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是指農曆一月二日,祭財神,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歲時風俗。這一天漢族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基本信息

福安初二

簡介

大年初二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按照福安地區的漢族民俗慣例,基本上不去親朋好友家逛門,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報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許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這個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裡,雖不至於吃閉門羹,但是主人臉上卻少了過年應有的熱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這總會讓外地朋友感覺怪怪的(閩東六縣二市二區中僅有福安如此,全國其他地方更未聽說)。但這一種漢族民俗卻已存在四五百年了!“初二不逛門”的漢族民俗據說是從明朝末年傳下來的,還居然是和倭寇有關的!

傳說

漢族民間傳說,明朝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故有戚繼光抗倭等典故。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關人民過年,疏於防範之際,裡應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習俗本應該熱熱鬧鬧地過年,可家裡死了人要辦喪事,怎么辦呢?大家相約,第二天(初一)先把喪事擱在一邊,等過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辦喪事。於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舊按往常一樣,到親朋家逛門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閉門辦喪事,家中沒有喪事的也不出門,以免衝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屍體收斂,法事作畢,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並嚴格遵守下來了。部分文史資料中,只是簡單提出“福安的初二”是全國迄今為止唯一的日寇侵華民俗紀念日,對其表象只是限制“互不逛門”的描述,太過簡單,各位戰友及外地朋友仍是知之甚少。

習俗

其實,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親朋好友互不逛門外,還有一些習俗:一是各家各戶不燃放鞭炮;二是不點香火;三是不奏禮樂;四是商家關門歇業……等等此類,反正類似於古代“國喪”的一切禮儀,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體現。而且,歷經四百多年的演繹,在各類通書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買到各種版本的通書,大部分是外地風水、陰陽先生所著),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樣,雖然大年初二屬於好日子,“宜辦諸事”。但是福安人均視而不見地把大年初二列為一等一的忌日,“諸事不宜”,不僅喜事、大事均與此日無緣,而且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閉門不出。因此外地的朋友如果到福安的朋友家過年,一定會覺得十分詫異: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國各地一樣貼春聯、舞龍舞獅、張燈結彩、大放鞭炮、大宴親朋,但到了初二這一日,卻全城寂靜,宛若另一個世界(倘若是類似今年這樣的雨雪冷天,更為寂靜)。外地朋友一定會以為全城人的時間似乎停滯在初一晚上了,因為初二一大早起床,就沒有聽到往常的鞭炮聲,昨天的喧囂與熱鬧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家家戶戶都窩在家中看電視、打麻將,絕少出門,反正出了門,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各個寺廟觀庵因此熱鬧了許多,畢竟有人耐不住家中寂寞,到寺廟吃齋去了。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復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擺(福安人置辦壽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新款潮流的車群……(在福安,大年初二也稱為是死人過年)

福安縣誌

根據手頭上有限的文史資料,但且述來:《福安縣誌》(目前《福安縣誌》現存最早的版本〈萬曆二十五年版(公元1598年)居然藏於日本,竊以為是福安城關淪陷時被擄掠)中,《重築縣記》(明):“國初倭數入寇,民甚苦之,乃建衛,設巡司水寨……去年四月寇至,城遂破……”《福安縣誌》第二卷營繕志城池篇記載:“(福安)舊未有城,惟築土牆,立四門。本朝(明朝)正統十三年,累磚為城,增小西門,各有樓。嘉靖六年,重修,以石廂五門。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倭報急。城牆改造。未畢工而倭至。三十八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560年),城陷。未逾月,淫雨,城俱圮(音:pi,義:倒塌毀壞)。”這兩處史志明確記載了福安城關在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560年)被倭寇攻陷的史實。倭寇入城後,海盜本性使然,不僅掠奪財物,焚毀房屋,更是大肆殺戮、荼毒生靈,使福安城遭受了建縣(福安建縣於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以來的最大災難。據時任福安知縣的盧仲佃一篇祭文《倭後掩遺骸文》中記述:“予去歲被調,在途聞福安之報,泫然流涕。今身歷而面睹之矣。十月赴任,見荊棘滿城,灰燼遍市,二百載煙火輳集之區,一旦荒墟,心痛之,誓不與此賊共天地也。”讀此文不禁悵然如淚下:福安建縣三百年來,蒸蒸日上,日趨繁榮,卻不意映城防未固,被日寇所侵,幾毀於一旦。至於在嘉靖三十八年的倭禍中,福安城關死難的具體數目,在盧仲佃知縣的《倭後掩遺骸文》中也有記載:“遂至一邑老幼男婦,無辜不雪者幾三千人。嗚呼!胡爾輩之所遭如是耶?”祭文中稱道,死難者將近3000人!而此前福安城關共有人口多少呢?嘉靖三十八年的倭禍對福安的重創。

記載

據《福安縣誌》第三卷兵食志戶口篇記載:本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城關共有7410戶,25663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城關共有7100戶,25633人;而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即經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倭禍之後:城關共有6561戶,22184人。將正常的人口死亡、出生的基數相抵,前二者的人口數剛好比後者多了3000多!除了瘟疫、災害的影響,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發展都是呈上升趨勢的,從洪武至嘉靖三十八年的近200年間,福安風調雨順,沒有遇到大的瘟疫自然災害,人口應該是有增無減的,而近200年後,人口驟減3000,這只能是兵禍!只能是倭禍所為!這證明嘉靖三十八年倭禍中,被倭寇屠殺的福安城關人民的確切數據即為3000人。3000人,這是什麼概念?在全城僅有2萬5千人左右的縣城中,就有3000人死難!從總數超過十分之一,涉及戶數的應當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是怎樣的災禍!

重創

倭寇的入侵不僅在財物、肉體上對福安人民進行了破壞,更給福安人民精神上帶來了重創。據《重築縣城記》記載:“城圮民亦散矣……。城未修復,故家大族猶凜凜然不敢寧居。”遭此大難,又加城牆倒塌,幾無人敢在城中居住,此倭寇禍患大矣。直至此年“冬十一月,盧仲佃(時調任福安知縣)改調至,真能以子視其民,民亦戴之若父母。復遣人攜妻子入城居之”。當然,歷來耿直英勇的福安人民面對窮凶極惡的倭寇,不是一味的退縮忍讓,而是奮起反擊,將倭寇驅逐入海。《福安縣誌》第七集人物誌的記載對倭寇入侵和大肆殺戮以及福安人民英勇抗敵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旁證:

節錄

《福安縣誌》第七卷人物誌之士行篇,節錄一二:郭大科,字德漸,鹿斗人,庠生。博雅慷概,疏財樂賑,素有義舉。鄉族不平者鹹請之,愧服焉。已未(即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城,捐金募毒箭手,及城陷,抗賊被殺。
詹鎬字德武廩生。城陷,傑然不懾,賊入門縛字,奮拳捶罵,剮死。陳大位字鳴分,上杭人。倭亂,諧母出城,賊欲刃其母,位以身蔽,傷左臂,賊墮於壕,母得奔脫。《福安縣誌》第七卷人物誌之列女篇中除卻孝悌、貞節類外,多有倭寇入侵時自盡和被殺的列女事跡(這和南京大屠殺何等相似!)。這裡節錄其一二:趙氏汲頭人。生員陳時表妻,年二十七。倭入城,度不能脫,義不受污,攜二子赴火而死,賊去,灰燼中猶見其母子骸跡。楊宙娘二十八都人。阮承祖妻。倭入寇,男子上城守御,婦人收簪珥為逃計。宙娘獨袖剃刀一八,妯娌笑曰:“何收此物為?”宙娘曰:“此物必有用處。”及城陷,遂引刀自盡。劉錦娘蘇洋人。生員陳九思妻。李氏洋頭人。郭守元妻。郭理十妻某氏以上三婦,俱芳年。倭陷稱,被執,鹹抗罵,為賊所殺。郭氏東門人陳國祉妻。孀守無暇,倭中能義自潔,解帶自經於樹而死。

春節習俗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又有: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這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初二面,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今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面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話。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大年初二民俗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紀》。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上述財神中,范蠡、比干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漢族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有關財神的傳說。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漢族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裡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有那么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側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么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迎婿日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漢族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
大年初二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一大早,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娘家的事兒精心準備著。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方面一些應該注意的禮節,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眯眯地迎接閨女女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麵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麵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到了娘家見了爹娘之後,先給岳父岳母等老人們磕頭拜年;雖然這時候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然後,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領著,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係不錯的人家拜年。新人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過後,是一定要專程拜年的。春節當然是要在婆家過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婦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規矩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俗稱“磕頭”,至於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從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頓開始,老丈人家族的親戚會排著隊的請吃,上席,喝酒,還要給壓歲錢。拜一家,送一次禮,收一次小錢。長輩、親戚都要給新郎一些小錢。回來接著去拜新郎的本家、親戚,也是吃飯,送禮,收的小錢卻是給新娘的。小兩口新年往往收入頗豐。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後第一次回娘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於新媳婦出嫁。結婚第一年,小兩口一定要在初二回娘家。娘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這次回娘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賓。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既然是請的新女婿,新女婿當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須是同輩或者是小輩,長輩一般不能在場。席間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式,一般是先上些點心、糖果之類的六種小吃(也有上八種的,分為四乾四鮮),簡單吃點就正式上菜開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初二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還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為了不至於喝醉丟人現眼,女婿會帶個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說會道,而且酒量極好。在酒場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數由他們代喝了。當酒席進行到一半時才能端上整魚這道菜,可只要魚上了桌,就會有一個端著空盤子的人來到新姑爺面前為廚子討紅包。送了紅包後就輪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輩的年輕人“獻”酒了,這時新姑爺就可以根據獻酒的人隨時決定是否需要掏紅包,一般是只給與妻子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小孩就行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後,最後還要上糕點,這些糕點全是陪客帶來的,是專門做的花樣糕點。上的糕點也同樣需要新女婿先吃,每個陪客帶來的點心都要上一遍,來多少陪客,這糕點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點,就會有專人介紹這是哪家親戚帶來的,和女婿是什麼關係。新女婿如果各種糕點都嘗一個的話,估計肚子會撐圓了,所以他只是動一下筷子,夾一個放在自己的盤子裡,就算嘗過了。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過飯要陪老人聊聊天,聽聽岳父母的教誨,並且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然後再告辭回家。是誰套住了新女婿的車子,滿院子人哈哈大笑,這時新女婿才回過神來,原來“耍女婿”開始了。新女婿要發喜糖香菸,請求人們解套。這要很費些口舌來討價還價呢!客人、主人被逗得捧腹大笑,穿西裝打領帶的新女婿不敢怒也不敢言,還得賠著笑臉。如若不然,別人就會說這新女婿娃“不吃耍”(玩不起),讓人瞧不起,以後就是來丈人家,村里人都懶得理。所以,新女婿無論如何也不能落下這“不吃耍”的名聲。雖然現今“耍女婿”更多的是圖熱鬧,但在我們農村,如果新女婿沒人來耍,對主人家來說是很沒面子的事。耍的人越多,則說明主人家為人不錯,人品也好,主人家自然高興。新人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過後,以後過春節再回娘家,就沒有這么多規矩和講究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