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如何理解產能過剩,學者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產能過剩是一個總量概念。產能是現有生產能力、在建生產能力和擬建生產能力的總和,生產能力的總和大於消費能力的總和,即可稱之為產能過剩。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羅冰生以鋼鐵行業為例對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設備數量相加,就稱其為產能,因為鋼鐵行業是多工序連續作業的,而且還有多方面的配套,要各方面綜合條件具備,才能實現生產。另外,從全世界情況看,由於市場的變化,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時產能發揮85%左右就是正常狀態,就不能稱之為產能過剩。
第二種,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生產能力和可能的總供給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個變數,不容易準確測定。因此,認定產能過剩,需要在縱向對比產量增長過快、過猛的同時,還應同時指出在什麼範圍內、在多長的時間區間、相對於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第三種,產能過剩是一個結構性概念。同樣的產能,質量不同、檔次不同,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異。因此,要對行業產能進行結構細分,確定生產能力超額供給的領域和範圍。
適用範圍
傳統的產能過剩,一般針對“生產性產業”而言。由於生產能力是假定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企業以一定的固定 資本與勞動力的組合所形成的產出能力,而最低生產成本的供給與實際供給之間的差額,與產業固定資本投入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固定資本密集度越高,受產能過剩的威脅就越大。而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受產能過剩的影響就小得多,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認為固定資本投入較大的行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
有部門提出房地產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對此,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產能過剩是指以固定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投入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的最佳產出,超過了由市場需要決定的實際產量的狀況。農場、工廠、醫院、飯店、學校存的最佳產出問題,可以適用產能過剩的概念,但房地產屬於管理性產業。房地產企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而不是資本(固定資本)密集型企業,不存在產能過剩的概念,因為房地產企業的所有投入均屬於可變投入。例如,土地隨地價變動而形成不同的儲備量;資金的供給很大程度取決於房地產市場需求和信貸利率高低;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較高。
在理論上,房地產行業並不存在一段時間內有成本最低的最佳開發規模。因此,房地產企業出現的過剩不屬於產能過剩,而是市場供給過剩,表現為兩點:市場中的商品房供給超過實際購買能力的需求;在生產要素市場,土地供給超過社會對土地的有效需求。
標準
中國還沒有建立對產能過剩定性、定量的科學評價標準。歐美等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設備利用率作為產能是 否過剩的評價指標。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超過90%則認為產能不夠,有超設備能力發揮現象。若設備開工低於79%,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正是因為當前中國並沒有一個準確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所以不少研究者對產能過剩的提法提出質疑。有學者提出了合理的產能過剩概念,但什麼是合理的產能過剩標準,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
有學者提出,行業產能過剩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價格相對下滑;二是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三是行業供給超過了行業需求。也有人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所謂的三個標準與產能過剩有關係,但絕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產業利潤下降絕不是產能過剩這一個因素造成的,價格競爭、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水平上漲都會造成行業利潤下降,而且比產能過剩對利潤下降的影響來得更直接。導致行業整體效益下降有諸多因素,在產能過剩程度還沒有特別嚴重的情況下,產業利潤下降是市場經濟分配資源的結果。因此,產能過剩並不是構成企業效益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行業供給超過行業需求是企業適應競爭的需要,在市場增長率回落的時候,企業會進行產能儲備以應對市場可能再次出現的“井噴 ”。
中國鋼鐵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對判定行業嚴重過剩給出了六項指標:一是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銷售呈現停滯狀態;二是產銷率大幅下降,供求關係嚴重失衡;三是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長期處於成本線以下;四是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企業被迫舉債經營;五是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六是進口嚴重受阻,出口不計成本,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他認為,如果以上六項指標在相對較長時間同時存在,就說明產品已經出現嚴重過剩。與前一種判斷所不同的是,戚向東所指的是嚴重過剩時的狀況,因此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
表現
對微觀經濟的不利影響
一是一些行業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年中以來,由於產能過剩及需求增長的放慢,鋼鐵價格大幅下跌,與3月份的高點相比,至10月末鋼鐵價格跌幅超過了30%。與此同時,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效益明顯滑波,前10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個百分點;前10個月水泥和汽車行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纖製造、建材和通信設備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利潤均為負增長。二是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來,工業產品銷售率有5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現了連續3個月的下降。與此同時,企業庫存量明顯增加,1-9月份,39個工業行業中有16個行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鋼鐵、石油化工和化纖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 30%。三是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531.7億元,同比增長57.6%,其中鋼鐵、石油加工、化纖等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接近或超過1倍。1-10月累計,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22.37%,比上年同期擴大0.41個百分點。四是開工不足,資源閒置浪費。已經出現明顯過剩的行業如鐵合金、電石行業企業開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鋼鐵行業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總體來講,當前經濟運行開始出現“巨觀喜、微觀憂”的現象。
對巨觀經濟的不利影響
首先,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巨觀經濟的不確定性。9月份以來,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出現近三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增長均在加速回落,主要原因是各種工業產能的集中釋放,使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加劇。通貨緊縮壓力在逐漸加大。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都會給巨觀經濟持續增長造成較大的不確定性。其次,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成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三是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
原因
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
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2002-2005年的連續四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於9%到13%之間,前者比後者快1倍左右。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於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後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於需求能力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的弱化(政府放鬆對行業準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到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並不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即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是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經濟成長方式不合理
首先,表現在地方政府干預投資和經濟成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如果經濟成長過度依賴於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么,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避免。
其次,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上。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其三,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仍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的滯後使得許多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往往是產業競爭過度。即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結果必然是行業投資增長過度問題難以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
最後,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結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應”也使一些行業投資增長不斷強化。如房地產業、鋼鐵、汽車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會資金加倍地向這些部門流入,最終使這些行業產能過度擴張。其中一種情況是,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的結合,使一些社會公共產品供應不足,導致要素價格扭曲,如由於壟斷因素的影響,鐵路運輸發展滯後,導致運力缺口較大,結果是:儘管煤炭供應快速增長,但因運力不足,煤價暴漲,並形成 “暴利”,而“暴利”會進一步誘導各地加大對煤炭行業的投資。
11個行業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行業鋼鐵生產能力已經大於市場需求1.2億噸,但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
電解鋁電解鋁行業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閒置能力260萬噸,企業虧損面超過六成。
汽車“十一五”期末,中國汽車產能可達2000萬輛,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以上,目前,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
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
合金現有生產能力2,213萬噸,企業開工率僅為40%左右。
焦炭截至2005年底,中國煉焦產能近三億噸,能力過剩大約24%,還有在建和擬建能力各3000萬噸,過剩問題仍將持續2-3年。
電石現有生產能力1,600萬噸,有一半能力閒置。
銅冶煉建設總能力205萬噸,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的能力,國內自給銅礦能力只能滿足冶煉需要的三分之一左右。
潛在產能過剩
行業水泥2005年國內水泥市場需求不到10億噸,而水泥生產能力已達13億噸,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35.9%,虧損額達48.9億元。
電力到去年年底,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5億千瓦以上,在建的淨規模,還包括一部分擬建的,還有3億千瓦以上,全部建完中國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將超過8億千瓦,如果全部建成,可能將出現供電過剩。
煤炭2006年煤炭供應能力在22億噸左右,其中國有煤礦供應能力約為14.5億噸,鄉鎮煤礦約7.5億噸,供應略大於需求。
紡織聚酯產能從2000年的49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800萬噸,紡織能力從2000年3400萬錠,增加到2005年的7500萬錠,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資源約束也日益凸顯。
解決措施
2013年3月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就“經濟社會發展與巨觀調控”的相關問題做出回答。對於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這是一條途徑。第二,通過兼併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第三,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後的產能。第四,我們鼓勵我們的企業到海外去發展,轉移一批產能。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多措並舉,我們將努力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職工的權益,使得我們經濟發展能夠進一步走上持續、健康的軌道。
方案
產能利用率的計算方法產能利用率的計算方法大體分為兩套體系,一是自下而上的調查統計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巨觀計量方法。
自下而上的體系是採用調查統計方法,即在細分行業內設定幾家樣本企業,定時調查其產出與產能,然後以樣本企業在行業內占比推算整個行業的產出與產能,就可以計算出這一細分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對於上一級行業,方法類似。
自下而上的調查統計方法得到的產能利用率客觀可靠,能夠真實衡量產能利用情況。但這種方法對人、財、物、時間要求較高,多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所採用。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多由政府部門主導進行,發布產能利用率數據。
自上而下的巨觀計量方法,包括峰值法、產出缺口法、企業投資決策模型最佳化法、資本存量法等等,多為學術研究人員所用。這些方法只需要對巨觀計量模型熟悉,有巨觀產出、投資數據等即可。從具體數值來看,各種方法估算的產能利用率並不相同,但從波動趨勢來看並沒有太大區別。
如何使用產能利用率?
我們選取資本存量方法計算得到了中國1952-2012年的年度產能利用率(圖2)。與市場認可的IMF估算的產能利用率數據相比,我們估算的產能利用率走勢,除1995-1999這段時間有所不同之外,其他基本一致;在具體數值方面,2003年以來差別也不大。
IMF在2012年7月份公布產能利用率時,市場很是震驚,因為以美國79%-82%的“合意”產能利用率為參照,中國產能肯定是超級過剩。但這種比較在邏輯上很有問題。
一方面,美國產能利用率是採用自下而上的調查統計方法所得,而IMF及我們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巨觀計量方法推導的,兩種不同方法體系計算的產能利用率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美國79%-82%的產能利用率“合意”區間,是根據美國經濟運行總結出來的美國經驗,而不是普適規律,並不能以之為標準分析其他國家的情況。每個國家的產能利用率,應當根據本國所處發展階段以及本國經濟運行實際,總結出“合意”區間,然後才能根據產能利用情況與“合意”區間的比較,判斷產能
過剩情況。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
中國這一次產能過剩,根源在於消費升級。基於聯合國的劃分標準,我們認為,恩格爾係數在50%以上時為生存型消費,消費內容主要為食品、衣著等必需品;恩格爾系在35%-50%之間時為發展型消費,消費內容主要為家電、汽車、住房等大件耐用品;恩格爾係數在35%以下是為享受型消費,消費內容主要為醫療、文化、娛樂等服務。
2001-2012年,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從40%左右下降至36.2%,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從50%左右下降至40%左右。可以看到,中國居民消費處於發展型消費階段,這帶動了汽車、房地產以及中上游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也必須看到,中國居民恩格爾係數將會繼續下降,到2020年,將下降至30%左右。這意味著家電、汽車、房地產的消費需求擴張必然放緩,相應重化工業的下游需求也將收縮。因此,這一次的產能過剩是一種長期性過剩。其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將深遠而持久。在整個去產能階段,經濟增速將會明顯下行。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也要根據過剩的類型來對症下藥。對於暫時性過剩,應該從需求端入手,進行財政或貨幣擴張,推動需求回升即可。而對於長期性過剩,則應該從供給端入手,主動收縮產能。
因此,化解產能過剩,就應該從供給端入手。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把過剩產能轉移到較低發展階段過的國家,如越南、高棉、非洲等地區;另一方面,設定資源、能源、環保標準,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同時,通過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產能的整體質量。
但由於占30%左右的農村居民消費在未來一段時間仍處於發展型消費階段,並且農村居民數量較大,因此需求端的措施也不容忽視。比如,通過推動農村居民的城鎮化,以及規範農村消費市場,釋放其汽車、住房、家電等傳統需求,緩解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
示例
2014年3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主題為“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的提案辦理協商會。在已審查完的提案里,有47個是和產能過剩有關。還有部分提案尚未審查,預計和產能相關的提案將超過50個。中國工業產業產能過剩情況比較嚴重,有22個產能相對過剩,產業產能過剩率達80%以上,尤其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截至2012年底,這幾個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嚴重低於國際通用水平。
影響
中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如果產能過剩的情況延續下去,會影響資本市場。股市還會跌,鋼鐵股還要跌,鋼鐵股市盈率已經是負的。再持續下去,資本市場會倒霉,銀行貸款給這些企業,會跟著倒霉。中國整個金融體系會倒霉。所以要儘快採取行動。不然等金融穩定受到影響,感冒變成肺炎就麻煩了。
原因
地方政府干預推動盲目投資
香港利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良: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干預,地方政府推動下的盲目投資。企業的投資衝動和地方政府的政績衝動,使得部分領域投資行為不理性。不少地方熱衷於拿土地和稅收優惠吸引投資,出現布局重複、規劃趨同現象,使得中短期潛在產能過剩風險愈發突出。
招商引資過熱業績考核錯位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董事李讜:剛才委員提到考核體系,在削減GDP考核體系的同時,對基層幹部考核也要降低對招商引資業績的要求,增加轉型指標。我們經常要下到各省找項目,就發現各省的招商引資熱情非常高。(我們)每天都被地方的官員包圍著,甚至是市長、副市長都跟著你,有那么多資可招嗎?我覺得這是一種錯位。
建議
讓河北玻璃廠做好環保
福耀玻璃工業集團執行董事曹德旺:現在化解產能過剩一個動機是治理環境。玻璃的主要成本是燃料,河北的玻璃,用煤焦氣煉,他們不僅偷稅,也不上環保設施,一噸可以賣1200,我們成本就要1400。中國的玻璃市場就是被這些人乾倒的。標準,考核不統一,我們吃虧。我建議要進一步調查河北那些玻璃廠,讓他們把環保做上去,脫硫除塵搞起來。否則我是不敢恭維。
評論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大家的意見很好,我們會在下一步工作中付諸實踐。這是我們的表態。中國產能過剩的矛盾跟市場周期沒有太大關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三中全會提出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財政部將認真研究,根據提案整理,按照三中全會意見,力求通過財稅政策,倒逼企業化解過剩產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錢冠林:去年環保部對一批企業處罰,有人算下來,平均每一家企業罰款只有6萬塊,所以企業具有強烈的偷排衝動。淘汰落後產能,根本起不到作用,還起到保護作用。我們的法律標準要使企業承擔全部的環境責任,並且實施嚴格的監管。
中組部部務委員鄧聲明:從中央組織部來說,2013年出台檔案,改進地方政府領導班子的考核。核心就是不再用GDP論英雄。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指標的考核權重。對違背科學發展的幹部要進行責任追究,給科學發展的幹部鬆綁,給違規的幹部上緊箍咒。下一步的任務,具體在幹部的教育培訓中,樹立科學發展觀。選拔幹部時,堅持可落實好考核。對違規的領導約談、調整。出台一個政策,對“三派幹部”實現終身責任制度。
工信部前部長李毅中:產能過剩是普遍現象。所以不要掩飾、打埋伏,要承認現實,解決問題。發改委和工信部的斷然措施我是贊成的,類似鋼鐵、水泥、電解鋁,能不能最近幾年凡是擴張產能的一概不批,下點狠心。
九大產能過剩行業發展現狀
由於地方GDP主義的驅動,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立本研究小組稱,產能過剩成中國經濟“核威脅”。而近期房地產投資減速更讓這個“核威脅”明顯可見。無論是屬於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製造,還是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矽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1、鋼鐵業。目前,中國鋼鐵業雖然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國內企業的增產意願仍然旺盛。據中聯鋼網統計,2014年,中國將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雖然與2013年新增加的7000萬噸相比減少了約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據悉,鋼鐵製造行業產能過剩已持續好幾年,在2007年前,粗鋼產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後產能利用率整體下了一個台階,再也沒有回到80%,即長期產能過剩的體現。
2、煤炭業。從2010年開始,我國煤炭行業的經營困境一直未得到緩解。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煤炭行業虧損面已高達80%左右。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煤炭企業,有8家煤炭企業淨利潤虧損,有14家煤炭企業淨利潤同比下降。其中,煤氣化預計上半年虧損3億~3.3億元;神火股份預計上半年虧損3.4億~3.7億元;而國投新集更是預計上半年虧損6.5億元,同比下降594.50%。而對於虧損的原因,多家煤炭企業都提到,是由於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煤炭價格不斷不跌造成的。2002年,中國原煤產量僅為15億噸。2011年時,中國原煤產量達到35億噸;2013年10月21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表示,“十一五”以來的7年間,全國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萬億元,累計新增煤炭產能約20多億噸;截至2012年底,全國現有煤礦總產能約39.6億噸,產能建設超前3億噸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國政府認定的五大嚴重產能過剩行業之一。中國全境已有290條平板玻璃生產線,2014年預計還將新增42條。由於中國房地產行情萎靡不振,當前平板玻璃行業庫存正快速膨脹。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開始通過出口來謀求生機。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4月,我國共出口平板玻璃17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1.4%,出口額增至了1.32億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為東南亞國家,隔熱性能優良的高性能建築玻璃似乎實現了出口增加。
4、水泥。我國水泥行業早在2003年就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當時立窯等落後產能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8%,新型乾法水泥產量占22%,主要任務是淘汰落後的立窯產能過剩。到2012年,新型乾法水泥產量占水泥總產量已達90%,在房地產業和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推動下,眾多行業紛紛湧入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不斷積聚。從2013年年初開始,中國在建和擬建的生產線還有220條,熟料產能是2.8億噸,折合水泥產能是4.5億噸。如果這些生產線全部建成,水泥產能大概要達到35億噸,而“十二五”規劃中確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約是22億噸。如果在建、擬建線項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產量比例測算,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降低為62.9%。
5、電解鋁。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實際生產電解鋁2194萬噸,過剩率超過30%,產能過剩甚至超過了鋼鐵行業。目前,我國鋁價已經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噸左右,但當時電價僅0.1元多,人工成本和勞務材料等也大大低於當前,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電解鋁企業賬面幾乎很難贏利。中國鋁業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報顯示,該公司當季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虧損21.57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11.81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電解鋁主要產品的價格下滑。據高盛測算,以現金成本計算,中國約有50%(合1100萬~1200萬噸)鋁產能處在虧損狀態,相當於全球總供應的25%左右。只有實際減產規模能夠達到100萬噸,鋁價的中期前景才會轉好。
6、船舶。《2013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產業洞察》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這“世界第一”的背後,中國有過半船舶企業卻是接近“零”接單。截至2013年三季度的1168萬修正總噸接單量都集中在中國69家船舶企業中,其他80多家企業則均未斬獲,有些甚至已經處於停工狀態,且訂單主要集中在大型船舶企業手中,中小船舶企業獲得的訂單少之又少,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而即使大型船企,也避免不了虧損的結局。2001~2006年,中國造船產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6年,中國造船業接單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來歷史性一刻,造船訂單與世界造船霸主韓國只有0.3%之差。
7、光伏。2013年,預計,除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外,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產能過剩,如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達95%。據悉,2010年,全球前五位的太陽能組建供應商來自中國的企業就占到了4位。
8、風電。風電設備產能利用低於60%。與光伏產業類似,風電設備同樣經歷著“過山車”。前幾年,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眾多企業一窩蜂地進入風電製造行業,從2011年開始,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年均增長率開始出現負增長,突然的“剎車”使國內風電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於閒置狀態。業內人士稱,現在風電行業是全面虧損,做得越多,虧得越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整個產業都會崩潰。而盲目的跟風令企業無暇東顧,耽誤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時間與投入。以海上風電為例,跟國外的海上風電相比,我國在海上風機的製造方面缺乏核心技術。目前,我國有15家風電設備製造商在做5~6兆瓦風機的研發工作,其中有5、6家已經生產出樣機,並實現裝機,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研發階段。在這些企業中,真正用自主技術來進行研發的企業並不多,大部分企業還是依賴國外的技術。這也是其他產能過剩產業的通病。
9、石化產業。目前,國內石化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普遍,傳統產業和部分新興產業情況嚴重,“十二五”後兩年產能過剩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稱,除少量的有機產品和專用化學品外,從無機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橡膠製品到煉油以及大部分有機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初步估算,產能過剩行業銷售收入合計占全國石化、化工行業總銷售收入的60%以上。而在2008年以前,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業產能過剩。而目前,各行業仍有大量在建產能,預計2014、2013年將陸續投產。石化聯合會預測,煉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純鹼、電石等行業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產能過剩更加嚴重;氟化氫行業產能利用率達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產能仍處於極度過剩狀態;PTA、甲醇、燒鹼產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產能過剩仍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