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社會上的學士後是指大學本科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不必簽署正式勞動契約,只發生活費,企業免交養老保險”,本質就是“零薪就業”。 該觀點的提出,引發了熱議,稱該方法是飲鴆止渴,不僅不能緩解就業壓力,反倒可能讓壓力更大。
教育界的學士後是指北大青鳥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推出的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教育產品。北大青鳥學士後本部校區是北大青鳥學士後教育的授權培訓中心,該中心位於中關村南大街48號九龍商務中心C-B座4層 ,緊鄰中央民族大學,周圍名校名企匯聚,坐享“矽谷”之地利。
學士後JAVA
Java語言階段:深入JavaCollectionsFramework
熟練套用數據結構與算法建立問題解決模型,熟練運用Java面向對象特性實現業務功能,熟練使用常用設計模型完成系統設計。
JavaWeb階段:強調學習基於Java技術的代碼級性能與安全最佳化技術
能夠熟練設計和製作前端頁面,能夠使用Jsp+Servlet+JavaBean完成Linux環境下的Web套用開發。
Java框架階段:強調對各類框架技術原理的理解和使用,鼓勵完成自定義框架
熟練使用各類JavaEE框架技術實現各行業企業級套用。
學士後.NET
C#語言階段:[突出課程]C#高級特性
熟練套用數據結構和算法建立問題解決模型,
能夠熟練使用常用設計模式完成系統設計並實現各類Windows桌面套用。
Windows套用階段:強調軟體分層設計思想及套用可熟練使用和配置SQLServer資料庫,能夠熟練開發並實現各類Windows桌面應用程式,並能夠開發網路通信程式。
ASP.NET階段:強調學習基於.NET技術的代碼級性能與安全最佳化技術
可熟練設計和製作前端頁面,能夠熟練使用ASP.NET+Ajax+jQuery技術實現基於MVC架構的Web2.0套用,能夠熟練使用SharePoint開發出工作流套用系統。
培養目標
Java方向
精通JavaEE平台開發的軟體工程師,能夠勝任各種行業的企業級軟體開發工作。
.NET方向
精通.NET平台開發的軟體工程師,能夠勝任各種行業的企業級軟體開發工作。
提議簡介
“博士後是到了企業接著搞科研,碩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這種模式提高自身素質、緩解就業壓力。”北京市政協委員孫狄提交了《關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方案的建議》, 為畢業生和企業解決就業、招聘難題。據統計,2013年有69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需安排就業,加上歷年沒有就業的人員,超過7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在提案中,孫狄建議借用“博士後”模式,在企業中建立“學士後”、“碩士後”制度,為畢業生設立兩年的見習期。“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見習期以2年為上限。此階段內畢業生與企業簽訂見習契約,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因此也不必簽署正式勞動契約。”孫狄建議,畢業生見習階段的生活費由企業發放,企業免交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但需按實際發放的見習費繳納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見習期間允許畢業生輪換企業。“這樣不僅能調動用人單位的積極性,提供了更多選人機會,也使畢業生在剛踏入社會時有個過渡適應期,同時能為社會緩解當前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孫狄建議市、區各級政府考慮為接納“學士後”、“碩士後”的企業給予適當經濟補貼,以示鼓勵。
社會背景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昔日諸多家長及莘莘學子的心愿,如今只是一個飄渺的夢。洗馬桶、修腳、搓背、保姆,人們印象中都是鄉下人幹的活,如今也成了大學生找工作競爭的目標。而考研究生同樣使眾多的學生面臨很大的壓力。就業市場就是如此嚴峻,山溝溝里開出的條件都是要求研究生,研究生的日子同樣不好過。與其再延長讀書、實習時間,不如教會學生面對現實。不要挑三揀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賣個豬肉、青菜對於活躍市場經濟,提高農貿市場整體經營水平也有著一定的意義。讀了十幾年的書,即使沒文化,知識還是有的,未必做不出成績。
反方觀點
就業難,現在是個社會性問題,除了經濟危機的原因,盲目擴招,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才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多幹些解決就業的實事,不要動不動就在學生身上下功夫。狄委員的建議本質上不過是延緩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方法,而非著眼於人才培養。學生專業水平的標準早已非常成熟,即學士、碩士、博士,在博士之後欲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還可以進入科研機構設立的博士後工作站。顯然,博士後者,是為進一步提高專業研究水平而設立。而“學士後”之類,著眼點顯然不是專業水平—一般大學生畢業後要提高專業水平,完全可以考碩、考博,何需“學士後”、“碩士後”。
其實,孫委員對“學士後”、“碩士後”說得非常明白,“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不必簽署正式勞動契約,只發生活費,企業免交養老保險”,其實就是“零薪就業”。這種“學士後”、“碩士後”制度的實行,不僅無助於緩解就業壓力,反倒可能讓就業壓力更加大,試想,如果企業能在兩年內白用那么多“學士後”,還會正式招收員工嗎?他們至少會想方設法少招員工,多用“學士後”,並以此來減輕成本,而就眼下看,“學士後”們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13年將有69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需安排就業,加上歷年沒有就業的人員,超過7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
要讓大學生都找到工作,還得踏踏實實發展中小企業,讓更多企業走出困境,以期產生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改變過去簡單加工的出口產業導向,讓企業產生更多技術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還應放開金融、電力等壟斷性行業的服務性崗位,以擴大大學生就業途徑。只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產生出來,強大起來,才會產生更多崗位,而那種對學生就業玩“拖”字戰術的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畢業生終將還是一個沒有歸宿的“漂泊者”
畢業生權利保障缺失。畢業生見習階段的生活費由企業發放,企業免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但需按實際發放的見習費繳納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這是“零工資”的一個翻版。到企業見習,勞動保障這一塊缺了腿,畢業生與家長都無法安心。而且實際操作中,如果企業連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都不繳,畢業生的權利沒有勞動契約予以保障,又如何受法律庇護,拿法律維權?
見習企業角色很尷尬。畢業生來上班,卻沒有勞動關係;要分配一定勞動量和勞動強度的崗位,卻說走人就走人;不給事做卻又要負擔生活費等。企業接收見習生由市場機制變成了義務機制,看似暫時緩解了就業壓力,卻違背了市場與效率的原則,不僅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而且讓企業無所適從,影響企業用人上的唯才是用、因崗設人和各就各位。
雖然建議規定見習期間允許畢業生輪換企業,但沒有固定工作,不簽訂勞動契約,畢業生終將還是一個沒有歸宿的“漂泊者”,繼續深造和事業發展都籠罩上一層陰影,對其心理影響並不比失業好多少。“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苦熬兩年遭受“凌遲”,不如不做“學士後”、“碩士後”,拚命“找飯碗”或逼著自主創業“造飯碗”來得痛快。
“學士後”們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同時,也變得敏感甚至自卑
“精力和‘經’力都不充沛,還面臨著父母家人的期望和心理壓力,有時候,會覺得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學生一語道出表面輕鬆的“學士後生活”背後隱藏的辛酸。“學士後”粗略算了算,發現每人一年的考研成本至少一萬多元,“要是再考不上,真對不起父母這些血汗錢。”
學士後入學要求
招生對象,必須同時滿足如下條件:
1、年滿21周歲(含)以上
2、已經或即將獲得大學學歷
金融危機後誕生的求職新詞
畢業容易求職難。這些年,不少關於求職的新詞紛紛湧現。反映社會變遷的同時,也從中可以管窺學生們的生存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