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是法國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的高等學校。1795年創建於巴黎。原名巴黎師範學校,1845年改現名。

基本信息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英譯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以下簡稱巴黎高師或高師)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師範學校,總校分3處,坐落於花都的于勒姆大街、朱丹大道蒙突奇區,還在外省郎寨和富爾於夫設有分校,總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占地200公頃,其中近5公頃在巴黎行政區內

簡介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圖)校園
校園
巴黎高師是法國一所培養教學和科研人員的高等專科學校。校址在巴黎,原名巴黎師範學校。1795年創辦,後由於政府更迭而幾經改組、封閉。1808年,根據拿破崙一世的帝國敕令予以重建, 成為培養國立中學教師的學校, 1810 年開始招生。1845年改現名。分文、理兩科。文科設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歷史、地理、現代外語、社會科學等專業。理科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專業。每年經全國性入學考試從大學校預科班錄取文、理科學生各約50名,入學考試難度居全國各大學校之首。修業4年,免收學費。前2年學生在一所綜合性大學註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後兩年須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通過會考者可獲教師資格。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精神,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法蘭西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的院士中,該校畢業生分別占1/4和2/5。學生畢業後須在國家公立機構服務十年,否則需償還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助學金及其他費用。該校建校至今,不僅為法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同時也造就出不少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們,這裡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科技發展的溫床。儘管飽經歲月的磨鍊,這所古老的學院在今天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動著探索與創新的新鮮血液,無論在哪一階段,高師都與時代保持著高度的默契,人才輩出,如開生物學新紀元的亞雷斯(Jauies)和巴斯德(Pastein),存在主義先鋒薩特,自由主義戰士雷蒙·阿尤(Raymand Aion),共和國總統蓬皮杜,總理兼任國民議會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學家之一、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以及1968年出現的拯救法國社會於傳統陋習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師是獨一無二的,她孕著革新的激情與反僵化的衝動,推動著歷屆政府的改革與完善。

巴黎高師作為集科研與文教於一體的公立機構,其宗旨是“優秀的思維方式”與“優秀的教育機制”結合且相得益彰,為科學工作培養人才,為教育系統和國家行政單位、企業、事業機構輸送人才。在所有高等學校中,它是唯一一所文、理並行不悖的綜合性學校。這種平衡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從高層行政領導結構看,校長居庸(Guyan)先生和副校長巴斯蒂德·布呂吉埃爾女士就分別來自文科和理科;而學校的課程體系和學生改變行政劃分學科界限的努力都體現了這種特色的優點;文理科綜合有助於思維空間的擴展,有利於奠定更堅實全面的文化修養,並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辦學宗旨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圖)巴黎高師校道
巴黎高師校道
巴黎高師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創辦的,它體現了當時的共和精神。國民公會的政令指出:“要在巴黎建立一所師範學校,將召集共和國各方面中已經接受過先進科學教育的公民,在各學科最優秀的老師的教導下,進一步學習教學的藝術。”即培養能夠傳授共和思想、積極培養合格公民的教師。1987年政令對學校宗旨作了調整:“高等師範學校通過高水平文化科技的培養,造就一批從事理論研究及套用科學研究的高級研究人才,培養大學師資、工程師學校預科班教師及中學教師。更廣地說,要為國家行政管理和地方機關、為公共事業單位及企業服務。”宗旨的變化,一方面使得學校從以文科為主轉向文理並重,同時注重發展多學科專業和學科滲透;另一方面是使單純教學型學校變為教學科研並重型,同時注意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

學科設定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圖)教學課堂
教學課堂

巴黎高師共有6個文科系和6個理科系,分別為:哲學系、歷史學系、古代學系、語言文學系、社會科學系、地理學系;純數學與套用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球大氣海洋學系。在每個系科里,都有不同的實驗室和教學服務單位。高師的傳統學科是歷史、地理、哲學、古典及現代文學和社會科學,學校為學生準備參加教師資格考試(Agrégation),同時也為校外報考教師資格的考生提供培訓。學校的最初目標是培養師資,但現在已經擴大了學校的功能,使學生的出路更加多樣化:既培養師資,又培養研究性人才,既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又為產業服務。

教學特色

高師的教學特色有三個方面。其一是鼓勵文理滲透,讓理科學生得到人文學科的薰陶,輔以堅實的外語根底,文科學生也接受相應的理科培養,擴大知識面,開拓思維空間及分析模式;其二是特別重視外語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特殊學科中掌握相應的語言工具。除英語外,高師開設了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漢語、俄語、捷克語、希伯萊語甚至波斯語。文科圖書館是各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實驗室,它自然也對理科學生開放;其三是推崇知識自由,高師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學計畫與大綱,根據學生的的特點及新學科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高師學生每年有上百個專題研討會、專題講座和學術討論會,文理學生交叉舉行:文理主題相互補充。這種培養自由形成了高師學生特有的“典型的非典型性”。

人文環境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圖)巴黎高師校園
巴黎高師校園
在巴黎這個舉世聞名的大都市中心形成了一個以巴黎高師為核心的科學區。這種情況在寸土寸金的世界級大都會裡是非常罕見的,證明了法國人對科學教育的崇尚。學校校區主要分布在巴黎的4個地方。首先是位於聖·熱那維埃夫山上的校區:于勒姆街29號是學校的財務和人事部門。這條街上的45號是文學系科、數學系科及圖書館所在地。46號是生物學系。與于勒姆街毗鄰的洛蒙街、埃拉斯蒙街上是物理系、化學系及土壤——大氣——海洋系所在地。位於儒爾當大街48號的建築物里分布著經濟系科、音樂學研究室和各種培訓中心。

蒙圖日大街上高師校區有一些文理科的研究機構。最後是位於城南著名風景名勝地楓丹白露的校區。它占地50公頃,是生物研究中心所在地。這裡還有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各種活動中心,內容豐富的研討會、講座也經常在此舉行。巴黎高師200年來形成了為學生成長創造有利條件的良好氛圍,如與國際計算機網路連線的計算機設備可供學生自由使用。圖書館全部開架,學生不但可以自由閱讀,還可以一次借閱20本,借期可長達1學年;如果有4個以上的學生向學校提出想學習1門新課程,學校教學部門便會馬上組織落實。

課外的文藝、體育活動組織、科研小組及其他民眾性組織多不勝數。學校有意創造全體師生相互交流的機會,4年學習生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大量結識其他學科的學生。各種報告會、討論會題材豐富,數量眾多。學校很早就利用了這一可以讓大部分師生聚集的場合,如有名的“飯廳聚會”。一些專業性、理論性不是特彆強的報告會和討論會都在吃飯時舉行。

巴黎高師與中國也有者不解之緣:被譽為法國“精英大學”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早在19世紀,就有中國和羅馬尼亞的學生遠赴來此求學。但因為巴黎高師每年招生的人數非常有限,所以,很少出現有大批的中國學生前往留學深造。不過,這絲毫也不影響巴黎高師與中國大學的交流與合作。2002年,巴黎高師校長加伯利埃爾·於傑曾率團訪問北大,兩校簽署了校際協定。2003年,兩校正式啟動了“學生師”項目,在人文學科每年互派一位博士生講師進行為期一年的教學。2002年9月8日,北京師範大學迎來了百年華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會上,加伯利埃爾·於傑對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學校特點

1.招生苛刻,不發畢業證: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每年經全國性入學考試從大學預科班錄取文、理科學生各約50名,入學考試難度居全國各大學校之首。巴黎高師差不多是世界著名大學裡規模最小的高校,由於每年只招收200來名學生,而報名的卻有幾萬人,因此入學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有資格進入巴黎高師的學生成績必須是相當優秀的。雖然巴黎高師招收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但巴黎高師既沒有畢業證書發給學業成績合格的畢業生,也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於是經過預科、考試一路衝殺過來的佼佼者們,在跨進巴黎高師門檻後還要到其他大學去註冊各種學位的學習。而各大學也都非常歡迎巴黎高師的高材生。有這樣的學術環境和氛圍薰陶,巴黎高師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6位菲立茲獎(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1位總統、2位總理以及大量社會精英。就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修業4年,免收學費。前2年學生在一所綜合性大學註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後2年須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通過會考者可獲教師資格。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高師科研室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精神,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法蘭西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的院士中,該校畢業生分別占1/4和2/5。從踏入高師校門的第一天起,學生們就成為“實習公員”,這個頭銜意味著每月7700法郎的待遇,以及優裕的學習和生活條件,而在他們畢業以後,必須為國家企事業單位服務6年。在4年學習期間,學生們可享受2年的停薪假期,他們通常利用這個機會去國外深造或進一步研究自己的專業。學生畢業後如不能為國家公立機構服務則需償還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助學金及其他費用。

2.學生參與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很多國家研究機構看中了巴黎高師的人才資源,紛紛將研究室建在巴黎高師。於是有人專門替巴黎高師對這些申請建研究室的機構進行了評估和選擇。大量一流的研究室帶來了大量先進的研究設備,並且更新很快。而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為巴黎高師建設不同的學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不盡的滋養。巴黎高師非常關注新學科的培植,往往前沿科學研究領域一旦出現,就能夠很快在巴黎高師發展成一個新學科。由於初期學生少,有大量的接觸最傑出研究人員、參與最前沿科學研究的機會。同時由於人少,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接觸頻繁。在巴黎高師,跨學科的報告會、討論會題材豐富,數量眾多,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發展狀況

在法國,高等師範大學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蘭西共和國成立後的兩年,共和3年霧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據當時國民公會議員拉卡那爾(Lakanal)的提議,法國第一家師範學校創立,並成為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qarqons)的前身,學校成立之初確定的宗旨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會“教學的藝術”。這一創舉掀開了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歷史上的首頁,使“高等師範大學”(ENS)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廣大法國人所了解、接受。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師範大學正式成立並且選址於巴黎鄔爾姆路(rued'Ulm),也就是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今天的校園所在地。

男子高等師範大學的成功創立並且在其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到了19世紀80年代又有一批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成立,它們分別是1880年的楓特耐奧羅斯高等師範大學(ENSdeFontena~-aux-Roses)、1881年的塞弗爾女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S~vrespourlesrilles)和1882年的聖克魯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Saint-Cloudpourlesgarcons)。到那時法國已經擁有四家高等師範大學且初具規模,法國人已不再對“高等師範大學這一名詞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師範大學,即技術教育高等師範大學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由於各校成立時間不同,專業各異且分布不平衡使得政府難以協調管理,於是到了1985年,密特朗執政時期,法國教育部對當時已存在的這五家高等師範大學進行改革、重組,成立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四家高等師範大學,它們分別是巴黎的楓特耐一聖克魯高等師範大學、巴黎的加尚高等師範大學里昂高等師範大學(該校成立於1987年)和高等師範大學中最傑出的代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ENSdeParis)。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們,這裡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科技發展的溫床。

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的赫赫聲威得益於法國現行的頗具法國式特點的國民教育制度。所謂法國式的,即不同於其他,有標新立異之意,富有創造精神,這正是法蘭西精神的體現。當今的法國高等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兩條並行且相互補充的學習途徑:一為大學制,它與西方各國的大學制相同,學生一旦取得了高中會考的合格文憑,便可直接進入大學學習,無須經過選拔考試,這使得大多數高中畢業生獲得進一步拓深學業的機會;另一為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制,這些學校聲名遠揚,學生為進入自己理想的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成績優異者方有幸進入這些學校學習、深造。

高等師範大學,它直接隸屬於法國教育部和科學技術研究部,在這一體制中的地位相當突出:一方面,高等師範大學既是高等教育機構,它為學生提供機會,學生可以免試入學並在學業完成後獲得相應的學位,如學士碩士學位、教師資格和終身教師資格的文憑,高等師範大學在這方面同巴黎其他大學聯繫緊密,配合默契;另一方面,作為重點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師範大學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招收能力更強的青年男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同其他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培養目標不同的是,高等師範大學鼓勵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領域培養優秀的人才,而其他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則培養專門人才,如工程師、商業人才和行政幹部。參加高等師範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在獲得高中會考文憑的基礎上,一般需另有2至3年的大學學歷,或經過專門的培訓準備。可見,高等師範大學的招生有嚴格的條件,這也是之所以成為學子嚮往的學習場所的原因,而其中聲望最高的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更是世界各國學子理想中最優秀的學校之一。

與中國大學交流合作

被譽為法國“精英大學”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早在19世紀,就有中國和羅馬尼亞的學生遠赴來此求學。但因為巴黎高師每年招生的人數非常有限,所以,很少出現有大批的中國學生前往留學深造。不過,這絲毫也不影響巴黎高師與中國大學的交流與合作。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圖)巴黎高師校長
巴黎高師校長
2002年,巴黎高師校長加伯利埃爾·於傑曾率團訪問北大,兩校簽署了校際協定。2003年,兩校正式啟動了“學生教師”項目,在人文學科每年互派一位博士生講師進行為期一年的教學。2002年9月8日,北京師範大學迎來了百年華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會上,加伯利埃爾·於傑對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表示了熱烈的祝賀。2004年2月26日,巴黎高師校長加布里埃爾·於傑教授再次率團訪問北大,並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日”活動上,發表題為“巴黎高師——從創建到其今天的內涵:學會具有創造性”的演講演講,進一步加強了兩校之間的合作,促成了更為寬廣的人員和學科的交流。

著名校友

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赫赫聲威還源於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學校湧現出的一批又一批知名學者而形成的輝煌壯麗的人文景觀。提起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讓·保爾·薩特(J.P.Satre)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這些在法國甚至全世界人人景仰的學者和傳奇人物,他們都曾就讀或工作於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的成就給後世幾代人都流下了深遠的影響。還有其他8位學者先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是:

加布利埃爾·里普芒(GabielLippmann),190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保羅·薩巴捷(PaulSabatier),191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讓·佩蘭(JeanPerrin),1926年獲物理學獎;

亨利·貝爾格森(HenriBergson),192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雷(AlfredKastler),196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路易·內埃爾(LouisNoe1),1970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吉哈爾·德布厄(GerardDebreu),198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皮埃爾—吉爾·德·熱奈(Pierre-GillesddeGennes),199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然,在其他國際大獎的評選中,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校友奪標者也不計其數,難怪一項對世界各國千餘家實驗室的調查結果表明,它們均將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列在世界科研名校四強之列。同樣,雷蒙·阿隆(RaymondAron)、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也是世界文壇響噹噹的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