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二戰結束後,航母的艦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使用蒸汽彈射器和更長的起降跑道,以斜角甲板取代直角甲板,同時著陸跑道偏向甲板縱軸左側,並且航母的主尺寸和排水量大大增加,而當時只有美國有能力建造這樣的大型航母。而蘇聯由於赫魯雪夫的飛彈理念,對航空母艦的發展並不重視,僅注重於彈道飛彈潛艇和飛彈巡洋艦的發展,僅僅在1967年建造有一級搭載直升機的1123型航空母艦(蘇聯稱1123型反潛巡洋艦,北約稱莫斯科級)。
蘇聯海軍隨著發展,不斷組織艦艇編隊前出各大洋,對遠洋區域防空的需求不斷增強。但是由於沒有裝備固定翼艦載機,僅憑編隊內艦艇自身裝備的防空飛彈無法為編隊提供區域防空,因此蘇聯迫切需要能夠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大型戰艦。同時蘇聯經歷幾十年高速發展,工業實力大增,為海軍建設打下了物質基礎,戈爾什科夫提出了蘇聯海軍著名的第二戰略,即從戰爭一開始就摧毀北約組織國家海軍目的在於摧毀或者削弱蘇聯核打擊能力的首批核武器群體。由此,蘇聯要建設強大的水面艦艇編隊,以能夠保護水面艦艇和潛艇完成自己的任務,由於這已經涉及到蘇聯的核戰略,因此蘇聯軍方也認識到需要一款載機艦來提供空中防護,維持編隊作戰穩定性,並阻礙敵人反潛行為,從而保障蘇聯海軍戰略核突擊的實現。在這個背景下,誕生出了1143型重型載機巡洋艦,限於蘇聯的海軍政策,蘇聯海軍把1143型的任務定位為“航空反潛巡洋艦”。
建造沿革
原始設計
隨著蘇聯主要型號雅克-36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發展,時任蘇聯海軍司令的戈爾什科夫提出,第三艘1123型直升機母艦的技術方案時應考慮到雅克-36上艦的可能。1967年9月,涅夫斯基設計局(即涅瓦設計局)受造船工業部的委託,完成了對在1123型上部署和使用雅克-36飛機的可能性評估,確認了在反潛巡洋艦上部署和和使用雅克-36飛機的原則可行性、迫切性和合理性。1967年12月28日,蘇聯政府通過決議,同意國防部、航空工業部和造船工業部關於研製雅克-36М(即後來的雅克-38戰鬥機)的建議,決定委託國防部就研製輕型垂直起降艦載強擊機向航空工業部提出戰術技術要求,並就修改第三艘反潛巡洋艦的技術方案向造船工業部提出戰術技術課題。
1968年,1123型航空母艦總設計師А·В·馬林尼奇開始主持設計可搭載雅克-36М的第三艘該型航母。根據造船總局的要求和海軍總司令部指示,其標準排水量應不超過15000噸。1968年2月,涅瓦設計局提交了改進後反潛艦的若干初步設計方案。但在審查過程中,戈爾什科夫提出,該艦在具備搜潛、攻潛能力的同時,還應能對水面、地面目標實施航空突擊並參加登入作戰。為此做出如下修改:艦載機總數增加到20至22架,加裝短程反艦飛彈系統,增加8至10門30毫米艦炮,續航力增加一倍,改善艦員居住條件。由於在1123型艦技術方案的修改過程中無法滿足如此大量的補充要求,國防部和造船工業部向政府提交了研製新型戰艦的聯合報告。
九種方案
為了使生產廠按時做好建造第三艘反潛巡洋艦的準備工作,涅瓦設計局受造船工業部委託,早在政府決議出台之前就開始了新艦的草圖設計工作,在新艦草圖設計過程中,共制定了九種方案,各方案的特點為,第一和第七方案在武器與防護方面完全符合戰術技術課題要求,但排水量僅為20000-25000噸,缺乏改進的餘地 ,二者的不同之處是上層建築在飛行甲板上的位置。第二和第三方案保留了“莫斯科”號反潛巡洋艦的建築特點,即上層建築未靠右舷。第四方案的雅克-36М飛機除垂直與彈射起飛外,還考慮到了按普通飛機方式迫降和滑跑起飛的可能性,此外還設有保護屏障。第六方案的特點是加強了結構防護。第五和第八方案研究了搭載30至36架雅克-36和米格-23殲擊機的可能性,並採用彈射起飛,攔阻降落。第九方案取消了突擊飛彈武器、“風暴”通用防空飛彈(即SA-N-3飛彈)和登入兵,增加了達50架的艦載機,包括雅克-36МФ和米格-23殲擊機(含偵察型)、雷達巡邏機、反潛機和卡式直升機,使用核動力裝置,該方案中排水量約45000噸。涅瓦設計局後來的研究還表明,第五、八、九方案的主尺寸和飛行甲板的尺寸與形狀無法保證如此數量的飛機的部署和安全、高效起降。
方案確定
1968年9月2日,蘇聯政府通過決議,批准停止建造第三艘1123型直升機母艦和建造1143型巡洋艦(最初的載機巡洋艦方案)的建議,同時確定了1143型航空母艦的主要技術指標,決議要求蘇聯國防部在一個月內提出戰術技術課題,造船工業部在1968年完成草圖設計,由涅瓦設計局具體負責,1969年完成技術設計,確保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按時開工並於1973年交付。
1968年10月16日,海軍總司令部批准了1143型航空母艦的設計戰術技術課題 。1969年3-4月,代號為“矛隼/海東青(Кречет)”的1143型艦草圖設計通過造船工業部和海軍審議,排水量25000噸的第一方案作為基礎方案。但根據審議過程中收到的補充建議,對方案進行了修改。涅瓦設計局在極短時間內拿出了修改後的1143型技術方案,並於1969年底提交審批。1970年4月30日,海軍和造船工業部批准了修改後的1143型航空母艦技術方案。
開工建造
1970年7月21日,1143型首艦1143.1基輔號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建造,В·Н·科爾察金被任命為總建造師。1972年12月26/27日,基輔號航空母艦下水,1974年10月到1975年4月,基輔號進行了系泊試車,1975年4月至8月進行了工廠航行試驗。1975年8月至12月進行了對基輔號及其艦載機的第一階段國家驗收。1976年8月至12月,在北方艦隊對基輔號進行了第二階段的國家驗收SS-N-12反艦飛彈系統試驗、無線電電子設備的綜合試驗、飛機編隊飛行及航海試驗。
服役歷程
1977年2月,基輔號作為反潛巡洋艦正式移交蘇聯海軍,作為北方艦隊旗艦。1991年蘇聯解體後,1143型航空母 艦均由俄羅斯接收,但是由於社會局勢動盪、經濟狀況惡化,俄羅斯海軍缺乏軍費,無力承擔運行、維護費用。而建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具有航空母艦建造能力的造船廠)位於已經獨立的烏克蘭境內,俄羅斯沒有能夠對1143型進行維護的基地。因此,俄羅斯政府決定將1143型基輔號、基輔號與“新羅西斯克”號提前退役而僅保留最新的“戈爾什科夫”號,其中基輔號1993年6月30日正式退役。
1997年9月,俄羅斯公開拍賣基輔號,由一家美國公司中標,但是由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美國公司未付款購買。1999年1月18日,中國天津天馬拆船工程公司代表團今與俄羅斯國防部中央物資與對外關係聯絡局多次協商,於3月14日正式簽署購買契約。出售前,俄軍方已將基輔艦上的動力、通信、武器裝備及生活設施系統全部拆除。
2000年5月20日,上海救撈局“德意”號拖輪拖帶基輔號駛離摩爾曼斯克港,於2000年8月29日順利抵達天津南疆碼頭,停靠在國際遊樂港的平靜港灣,歷時102天,航程16850海里。2003年9月,基輔號被改造成了主題娛樂公園,2005年10月9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業公司公開拍賣取得原天津國際遊樂港有限公司5.57平方千米土地及基輔號航母的所有權。公司對園區實行總體規劃,以基輔號航母旅遊資源為主體,以娛樂性軍事活動為主題,在2006年4月9日對遊客開放,2011年5月起改建為航母酒店,2012年1月1日試營運,成為中國首家航母酒店。
技術特點
艦型結構
艦型
1143型航空母艦的設計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航空母艦截然不同,該艦具有類似西方航母的右舷艦島和斜角飛行甲板,右舷艦島占據了很大的空間,與美國及西方的航母“拚命騰出空間停飛機”的設計理念不同,其甲板面積中僅60%作飛機起飛停放之用。艦艏部安裝了非常強大的武器系統占用了整個前部甲板,裝備有標準的巡洋艦武裝,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具備對艦、對潛、對空的全方位打擊火力。因此從外形看,它的構造一半像航母,一半又像巡洋艦。
基輔號航母的第一層甲板,不僅是飛行甲板,還裝備有主要武器及各種設備。艦艏有各類防空、反艦飛彈及近、遠程防禦火炮等,艦舯為高大的上層建築和各種雷達、電子戰武器等。基輔號航母內部原貌,通道和艙室都很窄小。
基輔號航空母艦艦島外板向內側傾斜安裝,傾角為10度,能夠降低軍艦被雷達探測時的信號特徵。這一技術是涅瓦設計局最先提出的,可以視作現代軍艦隱身外觀設計技術的先驅。此外,為降低噪聲,產生噪聲的設備被懸掛安裝;為增加隱身性,艦島還塗敷了電波吸收材料;飛行甲板上的起降區域還反覆塗抹了當時處於研製階段的新型耐熱塗料。
結構
基輔號航空母艦的艦體主體為鋼製結構縱向箱型梁船體結構。艦島共9層甲板,船體和艦島下部2層分別由厚度30mm的AK-25型和厚度35mmAK-27型高強度鋼製成,艦島第3層甲板以上由鋁鎂合金製成。艦體設有18道橫向水密艙壁和2道縱向水密艙壁,分為6層甲板和2層平台。該艦的整個長度都有雙層底,艦體兩側還設有舷側隔艙,並於雙層底相連。艦上的重要艙室,如鍋爐倉、輪機艙、彈藥庫等都受到雙層底和舷側隔艙的保護。但是雙層底和舷側隔艙對於水中兵器,比如魚雷和水雷的防護能力很有限,實際上並沒有設定水下防護結構,其抗水下爆炸能力較差。
1143型航母仍然強調對核武器的防護能力,根據計算可以抵擋當量為30000噸的TNT、距離為2000米的空中核爆炸。在相鄰的4個艙室不包括機庫進水的情況下,可以保持不沉。當機庫所在的第五層甲板進水時,可保證相鄰的3個艙室不包括機庫進水的情況下軍艦不沉。
動力系統
基輔號航空母艦動力系統上基本上沿用了58型巡洋艦和1123型航空母艦的設計,並進行了改進。主要包括位於兩個獨立機艙的4台TV-12-1型蒸汽輪機,以及8台KVN-98/64型增壓鍋爐。每兩台鍋爐驅動一台蒸汽輪機,構成4軸4槳推進。其中基輔號的動力系統總功率為18-20萬馬力,經濟航速為14.2節,作戰經濟航速為18.3節,在試航中最高航速曾經達到32.5節。
艦載武器
常規
基輔號航空母艦安裝了非常強大的武器系統,裝載有大量武器裝備,包括反艦飛彈、防空飛彈、反潛導 彈、艦炮、魚雷等。基輔號裝備有4座雙聯裝“玄武岩”反艦飛彈(即SS-N-12反艦飛彈,北約代號P-500“沙箱”)發射裝置,攜帶飛彈8枚;2座雙聯裝“風暴”防空飛彈(即SA-N-3飛彈)發射裝置,共96枚飛彈;2座雙聯裝SA-N-4防空飛彈發射裝置,共40枚飛彈;8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艦炮;2座雙聯裝AK726型76.2毫米艦炮;2座12聯裝RBU-6000型反潛火箭發射裝置;1座雙聯裝FRAS-1反潛飛彈發射裝置,共16枚SS-N-14反潛飛彈;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
基輔號航母上攜帶12架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和19架卡-25A或卡-27直升機,2架卡-25B直升機。前者可以奪取局部制空權,能夠配掛AA-8、AS-17等空戰和對地/海攻擊武器,性能與英國海鷂飛機相當;後者則全力打擊美國的核潛艇,以保障航母及艦隊的安全。
基輔號航母載機共33架,可搭載12架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19架卡-25A或卡-27直升機,2架卡-25B直升機,12架雅克-38A(鐵匠)戰鬥機,1架雅克-38B(鐵匠)戰鬥機,19架Ka-27蝸牛直升機和3架Ka-25"荷爾蒙"直升機 。
基輔號航母雖然搭載了垂直起降飛機,但實際上載機量較低,無法像美國航母艦載機連隊那樣採用混成編制,只能根據任務需要來確定艦載機的編成,如果執行支援登入作戰任務,就搭載20架雅克-38和2架卡-25B(電子戰超視距引導型);如果執行反潛戰任務,就搭載20架卡-25A(反潛型)和2架卡-25B,這種專業化的艦載機編成,在瞬息萬變的現代化海戰中,缺乏靈活性。
艦電系統
基輔號航母裝有頂帆對空搜尋雷達,頂舵對空/對海警戒雷達,陷阱門制導雷達,頭燈C制導雷達,汽槍群制導雷達,梟鳴炮瞄雷達,低音帳蓬炮瞄雷達,十字劍制導雷達。“獵戶座”聲吶。
基輔號航母裝有電子戰綜合系統,自動通信綜合裝置,綜合戰鬥情報指揮系統,艦載機自動導航台,著艦導航裝置,新型自動艦載機戰鬥指揮台,艦機雷達情報交換台,反艦飛彈衛星導航裝置,衛星通信台 。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 ||
艦長 | 273.1米/274米 | |
艦寬 | 47.2/51米 | |
吃水線長 | 249.5米 | |
吃水線寬 | 32.7米 | |
吃水深度 | 21.6米(型深) 11.05米(最大) 8.95-10米(平均,包括螺旋槳) 最大高度61.1米 | |
排水量 | 36000/36576噸(標準) 41300/42672/43500噸(滿載) | |
飛行甲板 | 長195米,寬20.7米 | |
航速 | 32節(最高) | |
續航力 | 19600海里/14節 8000-13000海里/18節 4500海里/31節 | |
艦員編制 | 1200(未搭載航空人員),1700 | |
傳動 | 四軸雙舵 | |
動力系統 | 4台TV-12-1蒸汽輪機 8台KVN-98/64增壓鍋爐,200000軸馬力 |
服役動態
1976年7月至8月,基輔號攜5架雅克-38和1架雅克-38У(教練型),繞行歐洲遠航至其在北方艦隊的駐地。在遠航過程中飛行員共完成45次飛行。
1977年,基輔號參加了北方艦隊舉行的“北77”演習,1977-1987年,基輔號先後10次前往大西洋和地中海執勤、演習。
1978年11月,基輔號停泊在北莫爾斯克基地附近,由於沒有專用停靠碼頭,在處於拋錨狀態時由於暴風吹走了錨索而觸礁。事故發生後,蘇聯方面規定所有的1143型航母處於停泊狀態也不允許主發動機停機,這也縮短了其主發動機壽命。
1978年12月15日到1979年3月28日,基輔號遠航,雅克-38共飛行355架次。
1979年3月,基輔號和“明斯克”號共同赴地中海演習。
1979年,基輔號共參加了6次反潛作戰軍事行動,一年總航程達23297海里,航行時間102天,雅克-38戰鬥機共出動355架次,直升機出動1028架次,期間工作人員不慎將防空飛彈落入彈藥庫中,導致13枚飛彈受到破壞,但沒有發生爆炸。
1981年9月,基輔號作為旗艦參加了在波羅的海舉行的“西方-81”大型戰略演習,其主要任務是出動反潛直升機在登入海域實施反潛掩護並為SS-N-12飛彈提供打擊目標,出動雅克-38戰鬥機實施對地及對艦攻擊。
1982年,基輔號參加了北方艦隊在北冰洋舉行的綜合演習,並與“基洛夫”號1144型核巡洋艦及其他數艘艦艇組成機動部隊進行戰術演練。夏秋期間,前往大西洋及地中海執行作戰任務,並參加華約各成員國不對在波羅的海舉行的“盾82”大規模演習。
1982年12月至1984年11月,基輔號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行了中期維修和現代化改裝,包括修理船體及飛彈彈藥庫,搭載新型電子武器,飛行甲板安裝整流柵等。
1984年11月,基輔號結束維修前往塞瓦斯托波爾基地補給彈藥,之後返回北方艦隊並出港訓練,但由於主發動機及發電機故障,停止工作,修復了5個多小時,其放出的錨還切斷了連線蘇聯本土與位於某島上核武器試驗基地的海底光纜。
1985年,基輔號訪問了阿爾及利亞,並參加了北方艦隊的混合反潛部隊舉行的“大西洋85”演習。基輔號由於在作戰訓練中成績突出而榮膺紅旗勳章,其遠航活動一直持續到1991年底。
1986年,基輔號主要負責在地中海跟蹤監視美國航母。最後一次任務是在1987年1月5日至6月24日,跟蹤監視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在此次任務中,其艦載機在一次出擊行動中的飛行次數創紀錄的達到了757次。
1987年6月,基輔號返回北莫爾斯克基地,並前往船舶修理廠進行維修;1989年10月轉移至另一家船舶修理廠,同年12月21日根據北方艦隊司令指示轉為預備役。
總體評價
基輔號航空母艦是集重武裝和艦載機作戰於一身的航空母艦,不同於美國航母作戰定位,基輔號即使不攜帶艦載機,也具有很強的反艦、反潛和防空能力,因為它除了密集眾多的雷達預警系統外,還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完全可以憑藉自身獨立奮戰。但相反, 基輔號上的艦載機比美國航母數量小得多,基輔級航母原本設計,艦上的空間已被武器裝置占用得比較多,雖然自身可以擁有強大的作戰火力,但搭載的艦載機相對比較少 。這也是深受蘇聯領導人的思想所影響的。
基輔號航母運用大量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極其強大,既能進行空戰又可擔負反潛、電子戰、偵察等多種任務,集航空母艦、巡洋艦於一身,其威脅力相當於一支特混艦隊。其正處在過渡階段,載機量相對於第一代航空母艦有了提高,但艦上的主要武器依然是大量的艦載武器,有著濃重的蘇聯布局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