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2013年5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這是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1次報告。與前10次不同的是,該報告首次使用經濟成長和經濟密度兩個指標,構建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當前短期競爭力)指數。
報告稱,此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全域、信息和文化8個方面68個客觀指標,構建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未來長期競爭力)指數。同時,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觀數據(包括市轄縣),對2012年中國兩岸四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7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報告從整體上衡量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以及有關方面距離理想狀態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諧城市競爭力方面,報告認為,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諧度較高,北上廣均未進入前十。對於這一結論,課題組專家認為,主要是北上廣等大城市戶籍限制政策相對嚴格及犯罪率相對比較高,從而拉低了對該城市和諧競爭力指標,而且這也是國際上比較普遍的現象。
城市競爭力排行
綜合經濟
港深滬位列前三中西部城市普遍靠後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由經濟增量指數和效率競爭力指數組成。2012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和澳門。其中,港澳台地區占3席,東南沿海城市占5席,環渤海地區占2席,而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10強;進入20強的中西部城市僅有武漢和成都,而西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6位。可見,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畫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他地級城市。
藍皮書還對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排名,2012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澳門、杭州、青島、無錫、濟南。和綜合經濟競爭力一樣,仍是港澳台地區、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分天下。
宜居城市
港澳兩地居前西部地區整體偏低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澳門、無錫、常州、珠海、蘇州、威海、海口、鎮江和中山等10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平最高,成為本年度全國宜居城市10強;黑河、佳木斯、商丘、慶陽、天水、伊春、綏化、昭通、定西、隴南等10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平最弱,成為年度全國宜居城市的末位10強。
藍皮書稱,為了更好地觀察城市宜居競爭力水平的區域差異,將五大宜居競爭力級別的城市按照區域進行再次分類。從城市區域分布上來看,除香港、澳門外,前48位城市中,東南地區城市占據了28個席位,環渤海和中部地區分別有10個和6個城市,東北、西北、西南三個地區的城市數量均在3個以下,宜居競爭力最好的城市在東南地區呈絕對集中的分布態勢。在排名250名以後的宜居競爭力差城市的區域分布,幾乎完全集中在東北、西北和西南三個地區。
藍皮書顯示,在宜居城市競爭力好、一般和較差三個級別上,中部地區都具有分布集中的相對優勢。此外,如果從六大區域的視角來審視宜居城市的級別分布,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城市宜居水平的數量分布呈“好多差少”的倒三角形分布,西北地區城市宜居水平的數量呈“好少差多”的正三角形分布,東北、西北和西南三個地區則呈一般水平多兩端少的紡錘體形分布。
宜商城市
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是最佳的標桿城市,內地城市的標桿為北京。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和杭州。從具體得分上看,香港明顯領先於內地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緊隨其後,而後面幾個城市相差不大,屬於前十名中的第三梯隊。
從與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對比來看,香港均為第一,上海在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超過了北京,說明北京的宜商環境比之上海是相對提分項目。對於廣州、佛山、蘇州、武漢四個城市,宜商排名都要比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高些,顯然是拉高競爭力的項目,尤其是佛山,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僅為22名,宜商城市競爭力卻排在第5名,這是對其較好營商環境的肯定;而深圳、青島和杭州的宜商城市競爭力則是拉低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項目,但力度不大。
宜商城市競爭力後十名依次是松原、白城、慶陽、昭通、保山、隴南、定西、臨滄、普洱、綏化。與綜合排名相比較,松原、白城的宜商城市競爭力對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的拖後作用明顯,其他幾個城市兩個排名大致匹配。
從各區域的排名情況看,宜商城市競爭力排序前50名中,各區域分布不均。港澳台全部在列,東南區域和環渤海區域分別有超過了45%和30%的城市排在前50名,西北最少,僅有1個城市進入,占了西北全部城市的2.5%。後50名中多是西北、西南和東北區域的城市,它們分別有41%、38%和29%的城市排在後50名。中部區域和東南區域分別有5個和1個落在後50名,港澳台和東南均無城市落入。前、後50名的席位分布實際上也印證了整體得分均值的結論,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大抵與經濟發展程度保持一致。
文化城市
香港獨占鰲頭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根據測算,在多元文化城市綜合排名中,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統領了文化城市競爭力的前10個位置。在加權排名中,香港以高分的絕對優勢居於首位,上海、北京、蘇州的表現也非常出眾,說明這些城市文化的開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較高。從整體水平觀察,前10名幾乎都是沿海城市,而且都具有較高的行政級別;與此同時,來自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城市文化開放程度普遍不高。香港文化國際化程度最高,東部沿海的文化發展和開放程度主要依賴於其區位優勢,即與外界交流的便捷程度。因此,其排名普遍高於中西部地區。
從整體上看,廣東省可謂獨領風騷,表現異常突出;江蘇省穩居第2位,可見江蘇省內城市的文化開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也是相當高的;山東、福建城市的優勢猶在;中西部各省份的文化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競爭力則相對偏低。
從我國文化城市分布的區域比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是文化開放程度最好的,樣本中的香港和上海分別排在文化城市前2名。從中國大陸285個城市的排名看,東南地區無疑是最好的,在55個城市中有29個排在前50名,占52.73%。其次是環渤海地區,在30個城市中,排在前50名的有7個,占23.33%。接著是東北地區,在34個城市中,排前50名的有3個,占8.82%。然後是中部地區,在80個城市中,有6個排前50名,占7.5%。西南和西北地區比較差,西南47個城市中,4個排在前50名,占8.51%。西北39個城市中,只有1個排前50名,只占總數的2.56%。
對策措施
中國城市的各分項競爭力與理想城市的狀態相距較遠,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應從國家層面採取四大對策措施。第一,實施均衡發展的經濟社會戰略,推動城市化與工業化均衡發展,推動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均衡發展,推動城鄉均衡發展,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第二,建立城鄉一體的市政管理體制,完善城鎮的管理職能,建立城鄉一體、以城主導的城市管理體制,革新公共管理理念,推進政府管理的人性化、高效化、制度化、獎懲化、競爭化,培育非政府組織,強化城市社區建設,強化城市危機應急機制;第三,建立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政策,深化財稅體制、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第四,構建提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長效機制,完善價格調節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土地占用機制、財政補貼機制和稅收調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