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國際著名建築師]

張永和[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國際著名建築師]

張永和,男,1956年生於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1981年赴美自費留學,先後在美國波爾州立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系分別獲得環境設計理學士和建築碩士學位。他是中國著名建築師、建築教育家、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美國註冊建築師。並擔任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2002年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招收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向博士生 。

人物經歷

張永和 張永和

張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於1981年赴美自費留學,先後在美國保爾州立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系分別獲得環境設計理學士和建築碩士學位。在校時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和基金會獎金。1984年畢業後曾在美國舊金山幾家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1985年開始相繼在美國保爾州立大學、密執安大學、伯克利加大和萊斯大學教書。其間曾在一系列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如1986年榮獲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1988年榮獲美國福麥卡公司主辦的“從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體設計競賽第一名。1988年榮獲美國密執安大學W.桑得斯建築設計教學研究獎金。1989年成為美國註冊建築師。1991年參加美國建築師協會舊金山分會/舊金山建築基金會主辦的舊金山/洛杉磯3×3+9設計競賽,獲優勝獎。同年,以“垂直玻璃宅”獲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佳作獎。1992年,獲得美國紐約建築聯盟青年建築師論壇獎,在紐約舉辦作品展並發表演講,同年獲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史戴得曼建築旅行研究金大獎。

國內發展

張永和 張永和

自1993年起,與魯力佳成立非常建築工作室並開始在國內的實踐。1996年底正式辭去美國萊斯大學教職,回國。自1992年開始,由他設計的洛陽老城幼稚園、鄭州小趙寨住宅區及幼稚園、汕頭華利迪娛樂城、清溪山地住宅和虎門政府花園式酒店等工程相繼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上。1994年作為八位中國建築師之一入選日本《世界上581名建築家》一書。1995年,在廣東清溪的“坡地住宅群”工程榮獲美國“進步建築”1996年度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進步建築獎為美國建築界最權威的建築年度獎之一,這是首次中國人設計的在中國的工程獲得此獎。)1996年完成北京、南昌、武漢的席殊書屋等室內設計工程。1997年完成北京美國康明斯公司“顛倒辦公室”工程、深圳潤唐山莊住宅小區工程,1998至1999年完成廣東清溪坡地住宅群、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樓工程、北京現代城樣板間室內設計工程、北京懷柔山語間住宅工程、北京玻璃洋蔥餐館、北京紅石實業辦公室室內、北京水晶石電腦圖像公司外立面及室內設計,河北燕郊畫家工作室/住宅7#、4#、5#、3#工程,2000年完成重慶中試基地等工程。

自1992年起多次參加亞洲、歐洲、美洲等地舉辦的國際建築及藝術展,其中主要包括:2000年上海雙年展,並獲得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表彰在視覺藝術領域突出和有創造性成就);作為唯一的中國建築師參加2000年在威尼斯舉辦的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1999年在美國紐約Apex Art藝術畫廊舉辦個展“路邊劇場”;1997-1998年陸續在奧地利維也納、美國紐約PS1、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英國倫敦等地舉辦的“運動中的城市”中參展並完成部分展覽設計;1999年參加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作品展;英國倫敦AA建築學院“可大可小-亞洲建築三人展”;1997年在日本大阪、1998年在印度舉辦的“亞洲進步建築”展及'97韓國光州藝術雙年展等。2008年張永和成為08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之一。

張永和代表作:十年大事記館 張永和代表作:十年大事記館

進入建築領域三十多年,張永和舉辦首個個人回顧展。三十年前,別人提起張永和會說,這是張開濟的兒子。張開濟,新中國第二代設計師,作品有天安門觀禮台、武漢長江大橋等。現在,張永和被稱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提高人的修養需要幾代人,根本來不及。實際上現在美國有很簡單的做法:任何房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房齡八十年以上就不能亂動了,既不能拆,又不能改。這是政府定的。義大利還短得多,比如說五十年以上,裡頭可以動,外頭一點不許動。政府會派人拿著一張老照片,來跟你的房子對比,窗子、門、材料,表面全都不能動。我覺得,如果現在國家有這個意識,通過一些法規,是能夠去保護的。現在在中國還談不上   。

所獲榮譽

歷年獲獎

張永和 張永和

美國金鑰匙榮譽協會終身會員1982

美國建築師協會/基金會獎學金1983-1984

美國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Bakewell&Brown和Bakewell&Weihe建築畫獎1984

美國建築師協會印地安那波利斯分會“紙上建築”競賽榮譽獎1986

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1986

美國密西根大學:WalterB.Sanders設計教學研究獎金1988-1989

美國“從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體設計競賽一等獎1988

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佳作獎1991

美國建築師協會舊金山分會/舊金山建築基金會:舊金山洛杉磯3X3+9設計競賽獲勝者1991

美國紐約建築聯盟:青年建築師論壇獎1992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STEEDMAN建築旅行研究獎金(去歐洲、亞洲考察一學年)1992-1993

作為8名中國建築家之一入選日本《世界之建築家581人》1994

國家形象人物

張永和 張永和

2010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啟動了《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的拍攝工作。作為參演人員,張永和入選2010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該片是為塑造和提升中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而設立的重點項目,是在新時期探索對外傳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據悉,此次先期啟動的國家形象宣傳片委託全球知名廣告公司製作,節目包括時長15分鐘的專題長片和30秒廣告短片,15分鐘專題片,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為核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研、教育、環境、民族等多個領域,拍攝地點分布各地,力圖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當代中國的建設成就,弘揚積極向上的當代中國精神。30秒廣告短片採用更有衝擊力和震撼力的方案,集中了體育界、演藝界、學術界、科技界、企業界等享有國際盛譽的優秀中華兒女,力圖展現當代中國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

作品風格

張永和 張永和
張永和 張永和

理性的構思與設計:無疑是受到西方現代建築教育影響,張永和最初的文字就明顯具有西方人理性主義乃至懷疑主義的痕跡,同時受未來主義、胡塞爾、海德格爾的影響,注重思辯、強調求與解的過程,並講求懸念,開始時則也不免帶有賣弄之嫌,但這並不影響他的這種建築價值追求、敘事方式和隨後的設計表現方式,逐漸實現了文學、文字、藝術與建築、空間的轉軌與嫁接。並終成正果,這幾年他在《讀書》上的幾篇文章就已有舉重若輕之感。具體到他的設計中,則是一個先驗與體驗周而復始,相互交叉的一個過程。他的建築是理性的產物,正如他自己所言的“含蓄空間”、“非常建築”,他對建築空間的理解、認識直至營造是曖昧的、含蓄的、先驗與體驗交並的,1986年《四間房》的得獎作品就是源於他在美租房的一段經歷和對中國傳統建築空間的認識結合的產物。再如,1989-1991年的《後窗》,則是一個理性的敘事過程--用建築設計來分析希區柯克的電影《後窗》,同時也試圖對電影進行建築的再創作,理性的結果則是得到“閱讀建築”、“窺視建築”、“敘事者與敘事”、“窗戶家具”等章節,至於隨後的洛陽的幼兒(窗園設計(1992)無非就是以上諸多章節,通過牆、窗、架空,甚至埔地得到的一一兌現。

對空間、對建築的原型設計:所謂原形、原型設計,簡單地說就是拋卻現有建築的一些模式、程式,對空間、建築回歸到最初的原型進行設計。世界上有很多建築師也意識到這一點,阿爾多·羅西及其類型學就與此有關,安藤忠雄也有“from zero”的說法,湯樺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張在元則把它演繹為“無形中”、“非建築”……張永和的《四間房》就是一個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設計,在這個住宅中,台、亭、閣、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間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組合狀態,同時造就的限定空間與不限定空間的曖昧則達到了“含蓄空間”的目的。《垂直玻璃宅》(1991)是另一個原形設計的例子,在這裡,空間一下子脫離了重力,變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疊的,正如西晉劉伶所願的那樣--天地是住所,房屋為衣裳。最近,作為剛剛組織成立的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負責人的張永和主持了一個競賽,題目為“(無)上下住宅”,雖然競賽說明中附了一段艱澀的文字,但我敢斷言,在張永和本人心中,他的“垂直玻璃宅”肯定算是最好的“無上下住宅”了。

張永和 張永和

藝術與空間營造的結合: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場景藝術、大地藝術等這些近幾年在國內藝術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兒說到底原本與建築,空間就是相連的,建築界有武漢的李巨川、上海的米丘等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作品,但往往容易陷入純藝術的陷阱之中,背離了空間營造的初旨。相比之下,張永和還是保持他的高度理性,較好地以空間營造實現了概念、行為、活動等,其實,回顧張所有作品,幾乎都有這方面的影子,從八十年代的《菸斗——概念性物體》到1990的《取景廂——紀念物》直至最近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指導完成的《體驗營造》,從內容來看,也就是通過物體(廂、盒、菸斗)、建築要素(牆、窗、門、家具)進行建構,營造出一系列空間,並在營造中體驗建築中的尺度、結構、空間的基本問題。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得數1990年的《頭宅、衫宅》——頭宅是供頭部“居住”的空間,是木材及鋼板為材料的建造物,頭宅的內壁--類頭盔與胸甲的結合物則成為“衫宅”,這是一個簡單的、介於模型與建築之間的作品。

發表作品

張永和 張永和

1997年出版《非常建築》作品專集,2000年出版《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專集1、2》。在國內的學術刊物上多次發表學術文章,並先後在法國的《今日建築》,義大利的《瞬間藝術》,日本的《新建築》,《空間設計》,西班牙的2G,美國的《進步建築》及《建築》,韓國的《空間》、《韓國建築師》,英國的《世界建築》、《AA檔案》等雜誌及美國的《慢空間》一書中發表作品及文章。

個人語錄

狂人張永和 狂人張永和

為什麼中國的建築師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因為中國雖然有5000年的傳統文化,可實際上卻是個年輕的社會。沒有太多過去的集體記憶,面對當今的中國文化,誰都不知道該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築究竟如何做才代表了現在的文化。這樣的情況下,業主和建築師之間就成了合作關係,共同摸索新的模式,因此會經常把許多事情出現許多過頭的設計,但是這種走過頭正代表了一種活力。

運河岸上的院子是用建築語言對於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一種全新釋義,整個項目打破目前比較普遍的“以建築為中心,景觀為裝飾”方式,而是使建築和樹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構成生活的環境,使景觀和建築之間有一種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覺到整個大自然就是一個完整大家園。

主要參展

張永和 張永和

1997年在日本大阪、1998年在印度舉辦的亞洲進步建築展;

1997韓國光州藝術雙年展;

1997-1998年陸續在奧地利維也納、美國紐約PS1、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英國倫敦等地舉辦的“運動中的城市”中參展並完成部分展覽設計;

1999年在美國紐約ApexArt藝術畫廊舉辦個展“路邊劇場”;

1999年參加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作品展;英國倫敦AA建築學院“可大可小-亞洲建築三人展”;

2000年上海雙年展,並獲得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表彰在視覺藝術領域突出和有創造性成就);作為唯一的中國建築師參加2000年在威尼斯舉辦的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