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佬

基佬

基佬本義指男性同性戀。此詞來自於8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最早出在粵語區,粵語系的朋友都知道,粵語裡“機”、“基”都是“gay”的諧音,所以粵語區都把男同性戀叫“基佬”,同性戀行為叫“搞基”。“搞基”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的超過於友情的一種感情。和Gay是一個意思,又有稱為"同志"、"玻璃"等。“基佬”這箇中文稱謂因為經常被人以嘲諷的口吻使用而帶有貶損色彩。現用在網路流行術語中,帶有諷刺或調侃意味。但是有時候卻能表示有愛的好朋友的意思。

基本信息

詞語含義

男性同性戀。是指某一種喜歡男人的男性,此類人稱為“基佬”。“基佬”一詞最早出粵語區,粵語系的朋友都知道,粵語裡“機”、“基”都是“gay”的諧音,所

基佬基佬
以粵語區都把男同性戀叫“基佬”,同性戀行為叫“搞基”。此詞來自於80年代的香港電影
“搞基”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的超過於友情的一種感情。至於網路上的無法進行身體接觸的基佬,他們搞的不是基,是寂寞。且基佬是流行於香港、澳門等地的說法,和Gay是一個意思。香港等地稱GAY為"基佬"是男同性戀的意思,又有稱為"同志"、"玻璃"等。

網路辭彙

“基佬”這箇中文稱謂因為經常被人以嘲諷的口吻使用而帶有貶損色彩。現用在網路流行術語中,帶有諷刺或調侃意味 。但是有時候卻能表示有愛的好朋友的意思 。體現里網路中一切兼浮雲,神馬,妹紙,這些存在感明顯從大眾印象中逐漸縮小。取而代之的是基佬一詞更為合理、恰當的被多數網民碼字所訴。
如:基佬,基情。更甚有“少年,來一發”之說,各種內涵不言而喻。形成了網際網路時代新型內涵之風。
更有少數宅男稱其為“基佬文化”。
一些地方用來比喻關係很好的兄弟。關係極好的朋友之間也經常互稱或被稱為基友。
基佬已經是很普遍的一種情況了..在一起玩的遊戲,每天一起交流的朋友們...都被人稱之為基佬。

發展演變

1973年,美國心理協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行為自疾病分類系統去除。對於同性戀的定義更正為: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同性戀並不單單指的是性取向問題,很多出於好奇,被迫等原因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人並不是同性戀。
2001年4月20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出版,在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不再把同性戀看作一種病態心理。
在此基礎上,同性戀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中文稱呼

電影《斷臂山》劇照現代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也有大部分人稱其為“兔子”。此外,粵語吸收了英文單詞gay後,用"基"指同性戀。但是此詞通常具貶義。帶有貶義的單詞還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把男同性戀者稱做"飄飄"。
女同性戀中,"T"指特質傾向於陽剛,或外貌喜歡作男性化/中性化裝扮者("T"來自英文的Tomboy)。但"Tomboy"的本義並沒有同性戀的意思;"婆"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性戀(又稱為P)。"婆"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T而來,指"T的老婆"。但近年來,婆的主體性已經逐漸浮現,用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Uncle指年長的T;這個詞起源於60年代,是女同性戀用來對長輩的尊稱。在中文裡則稱"哥",例如"張哥"、"金哥"。至於"拉子"、"拉拉"或"蕾絲邊"指女同性戀者(由Lesbian諧音而來)。1990年代,見於台灣作家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鱷魚手記》里,開始流行於台灣。
男同性戀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詞與用語,例如台灣同性戀文化術語裡較普遍的用語是"C貨",系由英語"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來,指氣質陰柔的男同志。MachoQueen(金剛芭比)指外貌非常陽剛,身型健壯,但隱約有陰柔特質或動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台灣男同戀者一般也分為"哥、"弟"兩種角色。兩者主要差別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護及依賴兩種概念。一般而言,其區分是不明顯且無確實定義的。其他尚有"男風"、"走旱路"等詞婉指男同性戀現象。因李安之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後,"斷背"一詞亦成為同性戀之別稱。在近5年來,大陸出現了新的辭彙來代替台灣的俗語,同時也顯得更加隱蔽化,男同性戀之間不再用哥弟相區別,而更加形象化的使用"1”形容相對男性化的一方,和"0”代表相對女性化的一方,在網路小說的不斷傳播下,又出現了"小攻","小受"這兩個詞語來形容同性戀兩男子之間的關係,同時這些詞語漸漸被普通人群了解並接受,當使用"小攻","小受"這樣的詞語時,不再像當初“基佬”這種帶有很強鄙夷語氣的詞表現出談話者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