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
根據我們對城市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與家訪情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物質滿足型
儘可能地讓留守兒童在金錢、物質上得到滿足,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有這樣想法和做法的家長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自我監護的孩子的家長,他們在給予孩子金錢的同時,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自我約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徵,這與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不聞不問型
父母在外,也許是工作或生意太忙,無暇顧及家裡的孩子,也不注重與孩子的聯繫和溝通,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對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如何與人相處,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關愛有方型
外出的父母經常打電話與兒童溝通聯繫,鼓勵兒童上進,給兒童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等。顯然,這種親職教育既注重了兒童物質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我們發現,通常有著較高學歷、較好職業、穩定收入的外出父母,比較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使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種親職教育方式還是少數。
成因
農村留守兒童是由於農村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而遺留在農村的一個特殊群體,城市留守兒童相對於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形成的原因更為多元化。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進修學習。在城市中,一部分知識分子家庭,因為夫妻一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國家深造,而不得不暫別孩子。
2、父母掛職下鄉。有些家長在國家機關單位任職,因為工作需要,得掛職下鄉去基層單位工作,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
3、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這部分家長更像是遊牧部落,哪裡有水草就去哪裡放牧,根本無力照顧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這大多是處於留守邊緣的兒童。這部分家長因為應酬多,孩子只能見到其回來睡覺,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領導的子女。這一部分孩子處於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較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5、子女異地求學。父母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異地求學,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家或自己生活在異地。這也是一種新的留守形式,這些家長對子女期望極高。
6、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只顧自己娛樂或者工作,而將孩子冷落在一邊。你不陪伴他,也不關注他,他感受不到你的愛,他覺得自己好像被你遺忘了,獨自待在小小的角落,感受著世間的孤獨。事實上,父母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家庭冷暴力。它雖然不作用於身體,但它作用在於心靈,身體上的傷可以修復,心靈上的傷卻很難彌補。相對於身體留守,這其實一種是心靈留守。
狀況
在城市留守兒童中,除了很少部分的父母能經常與孩子溝通外,約半數的外出父母與孩子聯繫的頻率在一周左右,有的甚至一個月、幾個月才與孩子聯繫一次。在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日常的聯繫方式上,打電話最為常見,幾乎沒有兒童表示平時父母會給自己寫信。而父母打電話時與兒童交流的內容,最多的不是情感上的傾訴、心靈間的溝通,而是對兒童學習情況的關注。這反而加深了留守兒童的逆反情緒,父母大部分談論學習,好像不關心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這更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來自現有監護人的教育主要來源於留在身邊的單親、祖輩、親戚朋友,甚至有的孩子是自我監護。單親監護下的留守兒童能得到相對較好的親職教育;而祖輩監護的留守兒童很容易被溺愛;親戚朋友監護下的留守兒童多數不能得到全面、細心的教育;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更是親職教育嚴重缺失。
應對
親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這種共同生活能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比較理想的環境。而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不能與這些兒童共同生活,這給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知識學習、性格培養等帶來了種種不利影響。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經非常普遍,但對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對較少,其實,城市留守兒童也需要受到關注。對於那些讓兒童心靈留守的父母來說,抽出時候,全心全意地陪你的孩子玩一會兒吧,哪怕每天只玩10分鐘,也可以讓孩子得到溫暖,感受到愛意,同時也能讓你的私人時間再也不會隨意被打擾。這是對父母最真摯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