色,一年生枝灰褐色;頂芽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6—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密生細鋸齒,葉面黃綠色,有光澤,具金黃色腺點,背淡褐色,中脈在葉面凹陷,背面突起,側脈12—14對,和網脈在葉面凹陷,背面突起;葉柄長3—4毫米,無毛。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Eurya Thunb.
所屬科:Theaceae
中文名:大果柃
文獻來源:Eurya chuekiangensis Hu(1938);Kobuski(1939);H.T.Chang(1954);L.K.Ling(1966);圖鑑補編(1983),in clavi;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雲南樹木圖志(1991)*;橫斷山區維管植物(1993).

描述

灌木,高1—3.5米;幼枝無毛,具2棱,淡綠色,一年生枝灰褐色;頂芽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6—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密生細鋸齒,葉面黃綠色,有光澤,具金黃色腺點,背淡褐色,中脈在葉面凹陷,背面突起,側脈12—14對,和網脈在葉面凹陷,背面突起;葉柄長3—4毫米,無毛。花1—3朵腋生,花梗長2—3毫米,無毛;雄花:小苞片近圓形,長約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邊緣具睫毛;萼片革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3—4毫米,先端鈍或近圓形,外面被短柔毛或變無毛,邊緣具睫毛;花瓣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約4毫米,基部合生;雄蕊5,花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無毛;雌花小苞片和萼片與雄花同;花瓣長圓形,長2.5—3毫米;子房長卵形,3室,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3深裂。果長卵形,較大,長約13毫米,徑約6毫米,成熟後紫褐色。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9月。

分布及生境

貢山獨龍江流域;生於海拔2 200—3 000米的林下或林緣灌叢中。西藏察隅一帶也有分布。

茶科——柃木屬植物

柃木屬約13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及西南太平洋各島嶼。我國有81種,13變種,4變型,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個別種類可達秦嶺南坡,多數種類分布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