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產能過剩

大學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指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相比出現過剩(即供大於求),因此大學產能過剩通常指經過擴招後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經過擴招後的大學教育,“質的飛躍”不明顯,倒是有了“量的爆發”,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

摘要

有媒體報導,教育部為解決高校生就業難,擬在應屆生中招收MBA,雖然教育部予以否認,但華東理工大學、復旦、交大等高校仍會招收應屆生。從“期貨”角度看,這絕對是“看跌”信號,意味已經頒出的MBA學位正在縮水,正如大學畢業證正在縮水。

熱點問題

2009年2月,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在《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中說:近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躍進”需要一個“整頓”期,到2007年,中國大學在校生已達2700萬,世界第一;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有365所,而美國只有253所。這種“繁榮”伴生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研究生泡沫化,學風浮誇和學術造假……他提出廢除自學考試、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讓成人教育回歸職業教育等十條意見。(見南方網2009年2月27日)中國大學的確需要一個調整期,或者叫大學的“壓錠”,減少大學的“產能”,是保就業的一個重要方法。

從巨觀上說,大學生就業難是“結構性過剩”,即大學“生產”的畢業生“供過於求”,這不是大學生調整求職心態、專業接軌職業、取消戶籍限制等微觀層面可以扭轉的。有人或許會說,中國整體而言教育水平還是落後,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還是很低的,所以應堅持“擴招”。且不提近年高教的“普及化”兌了多少水分,客觀現實是,正如幾年前郎鹹平就提出的,中國產業形態落後,跟美國無法比,一下子根本無法吸收如此多的大學生。

辯論

有些專家想當然地認為,高學歷可以“緩解”就業壓力。然而大學擴招目的就是,為了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拉動內需,“緩解”就業壓力。結果是原本中學生就業難,變成大學生就業難!用幾千萬的大學畢業生的青春詮釋了“刻舟求劍”這個成語。現在如果再擴招MBA、博士,乃至“聖鬥士”、“烈士”,無非就是“緩解”矛盾,或者說把矛盾的爆發往後拖而已,到時“聖鬥士”對自己的職業期望會進一步提高,更沒有足夠的崗位提供,所以這會讓問題更難解決!

“高攀學歷”不成,那么“低就”呢?《新華每日電訊》17日刊載《大學生如何從“精英”到“普通勞動者”》一文,稱大學生不要一畢業就想當白領,要從基層做起,當一線普通工人,只要“不挑不揀”就有工作崗位。首先大學生付出很大的教育成本,他們理所當然覺得自己有一份優於未受大學教育者的工作;其次,如果大學生去從事根本不需要大學教育就可以勝任的“普通工人”的職位,那是去搶了中專生,乃至農民工的工作機會。

解決方法

地方兩會期間,就有人建議設立了“學士後”來緩解就業壓力,遭到網友無情的揶揄:學士找不到工作,可以讀碩士;碩士再找不到,可以讀博士;博士再找不到,可以讀博士後;之後還可以讀“壯士”、“聖鬥士”……直到“烈士”,那時就沒有就業問題了。

既然就業難源於大學“產能過剩”,那就“壓錠”! 1990年代中國棉紡織行業曾出現過產能過剩,利潤下降情況,通過收縮產能,1997年起三年內淘汰1000萬錠棉紡錠,使整個行業獲得了健康發展的動力。如果大學“壓錠”,像劉先生建議的取消自學考試,砍掉博士點、在職研究生,甚至大學直接“減少招生”,不僅減輕今後的大學畢業生壓力,而且人力資源市場將形成供應緊張預期,是對現在大學生的“利好”。另一方面,近年大學盲目擴張,就是依靠擴大招生來填補資金缺口,如不及時踩剎車,一旦資金鍊斷裂,後果嚴重。大學教育,不是比人頭多,樓房大;大學需要減招,需要“壓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