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者與村民之間的文化遺產

《在學者與村民之間的文化遺產》是由李立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基本信息

在學者與村民之間的文化遺產

定 價:¥38.00

作 者:李立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6-1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010090207

作者簡介

李立,1970年生於雲南昆明,雲南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專業博士,2007—2009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雲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民族志理論與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生產反思等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各1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1項。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在《民族研究》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4篇。出版專著1部(《尋找文化身份——一個嘉絨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該書曾被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推介)。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在學者與村民之間》被評定為“優秀”。

圖書概要

內容簡介

人類學、社會學面對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只需要以村民為對象的單純的田野,而是一個學者參與構造的複雜的田野。本書希望回答一個被大多數研究者忽略的問題——“學者與村民的互動對村落意味著什麼?”以一個貴州村落為聚焦點,本書作者觀察先他而來的學者在村落留下的“印記”,傾聽村民如何表述這些“印記”,敘述學者與村民的知識生產故事,分析了學者和村民對“地戲”、“村志”等地方知識所作表述的話語特徵,梳理20多年來學者與村民互動的脈絡與譜系,探討互動的動力、機制和意義,也對作者本人與村民的互動進行反思。本書可貴之處在於,把村落研究者這個群體也納入被研究者的範圍,具有“研究之研究”的反思色彩。本書的討論有足夠的田野材料和生動的“故事”作支持,並非板起面孔來說教。

作者簡介 李立,1970年生於雲南昆明,雲南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專業博士,2007—2009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雲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民族志理論與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生產反思等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各1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1項。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在《民族研究》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4篇。出版專著1部(《尋找文化身份——一個嘉絨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該書曾被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推介)。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在學者與村民之間》被評定為“優秀”。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在學者與村民之間的文化遺產

導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文獻背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一個留下學者印記的村落

一、村落印象

二、民俗印象

三、發現學者與村落互動的線索

四、地戲:知識生產互動的起點

五、小結

第二章 從“跳神”到“地戲”

一、學者如何表述

二、“地戲即跳神”?

三、村民如何表述

四、隱藏的故事

五、小結

第三章 如何書寫村落歷史

一、《九溪村志》的書寫

二、“弘揚屯堡文化”:一個書寫角度

三、小結

第四章 影響深遠的調查

一、“百村調查”

二、後面發生的事

三、小結

第五章 “屯堡文化”的生產

一、被重塑的屯堡?

二、發現“屯軍山”

三、小結

第六章 總結與思考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生產

二、田野的“生”與“熟”

三、“屯堡”:一個例子

四、知識生產共同體的田野邊界

第二部分穿越邊界的絮語

第七章 田野的絮語

第八章 反思的絮語

附錄一 “安順地戲”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材料摘錄

附錄二 用民族志方法書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作為知識生產的場所的村落關於寫文化的對話

附錄三 讀《在文明與鄉野之間》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