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築教育
正文
在古代,建築技藝的傳授同其他技藝的傳授一樣,主要靠師徒相承,口傳心授。在世界建築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羅馬,最早創辦了建築學校、從那時起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建築教育已發展成為高等學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介紹各有特色的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蘇聯六個國家建築教育的狀況。義大利建築教育 公元前1世紀,羅馬工程師維特魯威在所著《建築十書》中,對建築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在該書第一篇第一章中,他強調建築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建築師必須是知識分子,除長於繪圖技巧以外,應通曉幾何、音樂、歷史、哲學以及法律、衛生甚至天文,數學更是不可忽視。
公元288年,羅馬城出現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4世紀,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奠都拜占廷(今伊斯坦堡),大興土木。為此,從334年起,在各地設立建築工程訓練學校。
文藝復興初期,義大利建築師L.B.阿爾伯蒂著《論建築》(又名《建築十篇》),指出在有關建築知識中,實用而必要的科目是數學和製圖,應通過聽講、閱讀和習作,獲得建築設計方面的鑑賞力和想像力。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青年進入藝術私塾“抱提閣”(bottega)接受訓練,其中不少人畢業後成為建築名師。1563年,佛羅倫斯城巨富美第奇創辦藝術設計學院以代“抱提閣”。學院設建築、繪畫和雕刻專業,建築課程包括素描和透視。學院收藏大量藝術珍品以供揣摩。學院行政管理實行中世紀行會制度,各種等級、許可權和榮譽稱號均有嚴格規定。1577年,聖路克學院在羅馬城成立,傳授建築、透視和製圖知識。1620~1631年間,米蘭學院設建築專業。波隆那於1668年、都靈於1678年先後設立建築學院。此外,建築師工作室也培養學徒。
19世紀,義大利國家統一後,政府將建築專業院校分成兩類:一重結構計算,一重藝術創造。為使工程技術和造型藝術緊密結合,羅馬大學於1919年設立建築學院,要求新生入學前須受過通才教育和藝術訓練。在教學上則技術和藝術並重。1921年,米蘭工學院設建築專業。以後,那不勒斯、都靈、佛羅倫斯、威尼斯、巴勒摩和熱那亞紛紛成立建築院校。一般學制五年,課程包括歷史、理論、數理、設計、規劃等。以後可進修規劃、抗震和園林學兩年,畢業後獲建築博士學位。
法國建築教育 11~13世紀,法國中部城市克龍尼的修道院設有建築專業學校。後來,各行各業開始實行學徒制度,建築業也是這樣。
16世紀初,法國國王路易十二迎聘修士喬康多來法國辦建築學校。1561年,法國人P.德洛爾姆著《建築工程學》,後又著《建築學理論》,作為建築專業教材。
1648年,路易十四的權臣J.C.馬薩林創辦巴黎皇家繪畫雕刻學院,它的建築專業以古典柱式、幾何、透視和製圖為主課。1662年,因對教學方式不滿,建築專業的學生在校外另覓教師指導,成立師徒設計工作室。延至後來巴黎高等藝術學院,這種方式成為傳統制度,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
1671年,J.B.科爾貝爾設立王家建築學院,仿義大利當時做法,加授技術課。曾自辦建築學校的J.F.布隆代爾受聘講授算學、幾何、石工、力學、水利、軍工、透視以及設計理論等課。1701年起,學院每月舉行一次建築設計競賽,優勝者獲金質或銀質獎牌。從1720年起,獲獎者被資送羅馬法蘭西學院(創於1666年)進修。這所學院有很多畢業生成為歐洲各國宮廷建築師。
1793年,布隆代爾的門徒J.B.龍德萊在巴黎創辦公共工程學院,學制三年,數力系下設土木建築專業。兩年後,學院改組為工業大學,建築專業加強科學技術內容。後來,巴黎工業大學的建築專業側重藝術教育方面,並於1816年併入王家建築學院。1819年改名為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設繪畫、雕刻和建築等專業。
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建築專業的基礎課程由學院安排,設計課則由校內外的師徒設計工作室主持,學生以20人為一組,自選導師,設計課最受重視。5~10年後,修滿學分的學生獲得“國授建築師”稱號。該校在里耳、里昂、魯昂、馬賽和斯特拉斯堡等城設有分院。
19世紀下半葉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的黃金時代,影響及於英美等國。直至20世紀30年代,由於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起,學院派勢力逐漸消退。1968年學院及其各地分校改組為一系列“教學單位”而告結束。
德國建築教育 德國的建築教育起步較晚。1790年,柏林藝術科學技術學院開設建築課程,把建築專業劃歸工程技術院校。1799年,普魯士王國設建築學院,接受時興的新古典風格。1825年,卡爾斯路易城開辦建築工程學院。1827年,慕尼黑城也設建築學院。至20世紀初,德國大部分城市都設有工科性建築院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築教育革命在德國發生了。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1919年在魏瑪將原實用美術學校和魏瑪美術學院合併為包浩斯建築學校。“包浩斯”成為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發祥地。該校把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素養的陶冶與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融為一體。新生入學後,先受半年預備教育,使他們對建築材料有直接認識,再受三年理論教育和實際訓練。期滿後,學習重點課程:材料力學、平面幾何、結構、構造、製圖、模型、設計、並從事工場勞動。該校學習年限無硬性規定,修完全部課可取得碩士學位。1924年,學校遷往德紹城。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職後。H.邁耶和L.密斯·范·德·羅先後繼任校長。1932年遷校柏林,在法西斯壓迫下於次年停辦。14年間,“包浩斯”培養了1200名學生。“包浩斯精神”在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美國建築教育 美國獨立前後,建築師大都來自歐洲。嗣後,北美的建築師事務所也訓練出一批建築師,這種狀況延續到19世紀。美國總統傑斐遜,曾以建築師為業,他主張在大學創設建築專業。1826年,費城富蘭克林學院仿德國工科制度講授建築課程。1830年,紐約成立全國設計學院。1836年,美國建築師學會成立。次年,維吉尼亞大學開設建築設計課。1846年和1847年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先後創辦建築系。1852年,耶魯大學開建築課目。
從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留學歸來的建築師R.M.亨特從1857年起,在紐約辦師徒設計工作室培訓學生。1858年,紐約市立學院設建築系,很多學生被派往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留學,回國後,頗多為建築名家。
1865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建築系。1866年,耶魯大學設藝術學院,後改為藝術建築學院。1870年和1871年伊利諾伊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先後創辦工科性建築系。以後,敘拉古大學於187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於1874年和伊利諾伊阿穆爾理工學院於1881年設立建築系。哈佛大學於1895年設建築研究院。至1911年,美國建築院校幾乎全聘有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生任教。美國師承法國建築教育,側重藝術教育之風甚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是德國現代派)的許多建築師移居美國,給美國建築教育以新的活力。昔日,學生設計課題多為公共建築和辦公樓,至此,轉向“包浩斯”和勒·柯布西耶等現代派建築師的觀點,以普通市民住宅等實用建築設計為題。1937年,格羅皮烏斯主持哈佛大學建築系。1938年,密斯·范·德·羅任伊利諾伊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傳播了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系列建築教育觀點。
1898年,美國設有建築專業的高等院校9所,1930年增至53所,1955年增至64所。1949年始,學制均為五年,1965年,30所院校改為六年制。
哈佛大學1933年最先開設城市規劃課,1959年同麻省理工學院合辦城市規劃研究所。60年代,大部分設有建築專業的高等院校開始注重人文科學,增設城市規劃專業,取消素描和渲染課程,師徒設計工作室被教學協作組替代。1968年,美國建築師學會考察各地院校後得出結論:建築教育應擴大為環境教育。
80年代初,美國有建築專業的高等院校100所,是當今世界建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每年招考新生 35000名,畢業生則僅為1/10。學生經過多次篩選,畢業時獲得學位,必須實習三年,通過長達30小時的嚴格考核後,才能取得政府許可的開業建築師資格。
日本建築教育 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後,派遣學生赴國外學習建築,並聘請英國建築師任教於日本高等工科學校造家學科(建築工程系)。1879年開辦建築學校。1886年,高等工科學校併入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科開始由本國建築師主持,教學內容注重工程。後來,有一批院校開設建築專業,學制三年,偏重結構。1920年後,日本建築專業學制均為四年。1923年,東京帝國大學的建築專業課目有:西洋建築史、東洋建築史、建築設計、結構、材料、數學、力學、地震學和繪畫等。1911年,早稻田大學開設建築系,與東京帝國大學並列,漸漸顯出重要性。2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傳入日本。
蘇聯建築教育 十月革命前,俄國有建築系科的院校四所:1842年創辦的彼得堡民用工程學院(1877年改為土木建築學院),彼得堡高等藝術學院,1866年創辦的莫斯科繪畫雕塑學院,1916年創辦的莫斯科高等技術學院。
1920年,莫斯科高等工藝美術學校成立,採用類似包浩斯的教學方式。20年代,蘇聯主要的建築院校莫斯科建築學院、列寧格勒建築工程學院和藝術學院,學制均為六年。30年代,莫斯科建築學院擴大,在校學生增至五、六百人,畢業生幾乎占全蘇建築師1/3;1956年改稱為房屋建築學院。
1932年為適應第一個五年計畫需要,成立莫斯科建築工程學院,教學內容注重工程技術,後來側重裝飾藝術。1933年,全國建築教育改革,加強藝術素養。各校多添設城市規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