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藍皮書

OF 主 主

簡介

2009年版武漢城市圈藍皮書簡介
武漢城市圈藍皮書
BLUE BOOK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
發展報告
(2008~2009)
兩型社會建設與區域一體化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G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主 編:肖安民
副 主 編:王培錦 秦尊文 李春洋(執行)
名譽主任:李憲生
顧 問:盧焱群 陳文科
主 任:許克振
副 主 任:肖安民 袁善臘 朱中華 劉志田 劉立勇
王靜平 胡立山 周誼群 張宗光 王小平
委 員:龍正才 陳細馬 程貞吳友安 潘詠華
宋文虎 周忠義 蘇春發 廖雲霞 王培錦
秦尊文 鄒春華 趙 煒 李春洋 曾令成
張衛東 胡水兵 徐 芳 吳 煒 趙海濤

主要編撰者簡介

主編
肖安民 男,湖北荊州人,研究員,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湖北省三峽辦(經協辦)主任。《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產業發展規劃》、《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社會事業發展規劃》、《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牽頭負責人,先後主持編制了湖北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副主編
王培錦 男,湖北荊州人,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體改處處長。長期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動工作,系《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起草小組副組長,曾發表多篇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文章。
秦尊文 男,湖北荊門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湖北省武漢城市圈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競猜型賽馬彩票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湖北省社科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產業規劃》、《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編制專家,《湖北省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主持人。2008年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作為美國政府“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入選學者赴美訪問交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發表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總計300多篇,出版著作10餘部。代表作有《城市群的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小城鎮道路:中國城市化的妄想症》、《小城鎮偏好探微》、《論城市規模政策與城市規模效益》等。《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研究》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執行副主編
李春洋 男,湖北黃梅人,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武漢市“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方案編制小組專家。主持和參與包括國家社科基金、省市重大課題在內的幾十項課題研究,參與出版多部著作,在《城市經濟、區域經濟》、《開放導報》、《長江日報》、《長江商報》等刊物、報紙上發表了幾十篇論文,多篇報告被武漢市主要領導批示。近期主持了武漢市漢陽區城市轉型研究、武漢市改革開放30年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成就研究等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中部地區建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戰略意義》、《基於地理空間的經濟學新學科研究及套用》、《進一步完善武漢市住房保障體系研究》、《中部地區六大城市群比較分析》、《武漢城市群協調管理體制建設研究》、《雙改革試驗區背景下的大武漢經濟區戰略》等。

中文摘要

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為中心,由武漢及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鹹寧、仙桃、潛江、天門等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武漢城市圈國土面積達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1.2%;區域常住總人口2987.65萬人(2007年),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2.5%。截止2008年前三季度,武漢城市圈地區生產總值達5063.2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650.11億元,占全省的6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5.89億元,占全省的63.2%;海關進出口總額127億美元,占全省的80.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5.5億元,占全省的55.5%。武漢城市圈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發展質量,在全省社會經濟發展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湖北省產業和生產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其中武漢市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其經濟總量、生產規模、發展質量和體制基礎,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均具有明顯優勢,綜合經濟實力在中部地區城市中居於首位。
2002年,武漢城市圈建設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並啟動,幾年來發展勢頭強勁,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得到國家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3428號)。要求武漢城市圈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這是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進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和部署,有利於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批准成為“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以來,武漢城市圈內各市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建設,在經濟、科技、教育、交通、旅遊等多方面合作更加緊密,一批重大項目已經進入前期工作或啟動。如武漢新港、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經濟示範區、大東湖水網生態構建工程、武漢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和設立武漢保稅物流中心的工作等。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推進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的獲批,武漢城市圈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武漢城市圈的戰略支點地位逐步凸顯。對武漢城市圈社會與經濟相關問題的研究,對推動武漢城市圈區域一體化建設,引導“兩型”社會的創新實踐,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武漢城市圈藍皮書》融合國內外眾多權威專家和專業研究機構、城市運營決策者的權威數據和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其他城市圈發展案例,在全面、深入分析武漢城市圈內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並對武漢城市圈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形勢做出科學的預測與分析。
本書包括以下內容:序言;主報告,2008~2009武漢城市圈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8~2009武漢城市圈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專題篇, 2008年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發展報告、2008年武漢城市圈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報告、2008年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市建設評估報告;綜合篇,以大開放的眼光研究武漢城市圈、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發展狀況研究、武漢城市圈產業比較優勢的實證研究、從武漢城市圈到長江中游城市群、兩型社會理念下的武漢城市圈主體功能區研究、構建武漢城市圈新型區域治理模式的探索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