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藍皮書

《城市藍皮書》是由中國社科院針對我國城市發展做出的報告。2007年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2009年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2010年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3)。

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於6月15日上午發布了《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下稱“《藍皮書

(圖)城市藍皮書城市藍皮書

》”),藍皮書顯示,中國城市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建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藍皮書》報告從巨觀和微觀層面全面回顧了2007~2008年度中國城市發展的總體情況和階段特徵,系統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從經濟、社會、環境、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對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態勢進行了分析與預測。

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

2007年12月,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首部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藍皮書指出,目前中國城市交通面臨極大挑戰,其中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

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概述

2009年6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中國城市發展轉型問題,就

(圖)城市藍皮書城市藍皮書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分析研討,並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主要內容

經濟仍處較快增長區間但09年可能是U形發展

《城市藍皮書》指出,總體上,2009年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仍處於較快增長區間。由於中國經濟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外匯儲備,市場空間廣闊,發展動力強勁,且具有較強的巨觀調控能力,所以金融危機並沒有改變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但是藍皮書也指出,2009年城市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將更加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將繼續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消化規模巨大的房地產存量和製造業庫存,充分淘汰過剩產能和恢復民間資本活力都需要時間,城市經濟發展將經歷一個相對艱難的“U”形調整過程。但總體說來,相對於全球經濟的微弱增長,中國城市經濟仍將處於較快增長區間。

區域均衡態勢增強

藍皮書稱,2009年城市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趨勢是,城市間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步伐加快,城市經濟發展重心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內陸地區加速推進,區域間相對均衡發展態勢將得到進一步增強。2009年,國家發改委將抓緊制定成渝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加快報批和實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充分發揮城市密集區在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最佳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藍皮書認為,在此基礎上,中國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並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較強的創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強大購買力的消費市場,成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內需、促就業、保增長”的中堅力量,它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引擎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未來挑戰依然較大

藍皮書也指出,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信貸市場緊縮和需求下降等困境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外部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中國城市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面臨外貿出口下滑、工業增長放緩、消費拉動乏力、就業壓力加大等諸多問題與挑戰。藍皮書建議,在政策方面,儘管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遏制下滑、穩定經濟成長,但從長遠來看,必須把短期啟動和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入手,著力解決制約城市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在需求層面,要通過轉變城市化模式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等,切實啟動內需,增加最終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供給層面,要突出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升城市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保增長”“擴內需”和“調結構”“惠民生”的有機結合。

開啟新一輪城市化浪潮

藍皮書認為中國新一輪城市化浪潮將開啟。藍皮書顯示,此次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金融危機,政府再度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在未來兩年多時間內投入4萬億元實施經濟刺激計畫,其中相當部分被投向了城市化建設,投資規模及投資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時,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相繼出台。因此藍皮書認為,可以預見,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及產業振興計畫將開啟中國新一輪的城市化浪潮。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後凱教授在演講中表示:我國存在城鄉不協調的情況。從去年的情況來看,我們的城鄉收入差距依然比較高,城鄉收入比是3.31。假如考慮到可比性的因素,城鄉收入差距大約在4—6倍左右。2000年城鄉收入差距只有2.79。從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來看,去年城鎮地區達到59.3台,比農村地區高10倍左右。

城鎮化率達45.7%

中國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截至2008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5.7%,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經濟與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城市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率。《城市藍皮書》指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巨觀經濟由2007年的繁榮頂峰轉入2008年以來持續地增長下滑。經濟調整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改革開放30年來,城市發展所積累的一系列問題、矛盾、衝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來,長期被推崇讚許的“中國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質疑。中國城市發展或就此停滯失色、或涅盤重生,都有賴於城市發展政策的調整和重構。

四大對策建議

第一,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強化城市群協作關係。

城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必須抓住經濟調整時期資源要素成本下降的大好時機,加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市發展基礎,促進城市群的市際協作,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這就要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城市和城市群的通勤運輸成本;加大信息服務設施建設,降低城市交易成本;加大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設施建設,保障城市有效運行;加強城市規劃和項目監管,確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推進發達城市產業升級,加快區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梯度協調發展。

中國還處於發展中階段,城市中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所占比重較高,隨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增大,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資源供給約束增強,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同時,由於中國區域差異和梯度推進的發展戰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後,還存在向中、西部內陸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因此,應大力推進東部沿海城市產業轉型和升級,鼓勵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區域產業梯度協調發展。

第三,改革戶籍制度,革新建設用地政策,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並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加快,特別是工業園區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湧現了一大批成片的大型工業聚集地。然而由於不相適宜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建設用地管制政策,工業聚集地產業增長和就業人口增長的同時,就業人口的家庭居住並沒有同步城市化,導致城市化相對滯後於工業化。這些城市發展先天不足,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工業產業需求萎縮,企業破產隨即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城市經濟陷入災難性蕭條,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工人失業加劇,農民工群體逆城市化回流,既導致資源浪費,也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革新建設用地政策,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並進成為當務之急。

第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廣泛開展再就業支持。

經濟調整必然導致就業機會減少、收入水平相對下降。這一方面,將使城市貧困人口和失業人口劇增、社會不滿和社會衝突加劇、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也將影響居民消費心理和消費支出水平,形成更謹慎的防禦性消費傾向,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因此,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調整時期,更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特別是加大對中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力度,同時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適度實施消費性支出補貼,加強對失業人口的就業培訓,以在緩解社會貧困、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刺激社會消費,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啟動和積蓄新一輪的經濟成長。

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3)

概述

2010年7月29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3》認為,我國城市可用土地資源也已接近極限。中國糧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紅線,中國必須保留自然生產力高的土地。東南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可用土地已開發殆盡,城市即使想外延擴張,也沒有土地空間。

主要內容

城市藍皮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城鎮化進程躍入快車道,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的發展品質亟須提升。“十一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規模擴張的制約和品質提升的壓力日漸凸顯。展望“十二五”的城鎮化,無論是自然演化還是巨觀調控,中國必將進入一個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提升的整體轉型時期,必將出現並加速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轉型。

第一,中國工業化進程已進入中後期階段,工業擴張的速度和規模已經趨緩,已經接近或即將達到峰值。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已達57億噸,占全球產量的48%,水泥產量達到165億噸,占全球產量的60%。就已開發國家經驗看,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城鎮化的外延擴張趨於減緩甚至終止。目前,中國工業化快速擴張的動力已趨弱,因而對城市空間擴張的拉動力已經有限並將愈來愈弱。

第二,城市可用土地資源也已接近極限。中國糧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紅線。中國必須保留自然生產力高的土地。東南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可用土地已開發殆盡,這些城市即使想外延擴張,也沒有土地空間。這樣,城市發展只能被動轉型。

第三,中國城市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物質基礎,城市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因而城市發展整體轉型的經濟阻力得到了弱化。  

第四,中國城市社會矛盾成為中國城市整體轉型的內在動因,收入差距拉大表明收入調整與社會保障已迫在眉睫,2億多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處於邊緣化境地,顯然是一個社會穩定難題。只有城市發展整體轉型,才能不斷減少由於社會資源的極化配置產生的區域和城鄉差異。

第五,城市資源保障、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也要求城市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