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湘贛邊境,北與平江接壤,東與江西銅鼓相鄰,南界張坊鎮,西連達滸鎮,聞名遐邇的瀏陽河發源於此,璀璨的湘東明珠大圍山鑲嵌其中。據清嘉慶《一統志》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又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為平、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是一個凝聚燦爛歷史文化的邊陲古鎮。古稱上東鎮,素有“小上海”、“瀏東重鎮”之稱。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大圍山鎮轄區東連江西銅古,南界張坊,西鄰達滸,北抵平江。大圍山鎮總面積410平方公里,共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80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境內山地、

大圍山鎮瀏陽河
陵、盆地交錯,形成多類地貌。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瀏陽最高峰。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8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利於各類作物生長。大圍山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後,成為旅遊觀光勝地,被譽為“湘東明珠”。
下轄村有:花門村、灌源村、楊家坪村、下泥塢村陳谷村楚東村都佳村、永幸村、歐家槽村、趙灣村田心橋村、筧坑村、中嶽村、長鰲江村、祥元村、上泥塢村青蘭村、三元橋村、下毛田村、探花村、金民村、同幸村魯家灣村、長田村、越級村、中塅村、漿坑村、金鐘橋村石坳村
大圍山鎮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又是林業重點鄉鎮之一。現有耕地面積22936畝,山林面積48.8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0.8萬畝,山林覆蓋率達82.79%,境內木材蓄積量為158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為1627萬支。大圍山鎮形成了以造紙、竹木加工、化工、水力發電、豆製品加工、旅遊、建材為主的鄉鎮工業,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其中年產值過1000萬企業2家,過500萬元企業7家,過200萬元企業14家。主要構成為造紙企業4家,較大規模的竹木加工企業近10家,化工企業5家,豆製品加工企業6家,小水電企業20家,旅遊企業2家,建材企業3家。2005年大圍山鎮實現GDP1.37億元,完成企業總產值2.75億元。大圍山鎮農業形成了以烤菸、水果、蜂蜜、黑山羊、豆腐、竹木、藥材為支柱的優勢產業,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782萬元,發展烤菸4339畝,發展水果1.2萬畝,養蜂1.5萬箱。轄區內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境內山環水繞,古蹟眾多,景點密集,極具開發價值,主要有以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萬畝桃林,瀏陽河之源為主的自然風光帶;以秋收起義上坪會議舊址,秋收起義東門戰役主要陣地,湖南省蘇維埃政府駐地錦綬堂,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黨代會舊址楚東山大屋,共青團湘鄂贛特區第一次團代會舊址楓林大屋為主的紅色旅遊帶;以客家文化村、白沙、大圍山古鎮風貌為主的人文景觀帶

農業發展

大圍山鎮位於瀏陽東部,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麓,鎮黨委政府依託大圍山的自然優勢,按照“政府引導,協會

大圍山鎮農業生產
組織,典型帶動,以獎代補”的方式,做大做強水果產業。2005年大圍山鎮水果掛果面積7520畝,總產5520噸,總產值985萬元,僅此一項,折合大圍山鎮人均收入600元,種植果樹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新門路。
大圍山鎮現有水果面積10400畝,其中桃樹面積5195畝,梨樹面積2693畝,柑桔面積1109畝,李樹面積718畝,其它果樹685畝。在楚東、中嶽、中塅、都佳等四個村的果樹面積達9349.6畝,占大圍山鎮水果面積的89.9%,成為大圍山鎮的水果基地。目前大圍山鎮從事水果種植的農戶623戶,其中水果面積10畝以上的大戶275戶, 50畝以上的大戶有15戶;100畝以上的大戶有8戶,以桃、梨、李為特色的果園9個,形成了大圍山水果產業的特色。
農技站水果協會農科教中心開展“科技入戶工程”活動,深入村組提供技術服務。一是引進新品種,全年共調進新品種果苗2萬株,淘汰劣質品種8000多株,最佳化了水果品種結構。二是加強培訓,先後聘請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張映蘭教授和湖南農大劉昆玉教授、農業局水果專家對大圍山鎮果農進行相關技術培訓。據統計,2008年共下村組培訓62場次,培訓果農700多人次,創辦《果農之友》會刊12期,印發技術資料7200份。三是推廣新技術,進行水果套袋技術示範推廣,大圍山鎮共套袋水果15萬個,為水果大戶安裝50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成效明顯。四是解決技術難題,為解決桃矮縮病問題,多次邀請省市專家前來就診,在農業局的支持下,對已發病的樹和苗進行燒毀處理,對未發生病的樹和苗進行藥物預防,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為了增強水果產業市場份額,成立了大圍山水果協會和水果專業合作社,對水果產業實施“五個一”的服務,即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優質服務。鎮政府出資2萬元註冊了“湘東明珠”(乾果)和“楚東山”(水果)兩個品牌,並以“楚東山”為基礎向農業部申請了無公害水果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打造大圍山無公害水果品牌。同時通過多途徑推介大圍山水果,首先是連續兩次成功舉辦了“湖南瀏陽大圍山桃花節”,通過“知青故鄉行”、詠桃花詩詞筆會、鮮桃現場簽約、客家山歌對唱等主題活動的舉辦,挖掘了桃文化內涵,並為大圍山鎮水果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其次是通過省市電視台、《長沙晚報》、《瀏陽日報》等媒體報導大圍山水果,同時引導果農開展農家樂服務,促進水果產業與旅遊農業的有機結合,增加農民致富的門路。

悠久歷史

大圍山鎮政府所在地為東門鎮,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曾在這裡進行激烈的戰鬥。大圍山鎮總面積253.

大圍山鎮秋收起義
78平方公里,共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總戶數5727戶,總人口18215人。境內山地、丘陵、盆地交錯分布,形成多類地貌。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4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

大圍山鎮東距瀏陽城63公里,距省會長沙126公里,與外界溝通古以水路運輸為主,一年四季,烏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東門碼頭十分熱鬧。大圍山又名首裨山,位於湘贛交接處,西鄰官渡區;東鄰江西銅鼓,南接江西萬載,北靠平江,“崗巒圍一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總面積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嶺海拔1607.8米。峰間地勢平緩寬闊,形成一個縱橫約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詩稱大圍“山根東走盤吳尾,水勢西流灌楚頭。”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將大圍山列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鎪琢,離合成奇。群峰獻秀,古人曾讚美它為“南衡七二峰巒外,別樣岩蟯足勝游。”今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山頂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個,總面積4公頃,又有“白沙湖”之稱。秋天,湖畔蘆花似雪飄飛,有“西峰雪影”之美譽。小平原東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遺蹟,相傳火燒紅蓮寺的故事來源於此。西南為船底窩,洞口有石如門立;其北為西嶺龍鬚漕,龍潭瀑布、楓林瀑布、峽口瀑布等多瀑相連,飛珠濺玉,聲響數里;沿船底窩溪流直下,行半小時,道旁有“夫妻松”,兩株高聳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為馬尾松,粗獷勁拔;一為黃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尋味。元代大文學家、史學家歐陽玄對此讚不絕口。

自古以來,勤勞的大圍山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考古學家曾在大圍山發現商周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3處。從楚東村新田坳、金鐘橋村金鐘組、朱家坪、中嶽村等地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鑿、石箭簇、穿孔石馬片、印紋硬陶等,可以印證早先人類的蹤跡。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金鐘橋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編鐘,鐘面上鑄有“大宋國潭州瀏陽縣流陽鄉金溪北十二都金鐘山,紹熙二年”諸字,由此推斷,大圍山鎮地域內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上千年。

歷史文化遺產

大圍山鎮在建築史上,人民創造了許多神奇。明初,由地方紳士魯榮業捐資修建的跳石橋,坐落東門市上游兩公

大圍山鎮古建築
里處,橫跨大溪河兩岸,全部採用標準麻石作橋墩。石墩為長方體,高出水面約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長3尺、寬約0.8尺,兩墩間距為1.2尺,共有65個石墩,每年除豐水季節外,均可供行人通過。此橋經清康熙乾隆嘉慶和1995年四次復修,保存完好,維持原貌,是瀏陽河上一道獨特的景觀。境內清代修建的石拱橋眾多,總計28座,現在保存完好且能作公路橋樑的有4座,即同治年間修建的青蘭橋,道光年間修建的長鰲江橋,光緒年間修建的田心橋永幸橋

境內祠堂星羅棋布,大多建於清代,各姓以聚族地中心點擇地而建。這些祠堂大都為青磚木石結構,雕樑畫棟,頗為氣派。有的牆、檐上塑有歷史、戲曲、人物雕像;有的刻有獅、虎、龍、鳳等精美圖案,構思別具一格,展現出民間藝術的風采。比較有名的祠堂有15座,分別是:東門李祠、東門袁祠、東門塗祠、東門曾祠、上車季祠、鵝頸李祠、夏造沖吳祠鮎魚坪何祠、梘坑何祠、楓樹夏陳祠、南沖張祠、趙灣劉祠、魚頭魚祠、長鰲江廖祠、高漕鄧祠、銅灣鄭祠等。其中魯家灣村魯氏家廟保存且修繕完好,對聯、書畫點綴其間,富麗堂皇。

宋朝名人湯壽,剛直不阿,累官大理寺少卿,人為徽猷閣學士,死後葬人大圍山上雞籠尖,墓碑高聳,石羊、石馬陳列左右,莊嚴肅穆,並在墓旁建有守墓廬,此乃規格較高的古墓之一。

清代民居錦綬堂,坐落東門近郊漾水灣,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孀婦塗劉氏所建。該房屋為三進五開間,左右各列兩廂房,外設圍牆,內建雕樑畫棟兩層樓房百餘間,有天井19個。走廊、天井錯落有致,梁、柱、卷棚、牆壁均繪有各種精美圖案及名人詩賦。布局合理、結構緊湊、裝飾豪

大圍山鎮古橋樑
華、建築精湛。1931年,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曾駐於此處辦公,紅軍標語、財政收支賬目均保存於牆壁上。2002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過3次較大的維修,現保存較好。錦綬堂不僅是瀏陽清代民居的標本,也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另有清代民居楚東山大屋,曾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圍山書院,總占地面積3039平方米,建築面積1635平方米,名列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由譚嗣同的老師、維新派名儒塗啟先帶頭捐資、捐地並主持修建。書院建築為青磚、石柱、木樑結構,沿中軸線五單元對稱排列。有春滿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後天井4個。圍山書院是瀏陽盛極一時的書院文化的代表。以永福橋(東門老橋)為起點,夾大溪河兩岸,明、清時建造的吊腳樓群,是一道獨特的景觀。樓為土木結構,約三分之二建於河岸,三分之一延伸於河面上,以木柱支撐樓飯,臨河面開有各式小窗戶,便於觀賞河景。建築古樸雅致,富於江南水鄉情調。全盛時期,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佳節,兩岸張燈結彩,燈籠高掛,河中船筏穿梭,弦歌抑揚,仿佛秦淮勝景。今由於年久失修和建築風格的改變,吊腳樓所剩不多,但風韻猶存。

明、清時代,大量的廣東客家籍人遷入境內,帶來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山歌最負盛名。歌詞涉及的內容有生產、勞動、愛情、自由、和平、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現蒐集整理的山歌有近千首,是一筆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企業發展

大圍山鎮桶裝飲用水
瀏陽市赤馬壯力水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二零零三年九月,地處瀏陽市沙市鎮赤馬片清映組(原赤馬鎮清映村),距省會長沙88公里,公司擁有國內最先進的 、省內規模最大的桶裝飲用水生產設備,科學的質量安全生產體系,完善的產品檢測系統,。.公司產品有“大圍怡絕”和“大圍山”二個品牌的優質桶裝清泉水。水源來自赤馬清映龍王井(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古井),源水從井底自然噴涌而出, 不分冬夏,源源不絕。經國家水文專家羅教授勘測每小時自流量不小於27噸。廠地四面環山、遊目騁懷;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工業污染,無生活污染。從水源到水處理工藝都達到了國家級有關標準,均得到了有關部門和消費者的好評
公司下設七個部門,分別為:生產部、財務部、品控技術部、市場開發部、售後服務部、企劃部、配送物流部。現有近三百家供水配送站,主要分布在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地區。
公司的宗旨:“以質量圖發展,向管理要效益,一切為人民民眾的健康著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