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紋

夔紋

夔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青銅器上的裝飾。夔是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一說為龍紋、蝸身獸紋。《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釋義

夔紋,依君友會王愛君文獻記載夔紋是稱商周時代銅器上一種動物紋飾,其紋多圖案化,全系動物側身形狀的刻繪,多具張口巨首、長身卷尾、頭頂一角、身下一足之形;但若作立體觀,它就是雙角兩足的長身動物。此種夔紋約流行於晚商至西周的六百多年間,由於它有不同的圖案變化及風格演變,在當時的銅器上,最少可以看出二十種夔紋的樣式。夔紋所表現的動物,與其同時代甲骨金文的象形龍字相似,故它實即為商周龍形的圖案刻繪,稱之為夔龍紋,更明其形。商周銅器紋飾另有龍紋,刻繪多較寫實,且頭作正面而雙目合口,頂上二角,或蟠身無足,或一頭居中,左右兩身各生二足,與夔紋有別﹔至於龍究為今之何種動物,則仍懸疑。商周銅器上龍形圖案紋飾之有夔紋名稱,蓋自北宋編銅器圖錄而始,當時可能因見銅器上有作一足的龍紋,乃附會說文所解;“夔,神魖也,如龍一足。”而定斯名。

簡介

夔紋 夔紋

圖案表現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主要形態近似蛇,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常施於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邊上和腰部作裝飾。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作單獨紋樣構成的較多;西周的夔紋身長,通常作成二方連續紋樣。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夔紋。

出處

夔紋圖案 夔紋圖案

《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